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做好九個方面!2022年黑龍江推進鄉村振興這樣幹
2022-03-08 09:28:25來源: 龍頭新聞編輯: 牟海微責編: 周經韜

  中共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結合黑龍江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做好2022年全省“三農”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持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黑龍江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省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促進共同富裕,聚焦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戰略要求,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堅持以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質農業、品牌農業為農業強省建設方向,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紮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一、全力抓好糧食生産和重要農産品供給

  (一)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産量。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確保糧食産量保持在1500億斤以上。落實國家糧食安全産業帶建設任務。優化種植和管理方式,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發揮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示範帶動作用,推動水稻側深施肥、大壟密植、種肥同播等各項增産措施落實到田,提升糧食單産和品質。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産糧大縣抓糧有積極性。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多種糧、種好糧。將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範圍擴大到全部産糧大縣。

  (二)實施大豆産能提升工程。發揮政策導向作用,推動生産者補貼政策和耕地輪作制度試點向大豆傾斜。實施米豆輪作,在三江平原適宜旱作的地下水超採區、低質低效和井灌稻區探索開展水稻改種大豆試點。探索鹽鹼地種植大豆。

  (三)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堅持“穩生豬、擴牛羊”,切實提高畜産品供給能力。落實生豬産能調控制度,實施原種豬引進補助、種豬場及規模豬場貸款貼息政策,穩定能繁母豬存欄量和規模養殖場保有量。加大優質奶源基地建設支持力度,提高奶牛單産水準鞏固嬰幼兒配方乳粉第一大省地位。引導肉牛産業由中西部向東部、北部拓展,實施肉牛養殖大縣獎勵政策,支持基礎母牛擴群增量,推廣“企業+農戶”一體化經營生産模式,打造高端肉牛産業第一大省。利用草原生態補獎等政策,發展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提高肉羊養殖效益。推進鵝、肉雞、蛋雞等禽品種適度規模經營,推動具有龍江優勢特色的狐、貉、驢等特種養殖業快速發展。

  (四)加強蔬菜和特色農産品生産。加大力度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穩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推進設施蔬菜、北菜南銷生産基地建設,強化生産監測預警,提高蔬菜應急保供能力。著力打造菜園經濟,擴大菜園種植面積。探索利用可開發的空閒地、廢棄地發展設施農業,因地制宜發展塑膠大棚、日光溫室等設施,集中建設育苗工廠化和新型特色養殖設施,推動先進設施裝備技術研發應用。推動馬鈴薯産業化發展,提高馬鈴薯産業綜合生産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快發展食用菌、西甜瓜、鮮食玉米等特色經濟作物。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優勢道地藥材種植,推進中藥材專品種基地建設。提升漁業發展品質,推廣生態增養殖模式,培育引進加工企業,拓展高端水産品市場。實施蜂業品質提升行動,穩定蠶桑生産面積。

  (五)有效防範應對農業重大災害。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築牢農業生産安全防線。強化防洪除澇和水資源配置等工程建設,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改造。加快水毀堤防工程修復,實施呼蘭河、牡丹江等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重點段治理,對大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啟動澇區治理工程建設,提升防洪減災能力。加強防汛抗旱應急物資儲備。完善研判會商和監測預警機制,落實自然災害以及生物災害統防統治和應急防控措施。加強基層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落實屬地責任,配齊配強專業人員,實行定責定崗定人,強化工作條件保障,確保動植物重大疫病防控責有人負、活有人幹、事有人管。加強動物強制免疫、檢疫監管等綜合性防治措施,確保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情穩定。做好人獸共患病源頭防控。

  (六)完善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措施。健全農産品全産業鏈監測預警體系,推動建立統一的農産品供需信息發佈制度,分類分品種加強調控和應急保障。深化糧食購銷領域監管體制機制改革,加大涉糧案件查處力度,依法從嚴懲治系統性腐敗。加強智慧糧庫建設,促進人防技防相結合,強化糧食庫存動態監管。做好化肥等農資儲備調運,促進保供穩價。堅持節約優先,落實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深入推進産運儲加消全鏈條節糧減損,強化糧食安全教育,反對食物浪費。

