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的黑河,求賢若渴;開放的黑河,海納百川;奮進的黑河,破浪前行。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近年來,黑河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人才工作要求部署,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始終堅持人才“第一資源”的理念,把人才作為強市之基、發展之要、競爭之本,瞄準“引、育、用、留”等關鍵環節,高品質抓好新時代人才工作,人才政策體系更加完善、人才工作機制更加順暢、人才隊伍素質和結構更優良合理、人才發展環境持續向好,為加快建設富裕開放美麗幸福文明黑河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三年來,出臺人才政策37個,實施人才工作載體46項,投入人才資金1.27億元,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12.15萬人……這一串看似簡單卻含金量十足的數字背後,是黑河市對人才的熱切期盼和渴求,是市委、市政府多年來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是黑河市人才事業持續進步發展成果的積累。如今的黑河,正成為讓人才大有可為的沃土。
堅持黨管人才 凝聚人才工作合力
為構建人才工作優先發展的格局,黑河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以強烈的人才意識,強力推動人才工作發展。市委人才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堅定不移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不斷開創黑河市人才工作新局面,為加快建設富裕開放美麗幸福文明黑河提供強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為黑河市做好人才工作指明瞭方向。今年以來,市縣兩級多次召開常委會、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部署人才工作,進一步健全人才工作的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及時調整市縣兩級人才工作領導機構,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同時,黑河市著力營造“政策磁場”加速人才集聚。黑河市堅持政策創新,曾先後制定出臺了《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勵人才創新創業實施辦法》《黑河市直引進急需緊缺和高層次人才實施辦法》等多項符合實際、體現改革創新的政策措施;堅持人才政策與時俱進,今年初,謀劃制定人才新政,在注重政策延續性的基礎上,將創新性、針對性、系統性理念貫穿始終,提出體現前瞻性、延續性、創新性、差異性的50條具體措施,市直相關責任部門及各縣(市、區)正重點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努力構建符合黑河實際、更優更具活力的“1+N”人才政策體系。
另外,該市持續加大人才工作資金投入。全市三年累計投入上億元用於人才引進、培養、激勵、保障等政策的兌現以及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和人才工作載體建設。今年以來,該市已兌現各類創新平臺獎補資金近200萬元,為引進人才發放安家費、租房補貼、購房補貼400余萬元。
堅持服務大局 剛柔並濟聚才引智
黑河市人才工作堅守著服務發展這一使命,堅持將人才工作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謀劃,緊緊圍繞“三區一平臺一樞紐”發展定位,立足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精準引才。
一方面,黑河市聚焦人才需求,加大剛性引才力度,連續三年開展“市縣委書記進校園”宣講活動,深入實施“邊城英才”引進計劃,引進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中國醫科大學等高校畢業生5000余名,一次性引進研究生216名。今年,該市深入實施“萬人引才”工程,圍繞黑河重點産業鏈條和教育衛生等領域,通過項目引才、企業引才、招錄招聘等方式,集聚青年人才投身現代化黑河建設。
另一方面,黑河市聚焦産業發展,拓寬柔性引才渠道,連續四年開展“邀請專家考察休假”活動,100余名來自綠色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的專家到黑河洽談考察;圍繞黑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技術試驗示範與推廣,開展“基於生物發酵技術的大豆綜合加工項目”等19項應用研究與示範推廣項目建設,引進88名現代農業技術專家及其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團隊;開展大豆科技自強“夥伴行動”,全國50余位專家齊聚助推黑河大豆産業振興發展。
堅持精心育才 激發本土人才活力
黑河市在盡力做好人才引進的同時,更注重對本土人才的培養,通過分類抓、重點抓、抓重點,系統化推進本土人才培養,激發本土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一是用心用情助力青年人才成長。黑河市建設“青年人才儲備庫”,對入庫人才實行單位導師1+1和年輕處級幹部導師1+N“雙導師制”培養機制,實施跟蹤培養,促進青年人才健康成長;舉辦“邊城英才”專題培訓班,通過專題授課、研討交流、文體活動相結合的集中脫産方式,進一步提升青年人才綜合素質。
二是各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如火如荼。黑河市堅持以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為導向,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年初以來,該市共培訓企業職工、電商創業人員等7226人次。同時,該市發揮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技能人才作用,培養高技能人才144人;組織農技人員開展科技培訓,累計培訓8.4萬人次。舉辦“助力鄉村振興、電商帶動發展”主題公開課等培訓活動40場;持續推動科技特派員工作,幫助解決農民在生産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組織全市各單位新聞發言人和網絡宣傳員開展媒體應對和新聞發佈培訓,受益人員1500余人次。
