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浙江“千萬工程”的河南實踐——新鄉獲嘉縣推進落實市委“三通一規範”工程綜述
2023-08-10 13:33:33來源: 新鄉日報編輯: 張雨晴責編: 石麗敏

  原標題:浙江“千萬工程”的河南實踐——獲嘉縣推進落實市委“三通一規範”工程綜述

  20年過去,浙江的萬村千鄉,堅持做了一件事。2003年6月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

  從“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再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久久為功20年,浙江鄉村收穫了千千萬萬。

  中原腹地,河南新鄉。2022年11月,一場“三通一規範”工程拉開了新時代鄉村建設的大幕。

  蹄疾步穩,見行見效。2023年7月,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在新鄉市獲嘉縣調研指導時指出,我們黨一直強調尊重基層首創精神,獲嘉縣的“三通一規範”是浙江“千萬工程”的河南實踐,模式好、路子對,就要持續抓下去;群眾的事情跟群眾商量著辦,獲嘉縣“3533”黨群代表議事會制度(以下簡稱“3533”)是在河南“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基礎上的又一個創新。

  一個實踐,一個創新,是高度的評價,是熱情的鼓舞,是殷切的期望,進一步激發了同盟大地幹部群眾加壓奮進、爭先進位的幹勁。“我們正按照樓陽生書記的指示精神和市委的具體要求,錨定‘三年任務、力爭兩年完成’的目標,在模式創新上再提升,在資源整合上再加力,在基層治理上再提質,用心用力拼出一個全新的、多彩的新獲嘉。”獲嘉縣委書記趙明俊充滿信心地説。

  模式一變天地寬

  “七個一點兒”破解錢從哪來

  著眼于鄉村全面振興戰略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審視當前農村基礎設施現狀,2022年年底,新鄉市委經過廣泛調研,決定實施鄉村建設“三通一規範”工程。

  “三通一規範”是指:道路、自來水、污水收集“戶戶通”和弱電線路規範整治,力爭2023年完成鄉鎮政府駐地及30%以上行政村、兩年完成90%以上行政村改造,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作為全市重要的農業縣,獲嘉縣地方經濟綜合實力不夠強,農村集體經濟收入不均衡,鄉村規劃設計相對滯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標準不一、投資來源單一,與廣大農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還有差距。

  就獲嘉縣而言,全縣11個鄉鎮200多個村莊,要建設村內道路“戶戶通”約553公里、污水管網“戶戶通”約1349公里、管網窨井約2.3萬個、戶用窨井約4.7萬個,自來水“戶戶通”57個村,規整弱電幹線光纜約3966公里。完成如此龐大的體量、繁重的任務,沒有10多億元是難以實現的。

  聆聽時代聲音,把準工作導向,貴在創造性落實、創新性實幹。獲嘉縣委、縣政府堅持“五個原則”:黨委主導、村域一體,避免“翻燒餅”;實事求是、尊重民意,把規劃還給鄉村;精核細算、降本增效,以低成本産出高效益;示範引領、農民參與,變“幹部幹、群眾看”為“政府幫、群眾幹”;三級聯動、動員各方,推動縣鄉村三級同向發力,變資源力量的“單打一”為共同建設“組合拳”。

  通過“上級投、本級籌、社會捐”的方式,採取項目爭取一點兒、財政投入一點兒、企業讓利一點兒、成本壓縮一點兒、集體出資一點兒、群眾籌措一點兒、社會募捐一點兒的“七個一點兒”模式,推行獎補機制和“財政資金+社會資金”共投機制,變傳統的“政府單投”為“多方眾籌”,在資金來源、建設模式、後期管護等方面,形成了“投、融、建、運、管”一體化建設體系,實現了“財政能承受、集體能增收、群眾得實惠、模式可複製”的效果,成為全市鄉村建設的典型模式。

  在原材料供應方面,獲嘉縣採用集採集供方式,僅此一項就能節約數千萬元;各試點村莊不僅集體出資和籌措,還廣泛發動企業家、致富能手、鄉賢能人以及公益機構捐資捐物,這樣又增加了5000余萬元的建設資金。

