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黑龍江:創新為核 打造發展新質生産力實踐地
2024-09-04 10:21:29來源: 黑龍江日報編輯: 劉才星責編: 趙瀅溪

  原標題:創新為核 打造發展新質生産力實踐地

  ——要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強化創新鏈和産業鏈、創新鏈和服務鏈、創新鏈和資金鏈對接,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到黑龍江視察。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省科技廳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全面振興”作為工作的根本遵循,樹立鮮明科技産業導向,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産力實踐地。一年來,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取得新成效,科技創新體系效能實現新躍升,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加速轉型升級,為龍江高品質振興發展注入新動能。

  技術突破 匯聚新質生産力“源頭活水”

  黑龍江省加強頂層設計,依據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由省科技廳牽頭制定《黑龍江省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行動方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前瞻佈局未來産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科技創新要瞄準産業需求。省科技廳積極構建産業導向的科技計劃體系:

  2024年基礎研究中重點項目全部來自企業需求,重點研發計劃和重大科技成果産業化項目全部由企業牽頭,在省科技獎中新設立成果轉化獎,提高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的産業貢獻權重。

  圍繞數字經濟、生物經濟、智慧機器人、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發展發佈12個重點專項指南171項。

  省政府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續簽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合作協議,未來5年共同投入經費5億元,支持重點産業原創性科學研究。

  堅持科技創新“四個面向”,我省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大慶油田攻關3000米長水準段及大偏移距鑽井技術,古龍頁巖油開井148口;鶴崗啟動國內首臺(套)連續式石墨純化裝備和提純工藝,石墨純度提升到99.99995%以上……這些“硬核”技術增強了新質生産力“源頭供給”,為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貢獻龍江力量。

  賦能産業 推動“硬核”成果“落地生金”

  圍繞“把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核心載體,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率”,省科技廳啟動科技成果産業化專項行動。“主要圍繞科技成果轉化部署項目、建設平臺、培育企業、集聚人才,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成果産業化體系,強化科技成果産業化全鏈條服務,推動科技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陳蘇表示。

  重大成果持續産出,“大尺寸高品質MPCVD金剛石單晶生長、應用及其裝備技術”等9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

  開展科技成果路演推介對接活動198場次,對接項目成果1000余項,實現重大科技成果轉化462項,形成經濟效益50.83億元。

  遴選全省首批106項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目前已有40余項成果與企業和投資機構深入對接。

  圍繞産業鏈備案産業技術創新聯盟23家,總數達到82家。成立哈工大牽頭的省智慧機器人産學研用聯盟,聯盟理事單位思哲睿研發的康多手術機器人已銷售21台,營收達9100萬元。

  握指成拳 放大科技創新“增量器”效能

  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發揮科技創新增量器作用。省科技廳推動資金、項目、技術、人才、平臺等創新資源向産業集聚,建設區域創新載體賦能産業集群發展。

  指導哈大齊自創區推動219個産業項目開復工,其中今年新建項目121個。在哈爾濱片區,“中國星谷”啟動建設,智慧機器人島已有21家公司確定入駐。在大慶片區,首批醇氫新能源專用車正式下線,百度數字人製作創新中心交付使用。在齊齊哈爾片區,中國一重與北京建龍集團聯合成立龍創新材料公司,啟動高端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升級改造項目。

  提升佳木斯農高區發展能級,協調推動水稻育種及加工、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數字農業應用與推廣等項目聯合攻關,推進中糧建三江米業20萬噸稻穀加工線等産業項目加快建設。

  推動創新創業生態圈內高校院所新成立企業63家。設立3億元生態圈引導資金並出臺管理辦法,推動各生態圈圍繞我省産業佈局謀劃梳理産業項目70余項。哈工大先研院入駐企業和項目16項,8家入孵企業與金融機構達成投資意向1.5億元。

  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加速融合,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數”正在成為振興發展的“最大增量”。(記者 彭溢)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