三是陸續啟動領軍人才梯隊建設工程、黑河工匠鍛造工程、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育工程、鄉村人才振興工程等重要人才培養工程,強化人才自主培養,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確保重點專業領域後繼有人。
深化市校合作 助力轉型升級發展
6月30日,黑河市委書記李錫文帶隊回訪哈爾濱工業大學,簽署深化合作協議。之前雙方已在科技成果研發轉化、攜手推進對外開放、加強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並取得積極成果。這是黑河市堅持創新引領,全面深化市校院企合作的一個縮影。多年來,黑河市與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廣泛深入合作,在人才培養、科技成果研發轉化、産學研合作等方面實現共贏。截至目前,該市已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26所高校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確定合作項目89個,承接實習實訓大學生2000余名。
黑河市與哈工大合作建立人工智能與物聯繫統、寒區交通智慧化、寒地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築創新研究“頭雁”團隊黑河工作站,在智慧農業、寒區測試、低碳綠色建築和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在愛輝區西崗子鎮坤站村建設現代大豆研究院大豆突破性品種精準設計和種質創新及示範基地200畝,培育適應黑河地區種植的大豆突破性品種和創新種質,示範推廣大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展示高産優質品種、示範品係349個;與黑河學院加深合作,建立中俄遠東科技文化企業孵化器,成立黑河市(中俄)科技創新中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合作,推進中國農業科學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項目建設,引進中國農業科學作物科學研究所10余位專家,全面啟動建設科技園區。
加快平臺建設 拓展幹事創業空間
黑河市堅持把平臺建設作為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抓手,打造有利於人盡其才的幹事創業舞臺。
黑河市聚力為人才成長提供平臺,通過交流學習、外出考察、選派挂職、參與科研項目和重點工程建設等方式,鍛鍊、歷練、錘鍊青年人才本領,將在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重要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青年人才,納入儲備庫重點培養,符合條件的青年科技人才破格晉陞職稱。幾年來,1萬餘名幹部人才參與脫貧攻堅、項目建設、疫情防控等重點工作,1100名幹部人才脫穎而出走上領導崗位。
黑河市聚力為人才創業提供平臺,持續加強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各類創業孵化載體建設,高校畢業生可免費使用政府投資開發的孵化器等創業載體,若符合條件,除畢業生個人享受最高2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外,其創辦的企業還可享受最高300萬元的貸款支持,並免費為有需求的大學生提供政策諮詢、就業創業指導、技能培訓、職業介紹等公共就業服務;鼓勵國有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在職或離崗創辦科技型企業,並享有相關政策待遇。
黑河市聚力為人才創新提供平臺,著力推進孵化服務載體建設,全市已建成各類科技創新創業孵化服務機構9家,孵化面積8萬多平方米,來自43所高校的682名大學生在各孵化機構創新創業,組建創新團隊30個,創辦科技型企業79戶;全力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依託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創新中心、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和工作室等,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匯集;鼓勵各類主體創新,對獲得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省級和黑河分賽區一、二、三等獎的創新主體,分別給予不同數額的資金獎勵。
持續提升服務 營造優質發展環境
黑河市著力整合各類資源優勢,牢牢牽住優化服務這個“牛鼻子”,打造近悅遠來的良好人才發展環境,營造拴心留人的舒適“生態圈”,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該市全力為人才提供安心的生活環境,從人才關心的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生活問題入手,持續推進人才“安居工程”,建設人才公寓600套,實現了市縣兩級人才公寓全覆蓋;給予引進人才每月500元至1200元的租房補貼,5萬元至30萬元的購房補貼,加大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力度;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就醫優先、子女入學擇校、配偶隨調隨遷、破格晉陞職稱等全方位服務。
該市加強對各領域人才的關心關愛。逢年過節,市領導及各有關部門對青年人才進行慰問。舉辦聯誼活動,為青年人才加強聯繫搭建平臺。市級黨政領導同志帶頭落實黨員領導幹部聯繫服務專家制度,通過與聯繫服務對象的思想聯繫和感情交流,增強了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選樹“拔尖人才”“黑河工匠”等一批勇於創新創造的先進典型,推動形成尊重人才、見賢思齊的風尚。(文 張嘉倩 劉增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