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哈爾濱醫科大學公衛學院引進人才田懋一與合作團隊在中國60歲及以上人群跌倒疾病負擔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論文被頂級期刊《柳葉刀-公共衛生》雜誌發表,讓世界聽到來自龍江學者的聲音。
醫學人才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的第一資源,在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哈爾濱醫科大學堅持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以新醫科建設為抓手,提升創新平臺能級、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支持優勢學科發展,大力培養、引進、用好中青年醫學人才。通過打造人才“強磁場”,為學校高品質發展增添新動能。
打造良好發展平臺 強化激勵引才
為強化激勵引才,哈爾濱醫科大學修訂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辦法,面向國內外吸引戰略科學家、領軍學者和青年人才,提供50萬~300萬年薪、200萬~1000萬科研經費支持,目前已從國內外知名高校引進高層次人才12人。
正是看中了學校提供的平臺和求賢若渴的誠意,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工作多年的田懋一毅然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待遇,選擇加入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成為一名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在田懋一看來,新冠肺炎疫情讓公衛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得以凸顯,作為在國內公共衛生預防醫學方面為數不多的A類院校,哈爾濱醫科大學不僅為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而且在團隊、學生、資金等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這些都是吸引他回來的重要原因。
吸引人才、集聚人才,打造發展平臺是關鍵。哈爾濱醫科大學不斷加強創新平臺體系建設,為中青年人才開展醫學研究創造條件。建設一流學科,以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臨床醫學等優勢特色學科為基礎,促進醫工、醫理交叉融合,圍繞新藥研發、營養與代謝、地方病、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5個領域,支持組建20個具有國際競爭力、領域內重要影響力的跨學科領軍人才創新團隊,越來越多來自全國乃至全球的高層次人才紛紛選擇紮根龍江這片熱土。
構建全方位培養體系 搭好人才“成長梯”
近年來,哈爾濱醫科大學積極構建全方位培養培訓體系,通過項目攻關培養,圍繞促進優勢特色學科固強增效,提供4500萬元專項資金、面向校內45歲以下的中青年專家學者設立26個“少帥揭榜”項目,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潛力的中青年人才脫穎而出,來自藥學院的李洋便是其中的一員。
哈爾濱醫科大學藥學院院長張勇教授介紹,學校藥學學科在國內行業處於領先,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以院士為領帥的國家級人才團隊,但是在分析化學研究方面仍存在短板,而“90後”引進人才李洋從事的分析化學與藥物分析學研究填補了學院在這方面的空白。
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目前李洋承擔著高層次優秀青年人才啟動資金和哈醫大優勢特色學科固強增效計劃“少帥揭榜”項目等多項課題。近日,李洋團隊應用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無標記檢測蛋白質技術在線發表于國際知名期刊《生物感測器與生物電子學》,在生物分子檢測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為搭好人才“成長梯”,哈爾濱醫科大學還通過校際合作培養、校院聯動培養等方式,與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的知名院校、權威醫療研究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與國內知名醫院、高校建立合作培養關係,支持學科帶頭人、骨幹中年教師、優秀青年教師出國研修、交流學習,實現中青年人才隊伍醫學水準整體提升。
優化人才生態環境 不拘一格用才
為優化人才生態環境,哈爾濱醫科大學破除論資排輩,大膽選聘36名優秀中青年醫療人才為臨床學科帶頭人、臨床科室主任,充分調動起中青年優秀人才幹事創業熱情,促進人才隊伍全面可持續發展。
“85後”的鄭桐森是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一期臨床病房主任兼消化腫瘤內科二病房主任,2018年獲得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及全國青年崗位能手,2020年破格提拔為黑龍江省腫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長,2021年破格任命為伍連德生物醫學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鄭桐森的研究方向為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病機制及綜合治療,從2017年組建一期臨床病房至今,團隊目前承擔著30余項高水準的臨床研究,每年都有幾百名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在這裡得到免費前沿的治療。如今總建築面積9萬平方米,包括1座P3實驗室、32個PI實驗室的伍連德生物醫學創新研究院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作為常務副院長的鄭桐森信心滿懷,“我們將按照學校規劃,立足龍江特色,打造包括AI賦能大數據研究院、寒地疾病醫學中心,單細胞研究中心等在內的醫學前沿高地,更好地服務於龍江人民。”
和諧濃厚的科研氛圍,厚植人才發展的“土壤”,對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工作的優秀人才産生了較強的向心力,學科隊伍日益發展壯大。2019年以來,學校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入選各類國家級人才計劃10人,新增博士研究生導師349人。學校還制定實施了“星聯人才計劃”,評選出352名星聯人才。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校長孫殿軍表示,接下來學校將進一步面向國內外加大引才力度,同時加強科研平臺建設,並逐步建立起人才引進、培養、評價的有效機制,讓優秀人才“引得進、幹得好、留得下”。(記者 霍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