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大興安嶺4月26日消息(記者馬俊瑋)4月的大興安嶺,暖風拂面而來,沉睡一冬的大地漸漸醒來。近年來,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抓住生態保護管理核心,切實履行森林資源保護職責,森林面積增加了8.58萬公頃,森林蓄積增加386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增加1.03%,森林面積、蓄積、覆蓋率持續保持三增長態勢。2021年,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面積為712.38萬公頃,較上年增加0.5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5.30%,較上年提高0.06個百分點;活立木總蓄積為6.36億立方米,較上年增加1239.28萬立方米。亮眼成績單的背後,是林區幹部群眾不斷加強生態建設,推進綠色高品質發展的生動實踐。
大興安嶺風光(央廣網發 劉亮 攝)
走進新林鎮南7公里處的新林林業局中心苗圃,一株株紅松、雲杉、松樹迎風挺立,長勢喜人。在這片黑土地上培育出了一株株苗木,三三兩兩的工作人員正在田間地頭幹活。“對於我們林區人來説,造林綠化、撫育經營是我們的傳承,也是我們林業工作的強項,今年我們培育樟子松、紅松、落葉、雲杉等苗木,為大興安嶺果材兼用林建設提供優質種苗保障。”在中心苗圃培育基地,生産隊長張才的話語,道出了所有林區人的心聲。
田間勞作忙(央廣網發 劉亮 攝)
這裡經營面積196.6畝,其中生産面積90畝,溫室大棚8棟、面積8畝。如今的苗圃,改變了過去品種單一、規格單一的生産經營模式,積極調整品種結構,加大苗木培育向多品種、多方位、多層次的方向發展,不僅滿足品種多樣化、品質優良化的需求。2021年,依託繁育西伯利亞紅松成功經驗,調整苗木品種結構,試育東北紅松種子600斤,生産苗木6萬株。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護山,自2014年全面停伐後,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開始了一場場為大地增綠的綠色革命。2021年全區完成人工造林1.57萬畝,補植補造34.67萬畝,退化林修復0.5萬畝,封山育林1.52萬畝;完成森林撫育111.48萬畝。“空氣清新,這裡就是天然氧吧,尤其是晚上燈光閃爍,美不勝收,隨手一拍,都是漂亮的風景。”這是很多百姓對現在興安美景的讚美。
為了守住生態資源家底,大興安嶺林區嚴格執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強化林地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額管理,嚴把林地使用關口,對於不符合用地條件的一律不予審批。開展了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專項檢查,加強臨時使用林地管理。五年多來,共計審核審批佔地項目720個,其中使用定額項目94個,未突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下達的2800公頃林地定額。
大興安嶺林區持續開展“綠盾”等森林保護專項行動和執法檢查,全面清查2013年以來非法侵佔林地、毀林開墾、濫砍盜伐林木、違規拆分審批、臨時用地逾期使用等問題。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三五”期間採伐限額為101.4萬立方米,五年來實際完成林木採伐量83.5萬立方米,共節省採伐限額423.5萬立方米。森林年生長量與消耗量比值由“十二五”期末的22:1提高到“十三五”末期的142:1。生態建設,久久為功,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加強生態資源保護的腳步從未停歇。
大興安嶺風光(央廣網發 劉亮 攝)
此外,森林防火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堅持“預防為主、防救結合、高效撲救、安全第一”的方針,不斷完善“地企融合、防撲一體、聯防聯控”體制機制,秉承“一片林、一家人、一條心”理念,戮力同心,攻堅克難。防火人以無畏的勇氣、堅定的信心和必勝的決心,錨定“人為火不發生”非凡目標,不斷總結森林防火規律特點,明確階段工作任務、落實階段管用措施,堅決打好打贏平安清明、五月攻堅、六月決勝和金秋保衛“四大戰役”。
飛機空中噴灑滅火藥劑演練(央廣網發 劉亮 攝)
2020年起,大興安嶺林區著力研發森林防火感知系統,構建實時感知、精準監測、高效評估為一體的森林防火智慧管控平臺,目前已正式上線應用。
衛星遙感、北斗通信、無人機、雲計算、視頻物聯網、超短波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化手段通通用在了護林防火上,徹底實現了智慧化數據採集、自動化數據處理、智慧化業務應用,在全面提高森防管理效能和服務水準基礎上,拓展功能以滿足森林資源監測、自然保護地監測等業務需求。
正是因為林區人的不懈努力,使得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連續11年取得無重特大森林火災、連續4年無人為火發生的驕人戰績。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