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170萬困難群眾不因疫情受困,發放各類救助資金58.7億元;
全面開展對孤寡老人、留守老人、困境兒童、特困人員等困難群體幫扶,為1135萬人次發放價格臨時補貼4.5億元;
連續第十四年提高低保保障水準,城市低保標準漲幅達5.4%,農村低保標準漲幅9.4%;
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6億元,全省有72萬人次受益;
養老“百大項目”完成年度投資計劃110.9%,新增養老床位1.4萬張,超過省政府年初下達任務,實現項目、床位“雙超額”;
多措並舉為百姓“身後事”減負,全省整體喪葬費減費降價幅度達15%到25%;
動員公益組織和愛心人士支援抗疫,累計捐贈款物7.33億元……
一項項安心、暖心的保障政策給人民群眾解除了後顧之憂,為社會平穩運行保駕護航。
在過去的2020年,全省民政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緊貼實際落實“六穩”“六保”,迎難而上、履職盡責,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民政事業高品質發展,為龍江百姓謀福祉、為龍江振興作貢獻,在民政部重點工作綜合評估中連續第三年獲得“優秀”等次。
助力決戰脫貧攻堅,基本民生保障工作精準有力
各級民政部門聚焦“剩餘人口脫貧”和“防止返貧”兩個重點,紮實開展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城鄉低保專項治理,將27.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精準落實“單人保”“大病保”“剛性保”和“低保漸退”政策,讓“兜底、提標、擴圍、救急”四維政策體系覆蓋更多困難群眾。
建立部門協調聯動的困難群眾預警監測機制,實現了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早幫扶;建立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和照料護理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加強了分散供養人員照料服務;細化農村低保家庭經濟狀況認定辦法,有效解決剛性支出認定難問題;將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殘、重病人員納入低保,向未參保失業人員發放臨時救助,將支出型貧困人員納入救助範圍;將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兩類群體納入臨時價格補貼範圍和醫療救助範圍;全省鄉鎮政府臨時救助備用金全覆蓋,實現“先行救助,後補手續”並可以異地辦理,累計救助15.98萬人次、支出資金1.44億元。
聚焦群眾所需所盼,基本社會服務水準穩步提升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各級民政部門從廣大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持續優化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全力打造高品質的“夕陽生活”、規範順暢的“神聖時刻”和有尊嚴的“人生終點”,滿足龍江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大力推進養老事業産業協同發展。出臺我省《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開展養老機構等級評定管理,持續推進養老院服務品質建設專項行動,實施公辦養老機構消防改造三年計劃收尾工程,舉辦“天鵝頤養經濟走廊城市合作機制(黑河)雲端年會”,龍江養老“朋友圈”覆蓋8個省份,全面規範引領養老服務健康發展。
大力優化婚姻登記服務管理。推進婚姻登記政務服務信息化、婚姻登記證照電子化,推廣預約服務、延時服務和延伸服務,實現了現場“一次性”快速辦結。加強對涉外婚姻登記事項指導,確保依法依規。認真開展婚俗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婚姻登記機關行風建設和規範化建設,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服務。
大力推進殯葬惠民普惠均等。在全省層面實現困難群體殯葬四項基本服務費用全免的基礎上,鼓勵各地結合實際穩步提高惠民政策含金量和覆蓋率,齊齊哈爾、大興安嶺等地群眾政策免費範圍內辦理喪事“不花一分錢”。持續推進中心鄉鎮公益性骨灰寄存堂建設,以疏堵結合的方式有效治理散埋亂葬,已經覆蓋省內66%的縣(市),讓殯葬服務回歸公益屬性。
創新引領增效賦能,基層社會治理領域善治有為
各級民政部門圍繞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化黨對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推動各類社會組織和慈善事業蓬勃發展,不斷完善符合龍江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創新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與省委組織部共同推進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達到99.9%以上。全省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85%,超過國家平均水準。選取36個智慧社區試點,推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在社區治理和服務中的耦合應用。聯合省直有關部門推進“社區萬能章”治理,為基層減負。為日夜堅守疫情防控關口的社區一線工作人員落實關愛措施,鼓勵各地開發社區臨時性公益崗位1.36萬個,發放補助資金3.1億元。
創新開展社會組織服務管理。建立社會組織與社會建設研究基地、培訓基地,與哈工大等高校科研機構交流合作;建立社會組織與社會建設公益基地,為公益事業發展提供多元支撐。在社會組織登記審批入口嚴把黨建覆蓋關,強化對社會組織事前、事中、事後監管。引導社會力量助力脫貧攻堅,557個社會組織參與各類扶貧項目,累計投入超過2.3億元。
創新推進慈善事業和社會工作。持續開展社工專業人才支持計劃和“牽手計劃”,為貧困地區提供專業社工服務。培育“金秋助學”、抗癌藥物發放等慈善品牌;開展全省“慈善杯”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引進大型慈善公益基金參與龍江公益事業,廣泛開展兒童社工服務站、兒童溫暖包等公益項目。成立“龍江社工抗擊疫情志願服務隊”,為216萬人提供心理慰藉、社區排查、分發物資等志願服務。(楊洋 記者 郭銘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