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黑龍江26個畜牧縣治污設施升級改造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0.1%
2021-08-05 11:06:39來源: 東北網編輯: 劉才星責編: 周經韜

  畜禽養殖廢棄物,作為農村固體廢物污染治理的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如何有效收集、有效處理、有效利用?近日,記者跟隨黑龍江省人大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委員會組織的“龍江環保世紀行”採訪團前往大慶市林甸縣、齊齊哈爾市克山縣,探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好經驗、好做法。

黑龍江26個畜牧縣治污設施升級改造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0.1%

生薑蚯蚓立體種養大棚

  林甸模式: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有機肥+綠色採摘

  在林甸縣四合鄉,當地的採摘園裏,擺放著一盆盆的蘋果盆栽,大棚裏結滿誘人的大香瓜,等待著遊客們前來採摘……一場細雨過後,園子裏的瓜果飄香四溢,使遊客的味蕾和食欲都活躍起來。

  “咱們採摘園裏的瓜果個大保甜,是因為使用了鄉里生産的有機肥,瓜果的品質和産量都提高了。今年香瓜預計能産3萬斤,蘋果能夠達到30萬斤,一年收入在400萬元左右。”四合鄉黨委書記趙光説。

  趙光介紹,採摘園的有機肥,是來自當地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的産品,該項目是由哈爾濱市博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資9300萬元建成的。

黑龍江26個畜牧縣治污設施升級改造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0.1%

四合鄉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設備

  在項目廠區裏,有一個巨大的罐子佇立在廠房中,這個大罐子每年要“吃掉”3.5萬噸秸稈和6.9萬噸畜禽糞污,經過處理後可以生産生物天然氣和有機肥産品。

  2019年,項目正式啟動後,曾經難以解決的污染源變成了潔凈能源和有機肥的原材料,農村固體廢物實現了“變廢為寶”。

  四合鄉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一廠廠長董福龍介紹,“這個大罐子是農業廢棄物厭氧發酵設備,採用了適合北方高寒地區的高濃度幹式厭氧發酵工藝技術。”滿産運行後,每年可産生生物天然氣377萬立方米,有機肥2.5萬噸。

  董福龍表示,通過構建“收儲運體系—資源化處理—産品銷售利用”的模式,生産出來的有機肥進行還田,可以改良富養黑土,有效減少化肥使用。生物質天然氣就地供應農産品加工廠、交通運輸和居民生活用氣,建立起完善的清潔燃氣生産消費體系,通過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産業鏈發展,一年銷售收入可達到4000萬元。

  克山模式: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蚯蚓養殖+生薑種植

  在克山縣古北鄉有機循環農業生産基地,王文東正在生薑蚯蚓立體種養大棚裏查看生薑的長勢。

  他從繁育袋中將生薑拿出來,用手扒了扒生薑上的泥土,露出了黃白色的一角,“我們將蚯蚓放在種植生薑的泥土中,用蚯蚓糞當作生物肥,現在生薑長勢不錯!”

  王文東是正昊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公司通過2020年克山縣招商引資來到這裡,投資750萬餘元建設生薑蚯蚓立體種養有機循環農業全産業鏈項目。

  王文東表示,生薑喜溫不耐寒,所以東北地區生薑種植産業幾乎沒有。我們通過蚯蚓有機肥和生薑種植加工有機結合的方式,克服東北地區光照少、積溫低的先天條件不足,實現“南姜北種”,打造出具有克山特色的生薑品牌。

  為什麼選用蚯蚓來種植生薑?王文東解釋道,“蚯蚓通過一系列生物活動,産生有機肥含有氮、磷、鉀等生薑所需的微量元素,同時也對土壤具有養護作用。”

  蚯蚓作為生薑種植的“主力軍”,生産基地中26台養殖蚯蚓的生物質能設備正源源不斷地補充“兵力”。王文東介紹:“牛糞是養殖蚯蚓最好的原料,新鮮牛糞經過發酵後,可以在生物質能設備中直接養蚯蚓。”

  “年初以來,企業已經養殖蚯蚓20萬袋,種植生薑30萬袋,預計産值7000萬元。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當前農村畜禽糞污處理的新路徑,也是生態循環産業的未來發展方向。”王文東説,企業通過畜禽養殖廢棄物有效循環資源化利用的立體養殖方式,在克山縣打造循環經濟全産業鏈閉環的新模式。

  從黑龍江省人大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委員會了解到,為了有效解決畜禽養殖廢棄物污染問題,黑龍江省建立了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聯席會議制度,同時出臺《黑龍江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考核辦法(試行)》,對各市地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進行專項考核評估。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成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執法檢查組,在今年4月份在13個市(地)開展檢查,查看了包括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在內的39個單位和項目。

  在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過程中,黑龍江省26個畜牧大縣實施整縣推進治污設施建設升級改造,51個非畜牧大縣423個規模養殖場實施糞污治理項目。截至2020年,黑龍江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1%,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7%。(記者 劉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