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新年過後第一天上班,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協同創新推廣體系的30余位專家齊聚線上,共同分析黑土地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圍繞任務目標開展協同攻關,打造黑土保護“龍江模式”2.0版。
為了進一步加強保護黑土地,不斷升級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推進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實施,夯實黑龍江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壓艙石”和“穩壓器”作用,省農業農村廳組織了來自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省農科院、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等19家單位、30余位專家,共同成立了黑土耕地保護協同創新推廣體系(簡稱黑土體系)。這也是全國首個黑土地保護專家體系。
黑土體系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韓曉增介紹,“體系要以國家項目帶動全省黑土地保護利用聯合創新等方式,促進科技資源的縱向溝通和橫向協作,強化黑土地保護利用的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最終建立一支在國際上有影響、在國內具有領軍作用、在全省可支撐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科技人才隊伍。”
韓曉增介紹,“龍江模式”2.0版將黑土地保護利用的問題聚焦到黑土層保護與糧食産能提升,一是提高土壤培肥物質轉化為土壤有機質的效率,二是更加注重通過玉米大豆輪作提高土壤健康,生産出更加優質的綠色農産品。
據介紹,“龍江模式”2.0版技術研發與模式構建,將主要圍繞目前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方面面臨的5個問題展開,其中包括中厚層黑土保護、淺薄黑土培育、障礙性土壤改良、坡耕地固土保水增肥和西部風沙乾旱區保護性耕作。專家們將區域作物種植模式、關鍵技術進行優化和組裝,在綜合技術示範園開展技術應用效果驗證,開展技術的優化和集成,形成黑土耕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在綜合技術示範園區及所在縣(市、區、農場)開展示範,打造可推廣可複製的黑土耕地保護利用樣板,為東北黑土區黑土保護利用提供有效技術支撐。比如在中厚層黑土分佈區,重點開展以秸稈和有機肥深層補給為核心,配套玉米—大豆輪作的中厚黑土層保育技術研發;在薄層黑土分佈區和坡耕地區域,重點研究秸稈條耕條蓋、土壤蓄水保墑、有機物料還田培肥等技術;在白漿土和鹽鹼土分佈區,重點篩選、優化土壤障礙消減的耕作機械和産品,研究白漿層障礙消減、鹽鹼土降鹽除障、土壤快速改良培肥等技術。根據地形地貌特徵、氣候特點、作物種植結構進行技術疊加,分區域建立黑土耕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
據介紹,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2.0版的另一大亮點,就是依託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建立的監測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和省農科院的長期定位試驗建立黑土耕地品質監測網絡和平臺,研發黑土耕地品質監測技術、編制技術規程,基於耕地品質監測數據建立黑土保護利用大數據平臺。(記者 周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