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大米喜豐收。供圖 通河縣委宣傳部
大美通河。供圖 通河縣委宣傳部
五花山色。供圖 通河縣委宣傳部
綠色農業基地。供圖 通河縣委宣傳部
美麗鄉村。供圖 通河縣委宣傳部
風景怡人的旅遊景區。供圖 通河縣委宣傳部
哈爾濱中藥六廠車間。供圖 通河縣委宣傳部
百家得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生産車間。供圖 通河縣委宣傳部
生態通河。供圖 通河縣委宣傳部
通河,山青水秀、地綠天藍;通河,開放包容、生機勃勃;通河,轉型發展、蘊含商機。
通河縣地處北緯45度優質農産品黃金帶,森林覆蓋率74.6%,土壤、大氣、水資源鮮少工業污染,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和農産品精深加工,自然生態環境得天獨厚。這裡交通區位優越,國道京撫公路橫貫東西,省道雞訥公路縱越南北,松花江跨江大橋與哈同高速公路相連,哈佳快速鐵路的開通使通河納入哈爾濱一小時經濟圈。十四五期間,哈佳高鐵北線和鐵科高速將貫穿全境。
近幾年,通河縣以綠色有機水稻種植為代表的綠色農業快速發展,國家地理標誌産品“通河大米”品牌價值達88.5億元,先後獲評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中國優質生態稻米之鄉、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國家大榛子産業標準化示範縣。
今年以來,通河縣發力推進産業轉型升級,引領高品質發展。這裡,不只坐擁寒地黑土、資源沃土,更將成為創業熱土、安居樂土。
通河縣委書記王忠勳説,通河縣堅持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引擎、以招商引資為支撐,加快優勢轉化、潛力釋放、活力激發,全力壯大綠色産業基地,聚力建設低碳工業園區,合力打造山水旅遊勝地,傾力構築幸福宜居家園,全面推動通河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全力壯大綠色産業基地
160萬畝水稻實現全域綠色種植
秋收後的稻田被大雪覆蓋,通河縣的種糧大戶宋全盤點著今年的收成心裏美滋滋的。他的“蝦兵蟹將”家庭農場種了300畝水稻,蟹田“香稻7號”有機米每斤都賣到5元以上,疊加起套種養模式的收入,每畝收益足足翻了一番。宋全樂呵呵地説:“以前原糧在本地賣不上價,現在有了通河生態稻這塊‘金字招牌’,訂單銷售也越來越多,大夥都跟著賺了錢。我們要保持住稻米品質,爭取明年拿下更大的市場。”
近幾年,通河縣以綠色有機水稻種植為代表的綠色農業得到快速發展,實現了水稻全域綠色種植,160萬畝水田全部實現了“六統一”即:統一購種,統一用肥,統一種植,統一用機具,統一成立品牌,統一銷售,同時創建了生態稻米特色品牌“通河大米”。截至目前,已獲批國家級綠色高産高效示範園區、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水稻)生産基地。
今年,通河縣一些合作社推廣“鴨稻”“魚稻”“蟹稻”等水稻新技術,綠色種植的有機生態水稻,使用生物有機肥和生物防病除蟲技術,杜絕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正逢新米上市時節,綠色生態大米在市場上備受追捧。
近日,通河縣雙利米業被省農業農村廳授予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稱號,160萬畝通河大米全産業鏈發展邁出關鍵一步。通過龍頭企業全新生産線精細加工,通河大米賣到全國12個省60多個城市,讓消費者放心地吃到了綠色生態米。
目前,通河生態稻從選種到育苗、種植的標準化體系在形成,産、供、銷全程一體化機制不斷建設,通河大米正在成為一張閃亮的地域“金名片”。袁隆平院士對“通河生態米”高度讚賞,並欣然題字:“通河——中國優質生態米之鄉”。
與生態水稻同步推進的,是依託富集的山水資源,做強大榛子、中草藥以及林下經濟作物等産業,進而做大做強綠色産業基地,撬動縣域經濟發展。
通河縣是國家大榛子産業標準化示範縣,國家地理標誌産品大果榛子已規模種植,以大榛子為代表的堅果集散地正加快建設,並將借力乘勢,持續壯大榛子産業發展,叫響大榛子的區域知名品牌。據了解,通河縣大榛子、林下雞、林下豬、北藥材等農林綠色特色産品備受市場青睞。推進標準化生産、信息化管理、品牌化運營、産業化發展,通河縣特色農、林、牧産業融合發展新格局正在逐步成型。全縣發展木耳6000萬袋,地擺靈芝70萬段,紅松兼果林6.5萬畝,養殖林下禽200萬隻,林下豬20萬頭,林下産業已經真的成為了縣域經濟支柱産業。
聚力建設低碳工業園區
立足資源稟賦壯大主導産業
走進通河省級經濟開發區,生活垃圾、秸稈稻殼,經處理變成生物天然氣和電能熱能;現代化的發酵工藝製成腐熟菌劑,讓秸稈腐熟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保護黑土層;採用純天然稻殼澱粉合成方法,製成纖維新材料,首創稻殼纖維繫列産品出口海外……一系列循環高效的生態經濟新産業,正在成為通河縣綠色低碳産業新生態的生動詮釋。
記者在龍能資源再生利用有限公司氣、熱、電聯産項目二期建設現場看到,日處理600噸生活垃圾的二期工程建設即將完工。公司副總經理韓佳磊向記者介紹,通河縣龍能生物質氣、熱、電聯産項目一期工程2016年建成投産,每年可利用秸稈3萬噸、生活垃圾4萬噸,年産生物天然氣350萬立方米,年發電2500萬度。項目二期工程完工後,將可實現年銷售收入4380萬元,年利潤總額2200余萬元。
為助力綠色低碳産業發展,通河縣在全縣8個鄉鎮建設秸稈收儲運中心點,通過實施秸稈收儲、稻殼發電、稻草板材、秸稈燃氣、秸稈有機肥等循環經濟項目,彰顯了循環利用、低碳環保、變廢為寶的綠色發展綜合功能。目前,全縣秸稈綜合利用可達85%以上。
近年來,通河縣大力發展北藥産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強化政府引領、政策推動、招商引智、科技支撐、典型示範等方式,推動北藥産業取得較快發展。目前,種植人參、五味子、蒲公英、滿山紅等10萬餘畝,良種繁育基地4個,規模種植基地26個。五味子、蒲公英、滿山紅單品種基地規模全省最大。
