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透視2022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産關鍵之舉
2022-12-14 10:23:53來源: 黑龍江日報編輯: 劉才星責編: 趙瀅溪

  原標題:贏得一個高含金量豐收年 透視2022年我省糧食生産關鍵之舉

贏得一個高含金量豐收年_fororder_91fab392-2772-4aa8-af7d-286addfd436e

水稻收穫  黑龍江日報記者 吳樹江攝

  又是一個豐收年!

  國家統計局12日公佈數據顯示,2022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産實現“十九連豐”,糧食總産量1552.6億斤,佔全國的11.3%,連續13年位居全國第一。

  “黑龍江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質農業、品牌農業,通過高品質備耕、高標準春耕、精細化田管、高效率秋收和全過程防災減災,克服局地發生疫情、農資價格上漲等不利影響,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單産均有望創歷史新高。”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龐海濤介紹,“今年是一個含金量非常高的豐收年。”

  高含金量在於我們扛起了穩糧擴豆的政治責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油料安全做出了龍江貢獻,體現了龍江擔當。為了端穩油瓶子、穩住豆袋子,黑龍江省擴種大豆1000多萬畝,種植面積超過7000萬畝。大豆單産相對較低,導致黑龍江省糧食總産比去年略少。

  高含金量在於我們用科技挖掘糧食生産潛力,實現增糧目標。黑龍江省推進良種良法良田良機結合,引導農民選用優良品種,推廣大壟密植、大豆根瘤菌接種等先進栽培技術,推行全程機械化作業,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8%以上,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穩定在95%以上。

  高含金量在於我們打造“黑土優品”,提高糧食供給品質。既當數量上的“壓艙石”,更當品質上的“壓艙石”,讓“最優、最綠、最香、最安全”農産品走向全國。自2012年至今,累計為國家貢獻糧食約1.63萬億斤,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9100萬畝。糧食總産量、商品量,綠色食品面積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

  良策是保障:有效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蓋永峰是2022年度“全國十佳農民”,也是嘉興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今年合作社種了3.5萬畝地,其中大豆2.5萬畝。“春節一過我就看到省裏發消息説2022年大豆生産者補貼每畝高於玉米生産者補貼200元左右,這政策太好了,保證了我們的收益,讓我們種得心裏有底。”

  黑龍江省始終把抓好糧食生産作為應對疫情挑戰、確保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任務,切實強化領導責任,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堅決守好穩定糧食生産“基本盤”。全面推進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出臺一系列方案、文件落實生産者補貼、産糧大縣獎勵等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切實提高農民種植效益和生産積極性。《2022年黑龍江省擴種大豆工作方案》《2022年黑龍江省穩糧擴豆行動實施方案》確保糧食生産和大豆擴種任務落實;《關於做好疫情期間我省化肥等農業生産資料運輸保障工作的通知》保障各地農資運輸通道……2022年,省財政共籌集安排與糧食生産相關資金863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對農民補貼489.3億元,獎勵産糧大縣78.8億元。

  省農業農村部門還會同省直相關部門全力統籌農業生産,從農資運輸通道保障到氣象災害分析研判,各部門協作保糧。同時,為了能夠穩産高産,省裏還成立12個工作指導組,在備耕、春耕、夏管和秋收等關鍵階段,組織各地農技人員跟進指導服務。

  良田是命脈:保護利用黑土地奠定豐收基礎

  富錦市宏勝鎮屬於典型的低窪鄉鎮,常年易澇,水大時農田基本顆粒無收,如今這裡修好了“下水道”,基本變成了良田,下大雨也不怕了。

  “從2011年到今年底,富錦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達200余萬畝,我們以增産穩産為目的,原則是旱能灌、澇能排。”富錦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心主任張明剛説:“我們採取清淤、建排灌站等措施和工程,把地裏的水排出去,戰勝澇災,也就穩定了糧食産量。”

  多年來,省委省政府把黑土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農業強省“十二項工程”,省政府連續四年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列為全省“百大項目”重點推進。發改、財政等多部門聯動,合力支持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

  省農業農村廳出臺保障措施,採取專班推進、挂圖作戰等工作方式,實行“周調度、半月分析、月通報”督導推進機制,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力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受到國務院績效激勵表彰,2021年綜合排名位居全國前列,獲得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

  今年,全省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100萬畝,並圍繞“立標杆、作示範、建樣板”工作目標,年底前創建黑土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區33個,集中打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黑土高標準農田“龍江樣板”。

