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     輿情智庫
應對碳達峰碳中和 哈電集團加強技術創新
2021-09-30 09:46:41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 于靈爽責編: 周經韜

  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消息(劉才星):哈電集團是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民生福祉的中央企業,打造“綠色哈電”,推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為世界提供動力、為人類帶來光明,是哈電集團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9月29日,在《哈電集團應對碳達峰碳中和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專項行動方案發佈會上,科技管理部總經理車東光介紹了該集團應對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創新佈局情況。

  車東光介紹,在加快關鍵技術攻關方面,哈電集團將在電源側,加快零碳、低碳能源技術研發。

  加大水電開發力度。一是面向雅江、金沙江等,開發高水頭大容量衝擊式、貫流式等水電機組。二是持續推廣超寬負荷高穩定性新一代水輪發電機組,進一步發揮水電機組在電網調峰、調頻作用。

  積極穩妥發展核電。一是深耕高溫堆,進一步開發優化核島、常規島關鍵設備。二是開發小堆機組,探索分佈式核能,開發核電機組供熱技術。

  大力發展風電。一是開發15-18MW超大功率深遠海直驅永磁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二是開發8-10MW直驅永磁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三是針對中部、西南、東南部地區山地複雜風電場,開展超低風速智慧型風電機組的開發。四是開發和完善風電智慧運維繫統。

  加強海洋能利用。開發潮汐、潮流、波浪等發電系統。

  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地熱能。開展換熱、儲熱儲能、發電機組等關鍵設備研製。

  加大氫能技術開發力度。開發氫燃料電池、氫混燃機、氫氣內燃機等,以及儲氫、制氫、運氫等裝備。

  氣電是替代煤電的重要産品,其二氧化碳排放不到煤電50%。一是開發分佈式中小型燃氣輪機,探索燃氣輪機燃燒氫氣燃料的應用技術。二是進一步開展重型燃氣輪機國産化。

  火電將逐步轉為備用電源、調節電源。一是開發15%深度調峰技術,提高靈活性,助力新能源消納。二是開發老舊機組一體化升級改造技術,提效減排。三是開發生物質、垃圾等(混燒)發電機組。四是研究更高效火電站方案。

  哈電集團將在電網側,加快電網穩定化、智慧化技術研發。

  一是繼續開發優化分佈式調相機,打造分佈式新能源入網的“定海神針”。二是開發、推廣智慧微網系統,開發風、光等新能源與火、水等傳統能源、與儲能、與供熱、與海水淡化等相結合的智慧能源系統。

  哈電集團將在負荷側,加快電能替代類産品和高能效化技術研發。

  深入開展汽車動力電氣化。哈電集團依託原有電動機技術優勢,佈局輪轂電機驅動系統産業,已經開展了客車和卡車的搭載測試工作,下步將開展輪轂動力驅動系統的系列化、産業化工作。

  深入開展驅動電氣化。一是開發艦船等全電力推進裝置。二是開展超高效電機,降低能耗。

  加強節能利用。開發餘熱、余壓等廢棄資源利用産品。

  大力開發環保産品。一是大力開發CCUS技術,助力碳中和。二是進一步深入開發固廢、危廢處理技術。三是做好現有水處理、大氣污染物治理方面的環保産品的技術升級。

  哈電集團將在儲能側,加快電能匯聚技術研發。

  一是大力發展抽水蓄能機組。開發大容量、高水頭、可變速、高可靠性、智慧化抽水蓄能機組。二是加快新型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開發大規模壓縮空氣儲能等儲能儲熱技術。

  哈電集團將在打造“數字哈電”,以信息化、智慧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一是開展在役裝備智慧化升級和新智慧裝備開發。二是以智慧運維為起點,做好智慧監盤、智慧診斷、智慧操控的全生命週期的智慧化電站大數據平臺。三是按照智慧製造的總體發展規劃在關鍵製造環節應用智慧製造技術。

  在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方面,哈電集團將加強國家創新平臺建設,積極推進現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加快培育建設“雙碳”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提升基礎創新能力,強化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以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己任,圍繞基礎共性技術研究、行業關鍵核心技術、國家重大戰略、市場發展需求,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加快與國內外先進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構建創新聯合體,創新合作模式,打造綠色低碳原創技術策源地,勇當國家科技創新排頭兵。成立碳中和研究院,以中央研究院為依託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立碳中和技術與裝備聯合研究院,深度開展校企合作,充分發揮雙方各自優勢,共同開展綠色低碳技術及裝備研究。

  此外,哈電集團還將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聚集創新要素,形成推動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強大合力;加強資源投入保障,持續加大實驗基礎設施、國家戰略方向、重大轉型方向的投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人才、引進人才,關心、厚愛人才;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努力打造科技創新“特區”,在政策支持上堅決做到能給盡給、應給盡給,營造良好創新環境,以加強組織保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