  二、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

  (七)堅決守住耕地紅線。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順序,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分類明確耕地用途,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耕地主要用於糧食、蔬菜等農産品及飼草飼料生産,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生産,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於糧食生産。落實耕地佔補平衡政策,建立補充耕地立項、實施、驗收、管護全程監管機制,確保補充可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實現補充耕地産能與所佔耕地相當。加大耕地執法監督力度,嚴厲查處違法違規佔用耕地從事非農建設。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嚴格管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穩妥有序開展農村亂佔耕地建房專項整治。鞏固“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成果。落實工商資本流轉農村土地審查審核和風險防範制度。

  (八)全面加強黑土地保護。落實《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統籌運用工程、農藝、生物措施,對黑土地實施數量、品質、生態全面保護。全面實施“5+2”田長制,建立黑土耕地保護利用責任體系。探索開展黑土地保護典範整建制創建,加強黑土耕地保護利用和監督管理,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範區面積達到5600萬畝以上。實施保護性耕作,因地制宜落實“龍江模式”、“三江模式”等關鍵技術模式,實行分區保護、分類綜合治理。加大中低産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級。建立完善黑土耕地保護監測體系。推進鹽鹼地改造利用、坡耕地綜合防護與治理。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貫徹實施《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推進依法管土、依法治土。

  (九)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編制出臺黑龍江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形成省、市、縣三級規劃體系。重點實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科技服務等“七大工程”,推動一體化綜合施策,因地制宜提高建設標準和品質。堅持高起點謀劃、高科技引領、高標準建設,在重點産糧大縣布點建設一批整建制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新建高標準農田1100萬畝。統籌規劃、同步實施高效節水灌溉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5萬畝以上。

  三、加快推進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

  (十)大力發展科技農業。堅持科技強農、科技興農,依託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等高校和黑龍江省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加快農業清潔生産、秸稈綜合利用、黑土地保護等領域關鍵技術突破,提升農業科技化發展水準。加強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以生物飼料、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生物疫苗為重點,打造生物經濟重要支撐。推進産學研一體發展,支持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非洲豬瘟疫苗等成果就地轉化。加快大豆蛋白工程技術、細胞工程技術、發酵工程技術的産業化應用。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擴建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鼓勵引進優異動植物種質資源。實行“揭榜挂帥”等制度,開展農作物和畜禽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快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重要農産品種源自主可控。研究制定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後補助政策。堅持數字技術賦能現代農業,積極引進和培育數字農業龍頭企業,完善省級數字農業綜合服務平臺,推進數字農業示範縣建設。完善26個現代農業産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推動佳木斯加快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支持建設農業科技展示基地30個以上。堅持公益性和市場化“雙輪驅動”,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支持70個縣(市、區)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實施特聘農技人員計劃,充分發揮農技人員、科技特派員在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中的作用。加強高端智慧農機裝備研發製造和推廣應用,推進農機裝備工程化協同攻關,促進農機裝備轉型升級。在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建設高端智慧農機産業園區。爭創大型大馬力高端智慧農機裝備推廣應用先導區,探索開展高端智慧農機應用試點。精準落實農機購置與作業補貼政策,優化補貼兌付方式。完善農機性能評價機制,推進補貼機具有進有出、優機優補,重點支持大型複合智慧農機、大豆産業相關機械、糧食烘乾機械以及履帶式作業農機。全省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8%以上。

  (十一)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推進退耕還濕和“三北”防護林建設,落實林長制。壓實基層河湖長責任,推動解決河湖巡查管護“最後一公里”問題。強化水生生物養護,規範增殖放流。大力推廣節水、節地、節肥、節藥、節種等新技術、新方式、新裝備,充分應用自動化、智慧化等信息技術,實現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精準施藥用水,全面提高農業綠色化生産水準。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治理、農膜科學回收,持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3%。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擴大秸稈飼料化利用規模。深入推進地理標誌農産品保護工程,加強綠色有機食品標準化生産基地建設,提升標準化生産水準,全省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認證面積達到9100萬畝,為龍江農産品貼上綠色標簽。研發應用減碳增匯型農業技術,探索建立碳匯産品價值實現機制。

