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慶工作三年時間裏,大慶對人才的重視和給人才創造的良好服務環境,讓我很舒心;大慶對人才的愛惜呵護,讓我倍感溫暖;能來到大慶工作,我感到很幸福!”王國臣是大慶沃爾沃汽車製造有限公司2019年從哈汽集團引進來的一名技術人才,每每提起在大慶的工作感受,他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一組來自大慶市委組織部的最新數據:截至目前,大慶市人才總量達到48.9萬人以上,佔全市常住人口(278萬)的17.6%,其中黨政人才1.97萬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3.9萬人、專業技術人才12萬人、高技能人才25萬人、農村實用人才5.4萬人、社會工作人才0.7萬人。
前不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9次報告發佈數據,作為經濟活力競爭力中的重要“指數”,大慶青年人才比例指數排名全國第39位。
“打捆引才” 三年引才4.3萬人
大慶有6所高校,如何留住駐大慶高校畢業生、本地生源以及本地戶籍的畢業生在大慶就業發展?
2019年,大慶市創造性地探索出了“思維理念、引進標準、宣傳推介、操作程式、工作力量、對外行動”等六個方面“打捆引才”做法,制定印發了《大慶市打捆聯繫省內外高校常態化引進人才工作實施方案》。
“打捆引才”在視野上進一步放寬,既緊盯“雙一流”知名高校畢業生,又堅持眼光向內,將駐大慶高校畢業生、黑龍江和大慶本地生源以及本地戶籍的畢業生作為重點引進對象,將在大慶市公益性崗位或街道社區工作滿兩年的畢業生和醫院聘用人才納入引進範圍。統籌制定市、縣、區各具競爭力的引進標準,實行市、縣區分級分檔、差異引進策略,避免人才同質化競爭。三年間,全市共引進人才4.3萬人。
為留住更多畢業生在大慶就業發展,大慶市還在線下、線上開展“看大慶愛家鄉”“萬名大學生看大慶”活動,讓參與者直觀感受大慶的蓬勃發展、增強紮根大慶的信心。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新形勢下,通過“雲遊大慶”“政策直播”“線上求賢”等年輕人才喜聞樂見的方式,打造“零距離”人才政策宣傳平臺。在網絡直播引才活動中,301家單位發佈了6689個人才引進計劃,直播累計訪問量突破25萬。三年來,共有13697名駐大慶高校畢業生留在本地就業。
另外,針對高端人才,大慶市通過柔性引進方式,積極打造人才“飛地”。積極與市內外高級專家建立聯繫和長久合作關係,聘請相關專家和精英人才作為大慶的外腦智囊、發展顧問,帶動集聚産業發展緊缺人才3.8萬人。
打造“新高地” 暢通引育源頭
為進一步深化與全國各大高校的合作,大慶市委召開全市深化省校合作工作推進會,專題安排部署全市深化省校合作和“十大基地”建設工作。
不僅下發了《大慶市關於深化省校合作的實施意見任務分解表》,進一步細化工作任務和措施,確定時間表、路線圖,還成立了“十大基地”專項工作組,由市委組織部等7家單位牽頭、有關單位配合,分頭推進134個“十大基地”建設。專班力量盡銳出戰,全力保駕護航省校合作,打造省校合作“新高地”。今年,累計接待市內外高校師生近5.2萬人次。
同時,邀請清華、北大、哈工大等58所高校68名負責畢業生就業工作負責人來大慶,召開大慶市“打捆引才”合作高校對接會,與各高校簽訂人才工作站合作協議,聘請67名大慶市引進人才特聘專員;建設57個“大慶市·高校人才工作站”,搭建高校與大慶合作交流平臺,促進供需對接,目前已累計發佈大慶人才需求信息228次、24000多個崗位計劃。
拿出“真金白銀” 付出真心實意
招才引智,引得來只是第一步,留得下才是關鍵。為此,大慶市不僅拿出了“真金白銀”,更是付出了真心實意。
在豐富完善人才支持政策方面,持續加大人才資金投入力度,大慶市委市政府每年列支3000萬元作為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各縣區、開發區每年共列支人才專項資金8500萬元。
圍繞人才創新創業關鍵環節,大慶市出臺了《關於實施若干人才優惠政策的暫行規定》《大慶市農民和人才購房優惠政策的實施意見》等一批務實管用、具備一定區域競爭優勢的人才政策,全面打造積極、開放、有效的政策環境。落實好高端人才政策,高層次人才非大慶戶籍子女,在大慶就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普通高中期間,可享受大慶戶籍學生同等待遇。
在聯繫服務專家方面,全市黨員領導幹部聯繫服務專家1323人,從市級、處級黨員領導幹部延伸到縣區科級黨員領導幹部,實現了全覆蓋。幫助解決專家人才工作、生活等方面實際問題479個。
在暢通服務人才辦事方面,在大慶市人力資源服務中心開闢引進人才人事檔案專門服務窗口,建立引進人才檔案服務“綠色通道”,引進人才可直接到窗口辦理,也可由“引進人才代辦專員”全程代辦,“一對一”服務。對於“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辦理事項,全面減流程、縮時限,提供“一次不跑、全程網辦、事後監管”模式服務。目前,全市外國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達到110人,與本地區就業人員數之比位居全省前列。(徐衛 記者 劉楠 趙吉會)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