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的冰雪大世界。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建設現場。
寒冬時節,松花江上,採冰漢子。這幅熱烈的畫面,是第22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今冬的採冰場景。在太陽島邊的上塢沙灘,廣闊的冰面因建設者而改變。自從採冰人用輪盤鋸打上橫平豎直的標線,司空見慣的冰塊就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17日的江風與往常無異,猛烈,寒冷。來自松北區的漁民黃武,與7個老鄉組成一個採冰團隊。他們傳承著先民打漁採冰的技藝,用冰镩子沿標線炸冰,使其分離。
隨著冰镩子的有序起落,整面的大冰排出現了。4列標準冰塊尚粘在一起的大冰排,長達200米左右。一趟活下來,8個人大約幹四五個小時。
“我們淩晨到崗,每天干10多個小時,有時活緊還要加班。半個月能掙七八千元。雖然又累又冷,但是每年冬天都堅持幹。這不僅是為了冬閒增收,想一想能為城市旅遊出點力,挺高興!”黃武説。正説著,記者和採冰師傅來到江面出冰的地方。在靠岸處,採冰人將大冰排拖拽過來。寬3.2米的冰排在此被進一步分解。只見採冰人穿著棉水靴,手持冰镩子來到冰排上,將冰排拆分成標準的冰塊:寬80釐米,長160釐米。此舉謂之斷冰。
採冰人用鐵制冰鉤將冰塊拖拽至出冰機面前。在出冰機震耳的轟鳴聲中,一塊塊冰被抓取,數次漂洗,出落成晶瑩剔透的原料,沿簡易軌道滑至江岸。震耳的機聲仿佛對璞玉般的冰塊進行了一次喚醒。
披著夕陽的余暉,一塊塊標準尺寸的冰塊被叉車裝運上車,從此,這些冰塊開始了它們的旅行,去迎接各自多彩的命運。
馬達聲、撞擊聲不絕於耳,中型卡車一次可運冰12塊,每車6立方米。裝滿後,來自肇東的車主付本龍麻利地為貨物纏上繩索拴牢。記者搭上付本龍的卡車,一同前往園區。回望採冰處,江沿上紅旗招展,車輛絡繹不絕。
卡車在江邊劇烈顛簸,開上柏油路才平穩下來,10多分鐘後到達園區驗冰處。
驗冰後,各標段領冰員根據前一天所報計劃,將運冰車領至各自標段。
夜色中,在建的冰雪大世界機聲轟鳴,一派沸騰景象。叉車卸冰,吊車運冰,裝載車收拾邊角廢料。在五標段現場,LED燈色彩變幻。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童話世界裏,建設者們幹得熱火朝天。
只見叉車將卸下來的一塊冰運至正在施工的冰臺階上,立即有人前來接應。嗡~嗡~,伴著劇烈的聲響,伐木工人出身的趙長臣大顯身手。司職油鋸工的他,麻利地按設計要求把標準冰塊加工至所需尺寸。連續在此幹12個冬天的他,對此手到擒來,20多斤的油鋸在手中上下翻飛,幾秒鐘就鋸好一塊冰。“多大體積?”記者問。“80×80,40多個(釐米)厚!”他喊到。玉不琢,不成器。身邊的瓦工隨即跟上,手持鐵鏟將冰塊表面的雜質(污冰)剷平,剔透的內質隨即清晰可見。特製的鐵鏟留下細小的紋理,讓清水澆淋時容易滯留,以利兩冰粘連。滴水成冰的天氣裏,兩舀子清水澆下,瓦工齊活。“每一個細節,都是為了光線穿透效果好。”五標段技術負責人王彥博告訴記者。在冰雪大世界,各工種配合十分默契。一層冰砌完後,工人在整個冰墻上面開燈槽,2~3釐米寬,隨後嵌入燈帶。由一個個點狀光源組成的燈帶,顏色和變換頻率可調整。電工們則像魔術師,將閃爍的燈帶放入塑膠槽中,再一起置入冰槽。待其上再堆砌一層冰塊後,律動的光芒便穿冰而出。如此往復,直達設計的高度。五標段是個一天一變樣的童話世界,但身處其中的油鋸工、電工、架子工並不輕鬆。他們早晨6點開工,晚上11點下班,兩班倒。當晚,記者在現場看到,80多名工人衣服、工具上沾滿了白霜和冰末。王彥博告訴記者,五標段建設的景觀名為“雅典劇場”。記者發現,目前該冰景已具雛形,中心是舞臺,外面是環形臺階,後面是歐式廊柱。而建設現場的各種聲音,恰似在該舞臺提前上演的交響樂。
與“雅典劇場”一樣,冰雪大世界的各景觀都在加快建設。冰雪大世界工程管理部長馮凱告訴記者,自12月7日開始施工以來,最高峰時進場超過1萬人,分為電氣和冰建砌築兩類崗位。現在,園區仍有5000人左右在施工,加上採冰運冰者一共有七八千人。目前部分景觀陸續封頂。各景觀完成後,將開始鋪人工雪。
困難在所難免。“今冬封江延後,而且是雪封江。降雪在水中凍住,導致冰上有雪殼,影響冰塊品質。由於初期供冰量不足,只能再找水流急上凍晚沒有雪殼的冰面。所以現在必須搶工期。”馮凱説,日前,主塔“冰城之心”已封頂,園區整體進度完成80%。
冰為骨,燈為魂。本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規劃師王曉雨説,本屆亮點之一是通過“冰雪+燈效”,為遊客奉獻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頂部距地面40米的主塔將呈現三種燈效:懸浮冰晶、整體律動、與其它區域聯動。此外,園區內的“小品”也可圈可點:可踩踏冰面,燈光隨之變換;冰鋼琴,顏色隨音樂變化。
據介紹,第22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將利用冰建景觀,集合併展示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希臘等17國的人文風情及哈爾濱城市特色,以冰雪文化傳遞“一帶一路”的文化內涵。園區景觀高點數量以及超過15米的景觀單體數量較21屆、20屆均有提升。
記者離開時,冰雪大世界的建設者依然挑燈夜戰。清晨,依然將有一車車新冰運抵……(文/記者 樊金鋼 攝/記者 蔣國紅)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