從盧龍縣劉田各莊鎮東北方向行駛10公里,便到達了被群山環抱的柳河北山村。夏日裏,車子慢行在鄉村蜿蜒的小路上,乾淨整潔的農房小院、漫山遍野的松林、崢嶸茂盛的野棘和果樹、錯落連綿的幽幽綠谷……眼前的景觀不停地變化著,暖陽下的鄉村沉浸在靜謐之中。
柳河北山村,是一個令人崇敬和美麗的地方。
這是一片紅色熱土——在這裡曾經歷過腥風血雨、兵刃遊弋,戰爭年代是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抗擊日寇的革命根據地。
這是一個美麗村莊——這裡山川秀美,果香飄盈,是人們遊玩放鬆、樂享田園生活的好去處。
追尋重溫紅色記憶
記者來到山腳下的冀東抗戰紀念館,這是近距離接觸柳河北山村歷史的第一站。站在紀念館門口,眼見一棵粗壯的板栗樹靜靜佇立,這棵有著180年樹齡的古樹,繁茂的枝葉在風中婆娑作響,似乎在訴説著這個小鄉村過去艱險而又難忘的歲月。
王麗是冀東抗戰紀念館的一名解説員,從事講解工作10多年,她無數次向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述那段早已銘刻於心的歷史。每次提起,她總是心潮澎湃。“柳河北山村三面環山,地形複雜,這裡曾是抗日戰爭時期冀東十二地委和專屬的辦公地, 山山水水留下了許多抗日將領和先輩的足跡;創辦於此的槍械製造廠、手榴彈廠、被服廠,為冀東地區八路軍生産了大量軍用物資,是名副其實的後勤基地……”在王麗講解中,我們對柳河北山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冀東抗戰紀念館內展示了八路軍的生活用品、戰鬥使用的槍支彈藥,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仿佛又把我們帶入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
1943年至1945年,柳河北山村抗日根據地伴隨著紅色政權的鞏固擴大紅紅火火地成長起來,逐漸成為灤東以及冀東抗日活動指揮中心和後方大本營民。冀東十二地委和專署機關進駐這裡,軍區十二團的子弟兵駐紮在這裡,時任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冀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李中權、威震冀中平原的抗日英雄回民支隊隊長馬本齋都曾在柳河北山村指揮、戰鬥過。
“一道道指揮電波從這裡發出,一件件軍用物質從這裡運走,一張張報紙從這裡送出,一支支隊伍從這裡開赴戰場……”77歲的老黨員楊志義特意換上軍綠色服裝趕到紀念館,他的父親曾是一名八路軍的衛生員,聽説有記者來村裏追尋紅色足跡,特意前來為我們原汁原味地講革命歷史。
楊志義老人告訴記者:“我出生成長在柳河北山村,這片紅色土地養育了我、教育了我,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給我們留下的這片好山好水我們要珍惜,前輩們的好傳統我們要學習好、傳承好、弘揚好。”
一段抹不去的紅色記憶讓柳河北山村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如今,冀東抗戰紀念館現已成為遠近很有名氣的紅色旅遊景點,王麗告訴記者,每年紀念館接待社會各界人士能達到3萬多人,在冀東抗戰紀念館對面,依山而建的還有一座烈士陵園,每逢“五四”“七一”以及清明節等重要節日,這裡都會吸引大批黨員幹部、機關團體人員、學生們前來參觀,大家在這裡緬懷先烈,聆聽紅色歷史,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活動。擁有豐富獨特“紅色資源”的柳河北山村,如今,已成為幹部群眾開展黨性教育的“紅色熔爐”。
村民楊志義講述父輩當年的抗戰事跡 記者 劉雙喜 攝
紅色熱土上的好光景
紅色資源是鮮活的歷史,是最珍貴、最生動的教材和文化資源。冀東抗戰留給柳河北山村一份厚重的紅色記憶,近年來,柳河北山村通過發掘紅色文化,開展文旅融合,借助自然風光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
瞻仰完烈士陵園,記者站在整個村莊的制高點遠望,能看見柳河溪谷景區的全貌:一彎碧水出現在眼前,青翠的群山、錯落有致的小木屋、繁茂的果樹林倒映在明鏡般的水面上。
沿著曲折蜿蜒的山徑,拾級而上,見到景區負責人楊樹貴時,他正忙著打理自己精心培植的桑葚樹,摘下一顆顆成熟紫紅的果子,這是釀製果酒的好食材。
今年66歲的楊樹貴從柳河北山村出生,年輕時在城裏的建築行業打拼,十年前退休後,因為唸唸不忘家鄉的山水,他回到村裏過起了歸園田居的生活,也拿出自己的積蓄投資開發了柳河溪谷景區,想為鄉村發展做些事情。
“這兒有革命故事、抗戰遺址,也有大好的自然風貌,這些紅色資源、綠色資源都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得好好利用起來,想辦法讓它們‘活’起來啊。”十年間,楊樹貴先後投資了3000多萬元,修建和完善景區的基礎設施,栽植了不少蘋果樹、核桃樹、櫻桃樹、桑葚樹,去年新種的獼猴桃和葡萄藤蔓也吐出了芽。
