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     輿情智庫
綏化傾力打造農業千億級産業集群
2021-03-01 09:27:51來源: 黑龍江日報編輯: 劉才星責編: 趙瀅溪

  聚焦“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傾力打造農業和農産品精深加工千億級産業集群。記者日前從綏化市獲悉,2020年,該市農業和農産品精深加工産業集群規模已超900億元。其中農産品加工業産值達536億元,規上農産品加工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産值的70%,綠色有機食品和農副産品精深加工已經成為支撐綏化發展的第一支柱産業。

  用良法 推良種 造良田

  “三良並進”做優“農頭”“糧頭”

  “家裏20多畝地,刨去水淹了的大豆和留下還沒賣的三四千斤玉米,去年還收入了2萬多,比自己種強多了,今年還得交給合作社繼續託管。”嘗到了甜頭的蘭西縣蘭河鄉長紅村律家店屯村民包維軍,剛過春節就已經簽完了託管合同。

  為破解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無法有效對接的難題,2020年,綏化市實行“四級書記”抓農業生産託管服務,落實託管面積612萬畝,實現了畝均增産10%、畝均增收200元以上。蘭西託管模式被評定為“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榜樣”。

  推進規模經營,提升裝備水準,應用先進技術。綏化市農機總動力779萬千瓦,綜合機械化水準達98%。廣泛應用玉米大壟雙行、大豆壟三栽培、水稻大棚毯式育秧等技術。

  應用良法的同時,當地還加大良種的推廣力度。目前,綏化全市農作物良種應用率99%以上,科研和育種單位達50家,年試驗主要農作物新品種近1000個,佔全省的40%。“十三五”時期,共審定推廣品種224個,佔全省的24.7%。已經成為我省二、三積溫帶優質水稻育種第一大市,稻種佔全省二、三積溫帶種植面積的60%以上。

  用良法,推良種,更要造良田。綏化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100萬畝,綠色食品認證面積1233萬畝,分別佔耕地面積的38.6%、43%。採取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有機肥利用、測土配方施肥等綜合措施,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2010年到2020年,耕地有機質含量提高0.89個百分點。

  産業鏈 價值鏈 供應鏈

  “三鏈疊加”做強“工尾”“食尾”

  綏化全市共有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1戶、省級企業95戶,有7戶企業入圍“2020第四屆中國農業企業500強”,佔全省的18%,大莊園、雙匯北大荒、貝因美、伊利……這些産品均出産自綏化,真正顯示了當地多年全力做強“工尾”“食尾”的巨大成效。

  當地在做強産業鏈方面,推行了“圖譜+家譜”招商模式,實行“鏈長制”,一個産業、一名鏈長、一套方案。在全市“8+3+2”共13個産業鏈中,農産品精深加工産業鏈就佔7個。産值超億元規上農産品加工企業64戶,超十億元企業8戶。

  為提升價值鏈,當地構築起玉米、肉乳、水稻、大豆、漢麻、鮮食玉米等七大農産品精深加工産業集群。玉米産業集群年加工能力達到千萬噸,肉乳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112萬噸。青岡金達麻業漢麻紗佔全國的70%,引帶上下游關聯企業13戶。肇東和海倫被列入全國首批優勢特色産業集群。

  通過開展“五穀雜糧下江南”活動,綏化全域2020年線上線下銷售農産品60多億元;全國鮮食玉米大會連續三屆在該市舉行,每屆銷售額都突破10億元;肇東建成了全省首個電商直播村……當地正以各種方式全力打通供應鏈。

  優品種 重品質 創品牌

  “三品聯動”助力新增長點

  在聚焦“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傾力打造産業集群的道路上,優化品種、提升品質、打造品牌,綏化“三品聯動”助力新增長點的工作時刻未停。

  綏化正在推進玉米向加工專用型、水稻向適口營養型、大豆向優質高産型、蔬菜向高質高效型調整。“慶禾香”牌和北林“諾敏河”牌大米被評為“中國十大好吃米飯”;“綏化鮮食玉米”“慶安大米”“海倫大豆”入選全國地理標誌品牌百強;黑龍江“十大鮮食玉米”品牌中,綏化佔了六席;綏化“寒地黑土”品牌價值突破500億元,“慶安大米”品牌價值突破200億元,“海倫大豆”品牌價值突破100億元,“綏化鮮食玉米”品牌價值突破36億元。

  2020年,綏化全市糧食總産實現1108萬噸、增産1.15萬噸,佔全省總産的14.7%,生豬出欄量佔全省的28%。(記者 張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