  (十二)大力發展品質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生産標準化、經營集約化、産業融合化,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落實生産主體責任,把農業産前、産中、産後各環節納入標準化管理軌道,用高標準打造優質産品,以高品質佔領高端市場。開展農業生産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産提升行動。健全農業全産業鏈品質標準體系,堅持無標建標、有標提標、全鏈創標,制定修訂農業標準30項以上,打造農産品龍江標準。強化標準轉化、推廣、應用,提高全省農業標準化生産覆蓋率。加強品質監管,推進食用農産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運用區塊鏈技術,強化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平臺推廣應用,擴大優質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覆蓋面。加強基層監管能力建設,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體系。持續實施農産品品質安全風險監測,省級主要食用農産品品質安全例行監測整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十三)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強化市場化思維理念,堅持品牌強農,開展農業品牌提升三年行動,增強農産品市場競爭力,加快在國內市場形成明顯龍江優勢、在國際市場形成品牌優勢。強化品牌設計,打好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三張牌”,精準定位目標市場和消費群體,加強農業品牌標識、品牌口號等元素的創意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和辨識度。強化品牌培育,鼓勵企業等市場主體參與品牌建設,積極培育米豆菜、肉蛋奶等“大而優”的大宗農産品品牌、地理標誌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地域特色鮮明“小而美”的特色農産品品牌。聚焦高端消費群體,圍繞現代農業産業園和科技示範區,推廣應用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打造一批“三産”高度融合的品牌農業樣板區。加強品牌宣傳,利用央視和新媒體等優勢平臺,舉辦品牌代言、社會評選等推介宣傳活動,擴大“龍”字號農産品市場影響力。開展精準行銷,瞄準個性化消費需求,發展定制農業,開展一線城市黑龍江農産品品牌行、黑龍江好糧油行銷行動,多渠道提高農業品牌美譽度和知名度。強化品牌管理,加強農業品牌目錄製度和評價發佈制度建設,構建農業品牌管理體系,規範農業品牌建設。全省打造具有影響力的農産品全域公用品牌1個、區域公用品牌40個、企業品牌100個。探索創新糧食産銷區合作機制,加強龍粵對口合作。

  四、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十四)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完善一鍵申報APP,抓實農戶自主申報、部門篩查預警、基層幹部排查三個路徑,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針對因災因病因疫返貧等苗頭性問題,健全分層分類社會及時救助體系,落實醫療保障待遇清單制度,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補盡補。優化部門篩查預警機制,抓好常態化排查和集中排查,開展定期跟蹤回訪。

  (十五)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推動脫貧地區更多依靠發展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脫貧群眾收入增速高於當地農民收入增速、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全省農民收入增速。加強扶貧項目資産後續管理,確保項目資産穩定良性運轉。發揮鄉村幹部、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幫扶責任人、社會組織等各類幫扶主體作用,精準落實産業就業、金融消費和兜底保障等增收措施,促進脫貧人口和邊緣易致貧人口持續穩定增收。堅持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和鄉村服務業,發揮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幫扶作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提高脫貧人口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充分發揮各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作用,提高用於産業發展的資金佔比。鞏固光伏扶貧工程成效,在有條件的脫貧地區發展光伏産業。壓實就業幫扶責任,強化脫貧人口就業幫扶政策落實,鼓勵引導脫貧人口參與有組織勞務輸出,強化動態管理和精準服務。延續支持幫扶車間發展優惠政策。發揮以工代賑作用,具備條件的可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實行動態管理。落實生態護林員政策。

  (十六)加大對黑龍江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持力度。實施黑龍江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職業技能提升工程,提升重點幫扶縣培訓資源供給能力,加大技能幫扶力度。圍繞特色産業和技術需求選派省級科技特派員,支持重點幫扶縣鄉村産業振興。建立健全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發展監測評價機制。加大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信貸資金投入力度,中央和省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對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予以適當傾斜。

  (十七)推動脫貧地區幫扶政策落地見效。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聚焦“三落實一鞏固”細化落實過渡期各項幫扶政策,常態化、全覆蓋排查整改問題。加強金融幫扶,研究完善金融支持服務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落實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政策,做到應貸盡貸。落實政府採購政策,持續推進消費幫扶。