  位莊鄉後漁池村是全縣首批78個試點村之一,也是靈活運用“七個一點兒”的樣板。除了縣裏供材料之外,後漁池村村“兩委”一方面使用集體收入,一方面動員村企、鄉賢、在外人員募捐,村集體只出資20余萬元,便幹成了原本需要投入數百萬元的大工程。昔日的“臟亂差”,迅速蝶變為全市鄉村建設示範村、網紅“打卡地”。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獲嘉縣委副書記、縣長楊新意説,完成全縣222個村的建設,財政統籌投入1.75億元,能撬動10.5億元的項目實施,將實現“小財政”撬動“大投入”、“新模式”辦成“大實事”的效果。

  群眾的事兒群眾幹

  “3533”推動群眾事群眾議、群眾幹

  過去,在不少農村,有這樣一個現象,村裏的工作大多是幹部一邊幹、群眾端著碗旁邊看,甚至還有個別人來搗蛋。時間一長,大傢夥兒除了自家門前的事兒,其餘村裏的事情都認為與己無關,便“高高挂起”了。

  “加強鄉村建設,促進鄉村振興,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不能讓我們的群眾當旁觀者、局外人,只有全過程參與、全身心投入,才能擰成一股繩,産生強大凝聚力。”8月4日,在獲嘉縣“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動員會暨鄉村建設“三通一規範”觀摩推進會上,趙明俊再次強調。

  2022年,獲嘉縣委在做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基礎上,探索出的“3533”,有力有效推動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全域國土綠化、“五清五拆五整治”、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三通一規範”等涉及全縣全域的工程實施,實現了基層治理更有效、群眾獲得感更充足。

  “3533”主要是通過“議題收集、議題確定、議題公示”3個步驟做好民情收集,通過“通報工作、醞釀討論、‘兩委’商議、形成意見、鄉鎮點評”5個環節規範會商流程,通過“建立臺賬、公示報備、三級聯動”3項措施和建強“村黨支部書記、黨員、村民代表”3支隊伍,監督保障制度走深走實。

  這是嶄新的議事平臺。農村基層組織一頭連著天,一頭接著地,村幹部如何既把上級精神傳達到位,又把廣大群眾的願望訴求反映上來,需要一個常態化的平臺。獲嘉縣在村一級搭建了幹部、黨員、村民代表、群眾“四位一體”的黨群議事平臺,就實現了常議事、議常事。

  這是暢通的表達渠道。為什麼有的村莊問題不斷?群眾怨的是不公,盼的是發展,怕的是有理無處講、有事沒人管。“3533”最重要的一步是廣泛收集大事小情——群眾急需辦的事、最難辦的事、想辦沒辦成的事,做到聯戶網格員(黨員或村民代表)走訪、臺賬式登記、上會討論、擬訂解決方案、上級跟蹤問效,一步接一步、一環扣一環,把群眾的“微心願”“小糾紛”“大難題”像“解剖麻雀”一樣一個個破解。

  這是高效的辦結機制。村裏開完議事會,誰來幹、怎麼幹?獲嘉縣同樣有明確要求,對會議通過的事項,由村“兩委”組織實施,建立工作臺賬,明確完成時限和具體責任人,實行銷號管理。對村級不能解決的事項,由參會的包村幹部直接帶回鄉鎮,縣鄉分級分類聯辦。需由縣級處理的,矛盾糾紛提交矛盾多元化解中心,民生實事提交“五星”支部創建領導小組。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大家一起幹。”徐營鎮東浮莊村黨支部書記浮宇古説,“小到路燈維修,大到道路硬化、整治殘垣斷壁等,都是議事內容,都被記錄在冊,得到了很好解決。”

  在實施“三通一規範”工程中,按照市委組織部要求,獲嘉縣還將其與“五星”支部創建緊密結合、同創聯建、一體推進,對發動群眾參與、施工環境和清表到位的村優先供料、予以傾斜,進而激發村“兩委”幹部和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把集體的事當成了自家的事。

