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崗 傾力創建全國科普示範區
近日,南崗區被中國科協評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示範區”城區。近年來,南崗區全面實施“科教興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面向科普重點人群,持續強化和豐富科普手段,打造了“科普進課堂”“科普體驗行”“百師萬苗項目”“院士專家科普導師行”等一批品牌科普活動。
南崗區青少年參加“科普體驗行”活動
入社區 提高大眾科學素質
除了將科普課程引入課堂外,南崗區將科普的觸角延伸至社區,目前,南崗區在繁榮等社區建立了社區科普館,配備有20余個種類的科普展教設備,科普效果輻射周邊多個社區。
“在街道和社區,全區擁有國家級科普示範社區4個,各級科普教育基地23個,科技志願者隊伍169支,健全了南崗區科協、街道科協和社區科協的三級網絡組織,開展的‘身在南崗,處處都是科普之所’活動受到了百姓的熱烈歡迎,各領域科技志願者積極深入社區、企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倡導科學精神、傳遞科學知識。”南崗區科協相關負責人説。
為進一步加大科學普及,南崗區面向社區居民、科技志願者開展的網絡競答活動累計開展60期,有35萬人次通過關注或分享微信平臺參與了競答活動。南崗區積極推動應急科普工作,蒐集、整理權威防疫科普知識,微信公眾號線上推送科學防疫科普知識961條,各類微信群轉發科學防疫知識超3500條,通過分佈在全區的76個新華科普聯播屏滾動播放新冠疫苗接種知識,發放各類科普挂圖2260張,引導百姓提高認知和自我防護能力,積極、自覺接種疫苗。
“十三五”期間,南崗區共舉辦科普講座、科普展覽、科普體驗和科普諮詢等活動500余場,參與人數超60萬人次,“科普服務創建文明城市”“科普智慧助老”“打造數字科普社區”等載體活動在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倡導綠色健康理念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每年有超千人參與到“科普體驗行”活動中,“南崗科普”微信公眾平臺每年推送科普知識1100余條,全區接受科普教育人口超過常住人口的80%。公眾科學素質普遍提高,逐步形成了科學、文明、健康的良好社會風尚。
進校園 科學愛好從小培養
“通過這個結構,我們能夠學習齒輪的傳動及傳動軸和齒輪的固定方式。”聽完講解,育紅小學創客社區的孩子們在老師的輔導下興趣十足地開始了汽車模型組裝。
育紅小學的科普活動遍地開花,濃濃的科技元素覆蓋了校園的每個角落。從科普長廊到科普大廳,從科技館到軍事科技展示廳,這些容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魔力空間成了孩子們午休等課餘時間的好去處。“學校通過科技館和編程課程對全校的學生進行了科學技術普及教育,對科學有特殊興趣的孩子,學校通過創客教室、航模教室等以社團的模式加以重點培養,挖掘孩子的科技潛能。”育紅小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南崗區以“發展科普教育特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在中小學校擁有各類科技輔導員數量超千人,先後分兩批建立了青少年科普實驗學校13所,成立青少年科普圖書驛站、青少年科普活動站等校內外科普活動場所,投入價值50余萬元的科普圖書和科普設備。“南崗區在哈爾濱市育紅小學校、哈爾濱市繼紅小學校和南崗區少年宮等單位創立軍事科技展廳、青少年科技館、創客教室、科技專利墻和青少年科普圖書驛站等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場所。”南崗區科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南崗區科協大力發揮科技專家力量,組織哈爾濱工程大學、省防震減災教育中心等單位的科技專家定期深入中小學校授課;黑龍江省航模協會等科技機構無償為學校提供科技軟硬體支持,多措並舉,科普教育在校園內遍地開花。
同時,南崗區通過雲端開展的“大手拉小手”“網絡科學課題小達人”“科普示範學校紅色主題教育科學實踐”等活動,吸引了近5萬人次參與,“青少年科技隨手拍”“向科學家致敬”等熱門線上活動共徵集作品1500余部。科普品牌活動的打造和科普活動場所的豐富為孩子們創造了探究科學、拓展視野的機會,激發青少年學習科學的熱情和渴望,進一步增強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強根基 “四大工程”築牢科普強區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未來五年,南崗區科普工作將繼續突出科學精神引領,以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為己任,著重面向青少年、農民、産業工人、老年人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推進“人才儲備工程”“科普惠民工程”“強基提素工程”“自身建設工程”。
據了解,南崗區將依託區內豐富科教資源,加強“校地”科普合作,促進科技資源科普化,開展“探索科技創新,打造低碳校園”青少年科普項目工作,組織科技工作者、老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拓展教育平臺、延伸科普課堂,通過院士專家公開課等形式幫助青少年樹立科學夢。帶領中小學生走入大學實驗室,親身探究科學奧秘,從小培養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通過“守望科學的天空”等科學素養提升活動,用聲光電等科技實驗設備,為充滿好奇心、想像力與求知欲的青少年奉上科普“大餐”。
南崗區將充分利用科普日、科技周和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等宣傳節點,送科普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科普基地,推進實施産業工人提素行動、高素質農民培育行動、公務員科學素質教育行動,特別是確保百姓關心的應急科普、生活垃圾分類、食品安全等熱門科普宣傳常態化、實效化,著力打通科學普及的“最後一公里”。(柏凡露 記者 邢漢夫 文/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