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上午,孫宛婷與朋友們從北京出發,驅車前往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的阿那亞時光海岸。在那裏,一系列元旦假期活動正等待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調研了解到,近期,餐飲、線下購物、自駕遊等接觸類、流動類消費復蘇跡象逐漸增多,各地區、金融機構正積極通過消費券、消費貸等方式激發居民消費潛力。
業內專家預計,隨著元旦、春節假期等傳統消費旺季相繼到來,消費回升步伐有望繼續加快。政策有望進一步向擴大內需和促進消費上傾斜。
接觸類消費回暖
“我們是臨時起意去阿那亞過元旦假期,訂住宿的時候發現酒店和民宿的客房都已經所剩無幾。”孫宛婷告訴記者,元旦假期來阿那亞跨年的遊客很多,在用餐時間,部分餐廳等位時間甚至超過2小時。
種種跡象顯示,近期出行、旅遊、文娛、餐飲等接觸類消費領域正呈現出積極的恢復態勢。
正在北京平谷區滑雪的杜女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元旦假期前來滑雪的人明顯增多。“平時每天預訂的人數約在七八百人,元旦假期差不多翻番了。”她説。
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2023年元旦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5271.34萬人次,同比增長0.44%,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元旦節假日同期的42.8%;實現國內旅遊收入265.17億元,同比增長4.0%,恢復至2019年元旦節假日同期的35.1%。
看電影、聽音樂會、逛街的人也多了起來。燈塔專業版APP顯示,2023年元旦檔總票房已突破5.1億元;全國營業影院總數達10640家,營業率為84.6%。
一些大型商場也正恢復活力。百度地圖交通出行大數據平臺顯示,1月2日,位於西安市的賽格國際購物中心客流指數較平日上漲119.91%;北京龍湖房山天街客流指數較平日上漲173.91%。
“隨著疫情防控措施逐步優化,線下接觸類、聚集型消費將會逐漸修復。同時,在穩增長政策持續支持下,經濟將實現溫和復蘇,帶動就業擴大和居民收入增加,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説。
促消費活動加碼
隨著消費需求逐漸回暖,多地開展了“兩節”促消費活動。
如,陜西省商務廳日前啟動秦樂購2022-2023年元旦春節促消費系列活動,涵蓋汽車消費、節慶消費、家電消費、餐飲消費等多方面。
廣州市于2022年12月31日正式啟動文旅消費券活動,活動將持續三個月,向全社會陸續發放三輪共計2000萬元消費券,可用於景區購票、景區商戶消費、旅行社報名等場景,也可用於購買各類展館、演出和劇院等的門票,以及圖書等文創産品。
各商業銀行也加大了消費金融推介力度。在消費貸方面,招商銀行近日推出了閃電貸週年慶禮券利率優惠活動,符合活動條件的客戶可獲得利率折扣券,折後年利率最低可達到3.7%,三款折扣券使用期間分別在2023年1月、2月和3月。
據記者了解,2022年多家銀行就已通過上新利率優惠券、限時優惠等活動連續下調消費貸利率,部分銀行消費貸利率可低至3.65%。
另有多家銀行針對購買年貨、觀影、餐飲等消費場景推出了信用卡優惠活動。如,平安銀行信用卡2022年12月28日啟動“超級88·LUCK兔U”跨年大促,活動全面覆蓋出行、年貨、拜年、美食、復工五大春節熱門消費場景,包括加油低至8折起、京東淘寶消費立減、海淘滿額88折等活動。
工商銀行信用卡自2023年1月1日起推出5折觀影活動,持卡人通過貓眼平臺在線購買電影票使用微信支付並綁定工商銀行信用卡付款,有機會可享受5折優惠。
消費有望加快恢復
“防疫政策調整將有效刺激消費恢復,以本地需求為代表的餐飲消費將率先復蘇,以異地需求為主的住宿、旅遊和航空消費有望緊隨其後,迎來復蘇時刻。”華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吳一凡預測。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央行提出,充分發揮貨幣信貸政策工具功能,有力支持恢復和擴大消費、重點基礎設施和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建設;銀保監會指出,鼓勵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等大宗商品消費,促進居住消費提升……一系列促消費、擴內需政策陸續推出。
“消費是經濟循環的終點,也是新起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表示,只有消費者消費熱情被激發出來,願消費,能消費,敢消費,國民經濟才會形成良性循環,經濟才會充滿活力。
他建議,要通過擴大公共服務支出,提高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鬆綁房地産限購限貸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降低按揭貸款利率,積極恢復旅遊等服務消費,釋放出行消費的巨大潛力。
“預計2023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8%至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至11%。”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分析:經濟、就業恢復支撐居民收入回升,對居民消費能力形成提振;充足的居民儲蓄“余糧”,為消費改善提供重要動力保障;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化,將修復線下消費場景,並提振居民出行和消費意願,對消費恢復形成有力支撐;低基數將為消費增速反彈提供助力。(中國證券報記者 歐陽劍環 彭揚)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