“遊客到村裏可以先去參觀紀念館和烈士陵園,踏尋紅色記憶,了解抗戰年代軍民水乳交融、激蕩心靈的感人故事,之後再到景區爬青山、摘鮮果。”楊樹貴介紹説,因毗鄰冀東抗戰紀念館和烈士陵園,柳河溪谷景區以紅色文化為主題,主打紅色主題體驗和生態休閒體驗,開發了鄉野客棧、水庫垂釣、多彩採摘園等鄉村旅遊項目。
“鄉村遊特別火的時候,景區每年接待遊客能有上萬人,年收入過百萬元沒啥問題。”楊樹貴説。
如今,來柳河北山村探訪“打卡”,遊客可以加深與綠水青山和紅色文化的親近感,這裡有“農耕文化”“鄉村體驗”“紅色記憶”“戶外拓展”等多個主題內容,融合教育、體驗、學習、感悟為一體,讓人們親近了自然,挑戰了自我,陶冶了情操。
徜徉田園之間,暢享綠色生態,柳河溪谷景區漸漸發展起來,在旅遊旺季,人手不夠用的時候,楊樹貴還找來當地和周邊村的老百姓幫忙打理果園,這樣既能把當地村民豐富的種植經驗利用上,也能盡所能幫鄉親們增加收入。李玉春便是其中之一,“我是隔壁蘿蔔園村的,除了種地,其餘的時間都在景區幹活,一幹就是八年,在這兒打工一年收入能有2萬元。”
柳河北山村內,各具特色的農家樂掩映在綠樹叢林,這裡可品嘗生態農家飯、參與特色採摘體驗、樂享鄉村田園旅遊。近年來,當地村民種植果樹、發展紅色旅遊,生活越來越好,柳河北山村還成為全市文明生態村創建示範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我們想把現有200平方米的冀東抗戰紀念館進行擴建,提升接待參觀的能力,也要好好保護和開發利用好那些保留下來的抗戰遺跡和紅色資源。”提起下一步發展紅色鄉村旅遊業的想法和打算,村黨支部書記張寶江告訴記者,“抗戰時期的《灤東日報》、衛生所、無線電臺、糧庫等舊址如今還坐落在村裏,把這些舊址串聯起來,就是獨居特色的紅色旅遊線路和招牌。
革命老區裏的新風貌
過去有紅色故事,當代有蓬勃新貌,柳河北山村更顯祥和美麗。
經過多年發展,柳河北山村舊貌換新顏,如今這裡的鄉親們靠種植板栗、核桃、雜果和發展生態旅遊增收,人均年收入超過萬元。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柳河北山村先後實施了安全飲水、民居改造、道路硬化、村莊綠化、清潔能源利用、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工程,成為了環境優美的美麗家園。
條條水泥路寬闊整潔,座座民居錯落有致,盞盞路燈照亮群眾出行,家家戶戶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每個村民家裏也都建有整潔的廁所。“跟過去艱苦的生活比起來,如今的生活真是好啊!”楊志義老人感慨地説。
“我們還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超過70歲的老人比比皆是。”張寶江書記告訴記者,“紅色、生態、長壽”已成為小村莊亮麗的三張名片。
這片“紅土地”正展示農村新風尚、農民新面貌。
有很多“閒不下來”的老人自發組成文藝小團體,把對英雄的崇敬和革命歷史轉化成飽含激情的歌曲,傳達給每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
冀東抗戰紀念館前的廣場上,幾位老人正在曬太陽。“三月裏來三月三,李運昌帶大隊十二團,青年壯年前方去打仗,婦救會兒童團全把責任擔……”“河邊柳林根連根,母親兒子心連心,母親兒子親骨肉,軍隊百姓一家親,魚水相依齊戰鬥,中華兒女抖精神……”70歲的宣樹利老人情不自禁地放開喉嚨唱起了群眾自己創作的歌謠。
每週,宣樹利老人與10多名年齡相倣的村民約在廣場上唱紅歌,《説唱柳河北山》《八勸抗日戰歌》《軍民魚水情》等民謠是大家最熱衷的曲目。五年前,對音樂産生濃厚興趣的宣樹利老人,還自學了電子琴,成為村裏的“文藝骨幹”,每次“老年合唱團”有“演出”,他來負責伴奏。
宣樹利告訴記者,到了旅遊旺季,老人們淳樸的歌聲會吸引每位遊客駐足聆聽,有了這麼多的歷史積澱,柳河北山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會讓前來的人感受到歷史的滄桑與厚重感,也能讓城市裏的人看到新時代農民的精氣神兒。
“農活不忙的時候,大家湊在一起唱唱歌,每天都樂呵呵的,我的晚年生活很幸福。”言談中,宣樹利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
“説北山,道北山,北山幹群意志堅。”“咱們北山人心齊,脫貧致富換新貌,全靠幹群齊努力……”老人的歌聲又響在耳畔。
如今,柳河北山人在這片英雄用鮮血換來的土地上,實現了“顏值”“氣質”雙提升,還將繼續書寫著新時代的輝煌篇章。(秦皇島日報記者 高揚)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