  五、聚焦富民産業促進鄉村發展

  (十八)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鼓勵各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産品加工、鄉村休閒旅遊等産業。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以培育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為牽動,著力推進“糧—食”、“糧—藥”、“肉—食”、“奶—乳”等一體化發展,加快培育壯大水稻、玉米等6個千億級産業和中藥材、食用菌等5個百億級産業,推動農業和農産品精深加工萬億級産業集群建設。合理佈局原料基地和農産品加工業,形成生産與加工、科研與産業、企業與農戶銜接配套的産業格局。加大生物、工程、信息等技術集成應用力度,適應市場和消費升級需求,積極開發營養健康的功能性食品。瞄準重點品種和關鍵環節,主攻農産品及其加工副産物全值利用,加快推進稻殼米糠、皮毛骨血等副産物綜合利用,不斷挖掘農産品加工潛力、提升增值空間。制定出臺支持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意見,實施一批減稅降費、土地審批等政策,支持企業做大做強。立足補鏈、強鏈、延鏈,加大農業和農産品加工項目招商引資力度。全省規上農産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增速達到7%以上,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以上。大力實施鄉村休閒旅遊精品工程,推進國家級旅遊重點村建設,支持農民直接經營或參與經營的鄉村民宿、農家樂特色村(點)發展。將符合要求的鄉村休閒旅遊項目納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學學農勞動實踐基地範圍。

  (十九)加強縣域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促進農村消費擴容提質升級。加強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加快構建現代物流運行體系。推進“快遞進村”,鼓勵發展“多站合一”的鄉鎮客貨郵綜合服務站、“一點多能”的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點,推進縣鄉村物流共同配送,促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基本實現建制村全部通快遞。支持大型流通企業以縣城和中心鄉(鎮)為重點下沉供應鏈,引導更多種類工業和日用品下鄉。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産銷對接關係。實施“數商興農”工程,推進電子商務進鄉村,促進農副産品直播帶貨健康發展。推進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農村延伸,加強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提升行動,發揮網點優勢,建設縣域集採集配中心,打造“數字供銷”服務新模式。

  (二十)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落實各類農民工穩崗就業政策,強化動態管理和精準服務。實施縣域農民工市民化品質提升行動。鼓勵發展共享用工、多渠道靈活就業,規範發展特色手工作坊、電商直播和創意農業等新就業形態,培育發展家政服務、物流配送、養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務業。加強農村勞務經紀人和勞務經紀組織培育,提高農民務工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提高工資性收入。鼓勵支持更多重點群體返鄉下鄉創業,推進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加強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一次性創業補貼和創業培訓等政策落實,激發返鄉創業內生動力。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開展適合農民工就業的技能培訓,加強新職業新業態急需緊缺職業(工種)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合理引導靈活就業農民工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省農村創業創新人數累計突破150萬人。

  (二十一)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堅持以農産品精深加工、礦産資源開發、綠色能源生産為主攻方向,加快縣域工業發展,打造立縣主導産業。支持大中城市疏解産業向縣域延伸,引導産業有序梯度轉移。規範園區管理,清理“僵屍企業”,盤活閒置土地,優化資源配置。加快補齊園區基礎設施短板,提升配套服務功能,推動園區由企業集中向産業集聚發展。推進現代農業産業園和農業産業強鎮建設,培育優勢特色産業集群,爭創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引導具備條件的中心鎮發展專業化中小微企業集聚區,推動重點村發展鄉村作坊、家庭工場。完善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考評辦法。縣域地區生産總值增幅高於全省,地區生産總值超百億的縣(市)達到28個。

  六、紮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

  (二十二)健全鄉村建設實施機制。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要求,堅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紮實推進鄉村建設。把握鄉村建設的時度效,堅持數量服從品質、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分類有序推進鄉村建設。立足村屯現有基礎開展鄉村建設,優先建設人口集中的鄉鎮所在地和中心村,不盲目拆舊村、建新村,不超越發展階段搞大融資、大開發、大建設,避免無效投入造成浪費,防範村級債務風險。統籌市縣、鄉鎮和村屯規劃體系,科學確定村屯分類,有序優化村屯佈局。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引導農民自願出資出勞,積極建立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多方參與的鄉村建設機制。完善村屯小型建設項目簡易審批程式,推廣村民自治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群眾參與鄉村建設項目的有效做法。明晰鄉村建設項目産權,以縣域為單位組織編制村屯公共基礎設施管護責任清單。堅持建管並重,探索城鄉基礎設施統一管護運行模式,提高村級設施管護水準。