  能出力的出力,有機械的出機械,有材料的出材料,有捐路沿石的,有出麵包磚的......在獲嘉縣各個鄉鎮、村莊,一幅幅火熱的建設場面,何其壯哉!它告訴我們,不管再難的事兒,只要把群眾發動起來,就會産生無窮的力量。

  民心工程,就要群眾當家、群眾受益。實施“三通一規範”建設,除監理單位外,群眾作為重要一方,全程參與、全程監管,確保工程品質過硬。在城關鎮後寺村,老黨員馮四正也是網格員,負責管理維護村裏新建的污水處理站,一有時間就去檢查,瞧瞧機器運轉是否正常、處理藥劑夠不夠用,“只有人人出力,人人才會受益。”

  新鄉市委黨校馬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朱興梅帶領團隊深入調研後認為,“3533”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於“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完善社會治理體系”要求的創新實踐,夯實了基層基礎,簡便易行,可操作性強,群眾易接受,務實管用、可複製可推廣。

  謀定而動行致遠

  “組合拳”繪就和美鄉村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征程上,新一屆獲嘉縣委、縣政府著眼大勢大局,變“單打一”為“組合拳”,化“單兵作戰”為“兵團作戰”,改“財政投入”為“匯聚各方力量”,打出了環環相扣、步步深入、見行見效的系列攻堅戰。

  冬季火熱大會戰——2022年11月,新鄉市委、市政府在中原農谷“一核三區”謀劃建設百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區,獲嘉縣承擔30萬畝建設任務。“對症下藥,先解決田外的事兒,才能高效率高標準幹好田內的事兒。”在克服疫情影響下,一場“1+7”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火熱展開。

  僅僅一個半月時間,全縣培複路肩1450公里,疏浚排灌渠723公里,騰退侵佔集體土地3600余畝,清理不規範合同600余份,農村集體年均增收800余萬元,項目用地清表4022畝,為3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掃清了障礙。

  走進獲嘉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溝渠暢通,道路平直,綠樹亭亭,玉米大豆茁壯生長。“不比不知道。有了高標準農田,收麥的時候連下暴雨,地裏不積水;前一陣的強降雨,還是不積水。”群眾紛紛稱讚大會戰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春季全域綠化——春節過後一開春,獲嘉縣搶抓3月份綠化黃金季,開展全域國土綠化。不到一個月就完成植樹造林9300余畝,栽植各類綠化苗木、經濟林木84.9萬株。無論是國、省、縣道,還是河渠堤岸;無論是鄉村田間,還是村頭街邊,見縫插綠,處處見綠,不僅鞏固了大會戰成果,又實現了“有路必有路肩、有路肩必有綠化、有空地必有綠化”。

  專項整治大行動——一鼓作氣,一仗接著一仗打。3月30日,全縣“五清五拆五整治”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開啟,集中向“臟、違、亂、差”等開刀。此舉不僅美化了城鄉環境,加快了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又為“三通一規範”順利實施,創造了先決條件。

  和美獲嘉新天地——環境變美了,空間打開了,鄉村振興就有了廣闊天地。“五一”節前後,以“拜山、賞花、遊古鎮、品饸饹”為主題的“千年古縣和美獲嘉”首屆文化旅遊節順勢而生。短短幾天時間,超過111萬名遊客遊在獲嘉、樂在獲嘉,帶動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3.4%,而“五一”當天客流量突破23萬人次。

  火爆之際,獲嘉縣乘勢而上,組織部門單位、專家學者、在外鄉賢等,推出“文旅産業發展大家談”。6月,獲嘉縣成功入選“設計河南·美麗鄉村”創意設計大賽定制賽代表,並邀請參賽設計團隊設計獲嘉鄉村。

  隨著“三通一規範”深入實施,成效漸顯。8月,該縣又統籌開展“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進一步凝聚和激發全體幹部群眾建設和美獲嘉的大合力。同時,以清理村集體不規範合同為突破口,帶動村集體強化“三務”公開、規範“三資”管理、實現小微權力陽光運行的“1+3”專項行動正有序開展......

  千年古縣,和美獲嘉,氣象萬千!(新鄉日報全媒體記者劉軍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