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消息(劉才星):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黑土地保護利用對於提高糧食綜合産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發揮著重要作用。10月27日,在黑龍江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龐海濤介紹了黑龍江省在紮實做好黑土耕地保護利用這篇大文章、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方面採取的舉措與取得的成效。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龐海濤現場發言
龐海濤介紹,黑龍江耕地面積佔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的50.6%,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積佔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的56.1%。近年來,黑龍江省高度重視黑土地保護工作,堅持因地制宜、集中資源、聚合力量、綜合施策,在黑土地保護方面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取得了較好成效。可以説,促進了糧食綜合産能提升,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平均耕地品質等級達到3.46等,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旱田耕層平均24釐米,其中秸稈翻埋和深松整地地塊平均達到30釐米以上。
在推進黑土地保護過程中,黑龍江省重點抓好四個方面工作。
堅持高位推動,用規劃引領黑土地保護。黑龍江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明確提出將黑土地保護利用工程納入現代農業發展十二項工程之一重點推進。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黑土地保護工作,並深入科研單位和基層實地調研指導。省政府成立由分管領導牽頭的黑土耕地保護推進落實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推進各項措施落實。今年銜接《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制定了《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
堅持工程、農藝、生物措施綜合施策,提升黑土耕地品質。在工程措施上,重點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8116.5萬畝,2019、2020年連續兩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獎。2021年全省共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010萬畝,較去年增加156萬畝。在農藝措施上,重點實施耕地品質提升工程,大力推行深松整地為核心的科學輪耕制度,全省累計裝備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7.7萬台,旱田實現每3年深松一次。去秋今春,全省完成玉米秸稈翻埋還田面積2340萬畝;落實保護性耕作面積2310萬畝、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1298.2萬畝,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今年在24個縣落實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試點任務190萬畝,在19個畜牧大縣和畜禽糞污資源量大縣啟動了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積極探索種養結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在生物措施上,重點突出黑土耕地生態環境改善,推進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進秸稈還田利用和增施有機肥,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農藥、化肥利用率分別達到45%和42%。
堅持科技創新,探索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根據黑土地分佈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徵、土壤類型和作物種植結構等因素,分區域、分土類、分作物加大關鍵技術的綜合組裝和推廣應用,因地制宜探索總結了秸稈翻埋、碎混和覆蓋還田,有機肥深混培肥土壤,合理輪作及保護性耕作等黑土保護模式,所形成的“龍江模式”“三江模式”被納入《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10種黑土地綜合治理主推技術模式。把黑土地保護納入與農業農村部省部合作共建框架協議,與中國科學院聯合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依託省農科院,整合資源力量,組建黑龍江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並成立了由省內外54名專家組成的省級黑土地保護利用專家組,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集成。
堅持強化監管,健全黑土地保護長效機制。黑龍江省嚴格落實國家關於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的要求,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合理安排糧食生産佈局,努力提升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強化管護制度建立,探索實施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田長制”,建立省、市、縣、鄉、村和網格、戶“5+2”七級田長責任體系。《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和《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草案)》已經提請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力爭年底前頒布實施。
“十四五”時期,黑龍江省將持續加大黑土耕地保護利用工作力度,因地制宜、分級分類,不斷豐富黑土地保護的路徑、方法和手段,到2025年,全省建設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範區1億畝,耕地品質平均提高0.5個等級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增加1克/千克以上,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達到1600億斤,真正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使黑土地越來越肥沃,穩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