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構建玉米全産業鏈格局 走出産業創新發展之路
“從主要商品糧到出口農産品,從優質飼料到輕化工原料,玉米目前已經成為價值極高的工業資源。”綏化市政府秘書長孫景山介紹,玉米産業發展潛力巨大,玉米經濟正漸漸成長為綏化市的特色經濟。
近年來,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綏化積極轉變玉米産業發展方式,走出了一條科技支撐、産業融合、産出高效、環境友好的玉米産業創新發展之路,有力支撐了全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落戶綏化市的黑龍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生産的富硒有機玉米産品及玉米種子。趙丹 攝
發揮資源優勢 推動産業發展
綏化素有“北國大糧倉”之稱,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又是寒地黑土核心區,人們總用“一兩土二兩油”來形容綏化土壤的肥沃與珍貴。
綏化全市玉米播種面積達1800萬畝,佔黑龍江省玉米播種面積的17%。作為全國玉米主産區,2009—2016年産量連續八年超過八百萬噸,玉米産量穩步提升,持續位居全省首位,是全國玉米産量大市之一。
經過近50年的發展,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選育出“綏玉”號玉米品種29個,玉米品種在黑龍江省累計推廣面積近1億畝;綏玉7號,首先在墾區大面積推廣,向周邊早熟區域迅速擴大,並推廣到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等適應區;綏玉10號,連續7年被推薦為黑龍江省主栽品種……這些品種豐産性好、澱粉含量高、品質優,適合作為加工玉米、食用玉米和飼料玉米,在省內大面積種植,極大地促進了綏化乃至黑龍江省玉米産業的發展。
綏化有著區位交通條件好、原料優勢突出、生態資源優越、具備構建玉米全産業鏈的綜合優勢。為了營造玉米産業發展新生態,綏化提出打造“寒地黑土之都、綠色産業之城、田園養生之地”,先後獲得“全國鮮食玉米産銷示範基地”、“全國鮮食玉米産業示範區”稱號。隨著玉米“角色”的演進,玉米價值的不斷升級,玉米經濟正漸漸成長為綏化市的特色經濟。
構建全産業鏈格局 引領行業發展
綏化市市長張子林説,要在新一輪東北振興和脫貧攻堅戰中脫穎而出,在“大齊綏”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中率先崛起,綏化市的優勢和關鍵在玉米産業。
綏化玉米加工企業。資料圖
依託玉米原料基礎優勢,綏化深入調整玉米加工業結構,呈現“三個優化”的良好態勢。形成“雙龍頭帶動”的玉米加工業企業結構,肇東中糧、青岡龍鳳加工能力達到百萬噸級,二者之和佔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玉米加工能力的42.1%;形成“雙核支撐”的加工業區域佈局,肇東、青岡規模以上企業玉米加工能力分別為186萬噸、120萬噸,二者之和佔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玉米加工能力的53.7%;形成多元化的産品結構,加工産品由酒精、澱粉擴大到賴氨酸、谷氨酸鈉、麥芽糊精、食用油、變性澱粉等5大系列30多個品種,延伸到20多種生物活性高分子中下游産品。加工原料從以玉米為主擴大到玉米芯、秸稈綜合利用,由食品、飼料等初加工延伸到醫藥、精細化工、能源等深加工領域。
通過持續強化玉米産業組織、技術和模式創新,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全市玉米産業競爭能力實現新提升。玉米種植業物質技術裝備水準不斷提高,産業化、組織化種植模式更加普及。玉米加工企業技術轉化能力增強,肇東中糧獲得國家能源生物液體燃料研發(實驗)中心稱號,纖維素燃料乙醇項目累計申請50項相關專利。青岡龍鳳擁有“5萬噸溶劑擴建項目”和“玉米胚芽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産品開發項目”兩項科技轉化成果。玉米加工和流通現代化水準提升,逐步從機械化向自動化、智慧化轉變。玉米銷售環節開始運用互聯網技術,銷售業態漸趨多元。
在規劃引導、專項資金扶持等作用下,全市玉米種植規模化、加工流通集群化發展趨勢凸顯,形成了一批標準化、集約化的玉米種植基地,建成了一批生産、加工、流通有效銜接的産業集聚區。企業主導的産業集聚區加快發展,圍繞肇東中糧、青岡龍鳳等龍頭企業,集聚了一批上下游關聯配套企業,初步形成龍頭帶動、相互合作、循環發展的良好格局。全市重點産業園區11個,規劃面積342平方公里,建成面積近100平方公里。
隨著全市玉米産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産業鏈條持續延伸,綏化已初步形成了“種植業基礎穩固、加工業初具規模、流通業勢頭良好”的玉米産業體系。到2025年,綏化市將努力建成國內外知名的玉米産業強市,玉米産業綜合實力邁入國內一流、國際先進行列,産業鏈競爭力、供應鏈支配力和價值鏈影響力大幅提升。
張子林表示,下一步,通過現代玉米産業加工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的更加完善,生産格局的更加優化,綏化將建成一批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産業化種植示範基地,壯大一批特色突出、鏈式發展、有行業影響力的玉米加工和流通産業集群,打造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加工服務品牌。逐步將綏化打造成全國優質玉米生産示範基地、亞洲新興玉米精深加工中心和中國北方玉米物流交易中心。(記者 韓婷澎)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