哈爾濱中藥六廠、北草堂藥業等龍頭制藥企業相繼落戶通河經濟開發區並開工生産。集中醫保健、藥材養生、休閒度假于一體的鏵子山中藥康養特色小鎮已通過復評,哈爾濱瑞源峰健康産業有限公司和棟良家庭農場初加工基地已建成投産,“基地+合作社+公司”發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據了解,通河縣聚焦食用菌、北藥種植、森林畜養、林木加工等特色産業,培育壯大主導産業。圍繞農林山特産品精深加工、礦産資源開發、旅遊康養、秸稈綜合利用精準招商,引進戰略投資者。發揮開發區核心作用,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努力實現企業有利潤、社會有就業、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的良性循環。
合力打造山水旅遊勝地
凸顯鄉村特色構建全季全域旅遊品牌
春賞杜鵑漫山,夏嗨避暑漂流,秋品五花山色,冬享狩獵滑雪。
擁有鏵子山國家地質森林公園和森工清河林區旅遊景區兩大國家AAAA級景區,通河縣將推動縣域與林業森工系統的資源融合,凸顯鄉村遊特色,打造全季全域旅遊品牌。
據了解,通河縣生態環境各項指標均優於國家標準,在發展休閒度假遊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基礎。不僅擁有兩大AAAA級景區,岔林河漂流、二龍潭、大通河、烏龍國際狩獵場、鏵子山滑雪場等生態景區,同樣獨具魅力。
目前,通河縣被納入黑龍江省7條精品旅遊線路之一。為吸引遊客縱深遊,通河縣近年來推出鏵子山登山—岔林河漂流—二龍潭觀光—清河原始森林探險精品線路,提升了自駕、康養、避暑休閒等特色旅遊層級。
大力推進旅遊規劃全域化、旅遊産品全域化、服務體系全域化、旅遊要素全域化,通河縣完善交通設施配套,各景區(點)之間道路相連,與清河風景區一體互動,帶動周邊景點,打造“大珠小珠落玉盤”全域旅遊格局。
突出鄉村旅遊特色,通河縣把新農村建設與旅遊開發有機結合,推進建設鏵子山休閒康養小鎮、富林森林旅遊小鎮、寒地玫瑰觀光園、曙光兵工廠967軍工遺址陳列館等特色村屯和鄉村旅遊項目。青山村被選入我省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依託岔林河漂流,青山村20戶農民發展庭院經濟和農家樂,戶均增收2萬元。
據悉,通河縣先後榮獲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中國最佳健康養生休閒旅遊名縣、哈爾濱市十佳景區等殊榮。
傾力構築幸福宜居家園
補齊民生短板引領文明風尚
近年來,通河縣大力推進森林城市、親水城市、生態城市建設,加快特色小鎮、美麗鄉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推動美麗城鄉提檔升級。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為城鄉注魂,使宜居宜業幸福怡然成為通河名片。
堅持前瞻規劃、品質建設、精細管理、創新經營“四位一體”城市發展理念,通河縣積極推進棚戶區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持續增添城市魅力和承載能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品質。
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推進村莊清潔行動,今年,通河縣實施春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會戰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攻堅戰,前三季度被評為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標兵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項目全面啟動,投資1406萬元完成農村生活垃圾體系建設,82座村級分揀中心和3座中轉站全部完工。改造主城區老舊小區15個,3個基礎設施項目按時完成,總投資4181.9萬元。
發揮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作用,以文明實踐活動為載體,以“德美通河”為引領,以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使鄉風文明建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強化鄉風民風家風培育,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群眾需求為導向,堅持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産業環境建設三管齊下,通河縣以物質文明建設日新月異,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水漲船高。年初以來,通河縣先後榮獲“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標兵縣”,樺樹村入選“全國首批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建設村被授予“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鄉風文明現場會在通河縣成功召開。
實施美麗鄉村拓展工程。推進通河鎮等一批富有文化內涵的特色小鎮建設,截至目前,通河縣國家級和省級生態鎮、生態村分別達2個、6個和75個,國家重點鎮、省級百強鎮示範鎮、風情小鎮和精品村總數達10個,樺樹村、建設村等20余個村成為美麗鄉村示範村。
黨建引領凝聚脫貧合力。近年來,通河縣積極推進黨建與扶貧深度融合,用外力激活發展“引擎”,通過“黨支部+合作社+産業”發展模式,鼓勵引導村“兩委”成員牽頭組建農村經濟組織和合作組織,帶動困難群眾脫貧。制定出臺《通河縣“志”“智”雙扶工作方案》,編寫《走好振興路》《念好致富經》《譜好文明曲》系列扶貧勵志圖書,發揮融媒體中心媒體矩陣功能,利用政府網站、魅力通河、通河黨建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網絡陣地,定期上傳學習資料,加強對農村黨員幹部隊伍日常學習教育,不斷提高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引領和帶動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胡建軍 本報記者 韓波 白雲峰 王志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