  (二十三)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堅持農民自願、因地制宜、宜水則水、宜旱則旱的原則,探索推廣簡單實用、成本適中、技術成熟、適宜寒地的改廁模式。探索農民出資、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農民自建或基層組織建設農村廁所。開展農村戶廁排查整改“回頭看”,鞏固戶廁問題摸排整改成果。推進農村改廁與污水治理相銜接,做到同規劃、同設計、同建設。分區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力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鄉村延伸,積極推進村屯污水管網建設,加快完善“分戶式”污水處理方式,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5%。加快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持續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散亂堆放點整治行動。推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加強村屯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設施建設,推進就地利用處理,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市場化運行管護機制。以“六清一修一改一建”為重點,深入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和綠化美化行動,實現95%以上村屯乾淨整潔有序。

  (二十四)紮實開展重點領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農村公路向自然村延伸,全面推行農村公路“總路長+三級路長”責任體系,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村供水保障能力。加快農網鞏固提升工程建設,逐步強化農村地區電力網絡結構,提升普遍服務水準。推進農村光伏、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建設。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數字鄉村試點。完善偏遠農村、農場、山區、林區、邊防地帶等特殊區域網絡覆蓋,滿足基本通信保障需要。在有條件的行政村開展5G網絡建設。著眼解決實際問題,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開展設計師下鄉活動,推廣龍江民居建設圖集,建設龍江民居省級試點村20個。完善農村房屋建設標準規範,加強對用作經營的農村自建房安全隱患排查整治。

  (二十五)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縣域統籌。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由注重機構行政區域覆蓋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務覆蓋轉變。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加快公共服務資源和服務力量下沉。實施“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研究制定幼兒園分類評價標準,新增普惠性幼兒園200所。擴大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聯盟式成果。加快優質醫療資源向縣鄉村延伸,深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持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特困供養標準。落實村醫養老、醫保等社會保障待遇。發展農村互助性養老,提升縣級敬老院失能照護能力和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水準,鼓勵在有條件的村屯開展日間照料、老年助餐等服務。加強鄉鎮便民服務和社會工作服務,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持續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專項行動。

  七、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

  (二十六)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強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職責,深化“強鄉擴權”改革,健全鄉鎮黨委統一指揮和統籌協調機制,加強鄉鎮、村集中換屆後領導班子建設。持續抓好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全面落實“選育管獎”措施,推行星級化考核管理,嚴格執行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組織部門備案管理制度。實施村黨組織書記“頭雁提升工程”,全面落實農村基層幹部鄉村振興主題培訓計劃,每年對村黨組織書記至少進行1次縣級以上培訓。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用,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擂臺比武”、“導師幫帶制”。深化村黨組織分類定級管理,持續排查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縣鄉黨委每年至少開展1次排查整頓。完善村級重要事項、重大問題村黨組織研究討論機制,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深入開展市縣巡察,強化基層監督,加強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與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溝通協作、有效銜接,強化對村幹部的監督。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行網格化管理、數字化賦能、精細化服務。推進村委會規範化建設。深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有序推行鄉村治理清單制、積分制。規範村級組織機構牌子和證明事項,減輕村級組織負擔。

  (二十七)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平臺載體。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縣級融媒體中心等平臺開展對象化分眾化宣傳教育,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創新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探索統籌推動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的具體方式,完善省級文明村鎮測評體系。落實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整合文化惠民活動資源,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開展體現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體育活動。實施傳統節日振興工程,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在農村開展“除陋習、樹新風”專項整治行動,整治高價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等陳規陋習。依法依規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有效發揮農村自治組織作用。

  (二十八)切實維護農村社會平安穩定。推進更高水準的平安法治鄉村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弘揚“東萊精神”,深入開展“百萬警進千萬家”活動。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鬥爭,持續打擊“村霸”。防範黑惡勢力、家族宗族勢力等對農村基層政權的侵蝕和影響。依法嚴厲打擊農村黃賭毒和侵害農村婦女兒童人身權利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加強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和危機干預,構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加強農村宗教工作力量。統籌推進應急管理與鄉村治理資源整合,加快推進農村應急廣播主動發佈終端建設,指導做好人員緊急轉移避險工作。開展農村交通、消防、安全生産、自然災害、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風險隱患排查和專項治理,依法嚴厲打擊農村制售假冒偽劣農資、非法集資、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能力建設。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責任。健全農村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體系,嚴格落實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措施。