  黑土保護專家們經過多年研究,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和積溫帶,因地制宜推廣以秸稈還田為核心的黑土地保護旱田“龍江模式”和水田“三江模式”,被國家列為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

  一方面採取紮實有效的工程、農藝、農機、生物等方法保護黑土地,另一方面黑龍江省還出臺了“長牙齒”的硬舉措,比如《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黑龍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護規劃》,用最嚴格的制度來保護黑土地。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通過大力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全省耕地品質平均等級為3.46等,高出東北黑土區0.13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深松和秸稈翻埋地塊耕層厚度平均達到30釐米以上。

  良種是基礎: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

  9月,龍江大地一派豐收景象。在哈爾濱市雙城區益農種業,一場別開生面的現場觀摩活動正在舉行。

  “你看這個品種,棒大,籽粒長,它肯定高産啊!”專家們邊看邊評,對每個品種的豐産性、適應性都給出了中肯的評價。

  在黑龍江省,像益農種業這樣的農作物專家育種示範基地有16家,每年每個基地都要舉辦兩次這樣的看禾選種活動。今年專家們還評出了玉米、水稻、大豆和非主要農作物113個優異品種名單。

  “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省農業農村廳種業處處長李偉介紹,黑龍江省印發《農作物優質高效品種種植區劃佈局》,引導廣大農民應用優良食味的水稻品種、高産高蛋白高油大豆品種和高産優質適宜機收籽粒玉米品種。同時,大力推進種業創新,今年省財政安排資金3億元支持種業創新發展,加快19個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建立16個玉米、大豆、水稻、蔬菜等農作物專家育種示範基地,加快優良品種推廣應用,築牢種業現代化根基。新審定主要農作物新品種424個。

  良法是關鍵:科技助力增強産能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黑龍江省農民正在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農業生産託管是邁向農業現代化的關鍵一步。今年全省落實全程託管服務面積3035萬畝。積極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示範引帶作用,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目前,全省在市場監管部門登記註冊的農民合作社數量達9.5萬個、家庭農場6.17萬個。

  蘭西縣土地單程託管面積和全程託管面積達152.1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60.8%。該縣農村經濟服務站負責人于慶忱告訴記者,從種到施肥噴藥,再到收穫全程實現機械化,農民們對土地託管越來越認可。“託管服務組織在種植上可以降低成本,機械也能‘吃飽’,成本低效益高。”

  于慶忱表示,服務組織採用無人機噴灑葉面肥、測土配方施肥、田間三次以上植保等,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産,提高了種地的科技含量,保證了糧食豐收。

  如今智慧農業設備已成了農田裏的“標配”,除了監測農作物生長狀況,更能敏感地感知土壤與空氣中的細微變化,為今後種地提供準確的“大數據”,好莊稼是科學種出來的,已經成為龍江農民的共識。

  黑龍江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産深度融合,豐富數字農業應用場景,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供高效科技支撐。全省累計安裝監測終端設備7.6萬台,2022年監測深松面積1789萬畝,秸稈還田1844萬畝,數字化系統科學調度作業裝備,精準發放購置補貼,線上監理鑒定,農機應用實現智慧化。

  推進統防統治植保無人飛機作業數字化監管,無人飛機保有量超過2萬台,噴藥、施肥作業面積達2.94億畝次,兩項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良機是支撐:大農機為豐收添底氣

  幾十人能管好上萬畝的土地?黑龍江省用行動回答:“能!”

  在黑龍江鏵鎰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25個人就輕鬆管理15.6萬畝土地。聯合社負責人杜濱説:“我們已經全程實現機械化,機械化種地更精準,以壟距為例,每壟之間距離誤差不到2釐米。借助大型農機,我們今年都實現了畝産噸糧的目標。”

  杜濱進一步介紹:“目前我們正不斷邁向數字化農業,大農機進地可以用手機、電腦操作,通過大數據平臺可以更精準地完成各項農業生産。”

  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的無人農場裏,借助北斗、5G、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通過無人機、無人插秧機、無人收割機等一系列智慧操作,農民“坐在家裏就把地種了”。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黑龍江省深入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行動,全面提升作業機械動力、作業效率和品質標準,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8%以上。

  世界糧食局勢趨於緊張,“十九連豐”後,黑龍江省又瞄準了新目標:5年左右全省糧食産量增加1000萬噸!黑油油的土地上,人們開始新的忙碌。(黑龍江日報記者  周靜 李天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