  八、加大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

  (二十九)擴大鄉村振興投入。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農業農村傾斜,壓實市縣級政府投入責任。積極利用地方政府債券用於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公益性項目。繼續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主要支持重要農産品擴産保供、種業振興、黑土地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技推廣等領域,優化資金使用方式,集中財力辦大事。健全財政支農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和監督,保障財政資金安全高效運行。加強項目庫建設,提高鄉村振興領域項目儲備品質。

  (三十)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對機構法人在縣域、業務在縣域、資金主要用於鄉村振興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大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力度。加大鄉村振興信貸投放,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探索鄉村振興信貸計劃,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中長期信貸支持。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妥化解風險。推動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加快利用資本市場做優做強。深入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發展農戶信用貸款。加強農村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繼續創新推廣“農業大數據+金融”支農模式,發展“智慧鄉村”金融服務。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和再保險,推動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增品,實施優勢特色農産品保險以獎代補,推廣應用“保險+期貨”模式。強化涉農信貸風險市場化分擔和補償,發揮好農業信貸擔保作用。

  (三十一)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面向農業農村發展的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覆蓋所有鄉鎮、輻射所有行政村。深入實施“助力鄉村振興萬人計劃”,實現每個村有1—2名大學生。加強選調生培養。堅持和完善向重點鄉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制度。實施黑土人才培育行動、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全年培育高素質農民2萬人以上。落實艱苦邊遠地區基層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傾斜政策,對縣以下基層專業技術人員開展職稱評聘“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工作,對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實行總量控制、比例單列。辦好涉農高等院校和職業教育,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健全完善耕讀教育體系,加強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鄉土人才培養。出臺城市人才下鄉服務鄉村振興的激勵政策。

  (三十二)抓好農村改革重點任務落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每個市(地)至少選擇1個村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延包試點。做好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後半篇”文章,加快改革制度建設,修訂《黑龍江省農村産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建設統一規範的農村産權交易體系。抓好優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環境試點,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鞏固“清化收”成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穩慎推進安達、蘭西和樺南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總結可複製、能推廣、惠民生的宅基地制度性成果。聚焦關鍵薄弱環節和小農戶,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持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層供銷合作社等各類主體大力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産託管服務,全省農業生産全程託管服務面積達到3000萬畝以上。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依法依規有序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穩妥推進9個國家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建設。探索開展鄉鎮財政體制改革試點,逐步建立鄉村經濟指標體系,壓實鄉村經濟發展主體責任。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健全農墾國有農用地的使用權管理制度。

  九、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三十三)壓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責任。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明確各部門推動鄉村振興責任。完善市縣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加強“三農”工作重點任務督促落實,對考核排名靠前的市縣給予適當激勵,對考核排名靠後、履職不力的市縣進行約談,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對照國家後評估考核要求,繼續對市(地)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工作,並將考核結果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範圍。推動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負責同志鄉村振興聯繫點制度。借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鼓勵各級黨委和政府開展現場觀摩、交流學習等務實管用活動。開展《黑龍江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實施總結評估。加強集中換屆後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特別是分管“三農”工作的領導幹部培訓。

  (三十四)建強黨的農村工作機構。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要發揮“三農”工作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等作用,一體承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議事協調職責。推進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議事協調規範化制度化建設,建立健全重點任務分工落實機制,協同推進鄉村振興。加強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建設,充實工作力量,完善運行機制,強化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責。

  (三十五)抓點帶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展開。積極推薦“百縣千鄉萬村”鄉村振興示範典型,分級爭創一批鄉村振興示範縣、示範鄉鎮、示範村。實施“雙百典型示範工程”,省級選樹100個鄉村振興示範村黨組織、100名鄉村振興擔當作為好支書,發揮典型示範作用。積極爭創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深入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按規定建立鄉村振興激勵制度。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