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在金色的田野上——四平市全力做好秋糧保收工作紀實
農機在稻田裏穿梭,加快秋收進度。 李坤 攝
四平市耕地品質保護中心專家和鐵西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同志查看災情。 孟凡玉 攝
四平金色的大地美麗富饒。 李坤 攝
晨曦照耀下,農民忙碌的身影。 李坤 攝
梨樹縣泉眼嶺鄉泉盛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喜獲辣椒豐收。 李坤 攝
深秋十月,大地鍍金。農業大市四平再次忙碌起來——秋收全方位展開。農機在田間穿梭,拖拉機滿載而歸……
截至10月15日,四平市以玉米、水稻為主的糧食作物已收穫面積620.6萬畝,佔糧食作物面積的71%。其中,玉米收穫523.2萬畝,佔比68.5%;水稻收穫54.1萬畝,佔比85.5%;大豆收穫26.6萬畝,已全部完成。預計全市秋收工作于10月下旬基本結束。
因地制宜抗災自救
“今年這塊地,還能有收成嗎?”鐵西區平西鄉海青村的村民孫躍軍,看見自家倒伏、泡在水裏的玉米,心裏別提多難受了。
他家種了2公頃的玉米,颱風過後,接近半公頃被刮倒了。他無奈地説:“第一場颱風沒什麼影響,但第二場風力太大了,玉米哪受得了!我家地還正好在風口,唉,辛苦大半年,眼看著要秋收了,結果現在這個樣,不知道這玉米該怎麼收……”
像孫躍軍這樣的農戶,鐵西區平西鄉還有很多。
“保秋收”,其實早在秋收前就開始了。颱風一過,鐵西區農業農村局迅速組織起農林水專業技術隊伍,由局領導帶隊,分3組奔赴一線,與平西鄉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人員對接,根據實際情況分赴各個重災地點,冒著大雨蹚水而行,到田間地頭指導抗災減災和災後恢復工作,確保指導全面、不漏一戶。
針對災情,鐵西區制定印發了《關於做好颱風“巴威”防禦工作的緊急通知》和《關於全力做好颱風“美沙克”次生災害防治及災後農業恢復生産工作的通知》,發佈了《因颱風造成主要農作物倒伏災害的補救措施》。
“多虧了政府和農業專家給我們支招,挽救這些倒伏的玉米,幫我們渡過難關。雖然多挨點累,但是損失已經減少很多了。”孫躍軍欣慰地説。
在這場颱風災害中,四平市主要受災作物是玉米,伊通滿族自治縣受災較重,梨樹縣、鐵東區、鐵西區局部受災,雙遼市影響最小。全市共有177.9萬畝玉米出現倒伏,佔全市玉米麵積的23.3%;玉米成災面積130.7萬畝,佔全市玉米麵積的17.1%。
為有效落實農業防災減災措施,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颱風剛過,四平市上下就積極行動,主動出擊,幫助農民抗災自救,對倒伏農作物採取補救措施。
市農業農村局成立4個指導服務工作組,每組由農業專家和1名科長組成,局領導班子成員帶隊,到3個産糧大縣和兩區指導災後生産自救。制定印發《關於積極做好倒伏玉米抗災保糧工作的緊急通知》,安排詳細、措施具體、操作性強。
各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共成立28個指導服務組,分赴重點鄉、村。農業科技人員和鄉(鎮)幹部職工深入農戶、田間,與農民群眾一起抗災。目前,全市累計出動3000多名幹部職工,力爭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農田積水地塊,對旱田,採取了挖排水溝、機械強排等方式,及時排除積水,提高土壤通透性,促進根系和植株恢復性增長;對水稻田,及時排水,適當輕曬後保持濕潤狀態。全市累計排除內澇地塊田間積水3.1萬畝,做到失水散墑,有效防止了積水爛根和倒伏玉米果穗霉爛的情況發生。
對於傾斜的玉米,市、縣農業專家分析研判,由於玉米趨光性強、自我調節能力強,靠玉米自然恢復傾斜角度,能夠實現安全成熟,對産量影響不大;對於倒伏嚴重的,在具備下地作業條件的時候,因地制宜採取墊扶措施,使果穗離水離地,增加通風,避免籽粒霉變腐爛;對於玉米倒伏特別嚴重且莖、根折斷的,則安排及早收穫,能夠當作青食玉米的就賣青食玉米,其他的做青貯飼料,最終保證不壞糧、爛糧。
今年以來,雖然四平局部地區遭遇夏季伏旱、冰雹和3次颱風災害,但絕大多數沒有受災的地塊,依然保持增産豐收趨勢。預計今年全市糧食總産繼續穩定在90億斤以上的階段性水準,實現“十六連豐”。
為了防止再次受到颱風天氣的影響,各級農業部門未雨綢繆,採取多種措施防患未然。加密排查玉米田間積水,採取挖溝排水、水泵排水等措施,全部排除田間積水,硬化土壤,防止積水疊加,消除嚴重內澇隱患;利用剪蓼機、鐮刀、大剪刀,剪去玉米蓼,降低玉米植株高度,減輕玉米植株頂端受到的大風阻力,防止倒伏;清除玉米空桿、病株,增強通風、透光,減少玉米植株之間的大風阻力;使用高架噴藥車、無人機、飛行器,噴施磷酸二氫鉀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玉米壯稈早熟。
加固、加密溫室大棚棚線和養殖圈舍頂棚,防止大風刮跑、刮壞塑膠薄膜和房蓋;對於低窪地方的溫室、大棚、養殖圈舍,提早挖好排水溝,以防雨水進入棚內浸泡瓜菜和牲畜。
政策護航減少損失
田地之外,四平市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為讓受災農民儘量減少損失——
梨樹縣協調中糧貿集團蔡家糧食儲備庫,提前開啟玉米收儲,已達成初步協議。根據農戶意願,採取“糧食銀行”收儲模式敞口收購,農戶需要馬上變現的,直接按照現行市場價格收購(0.87元/斤),農戶需要等待價格提升的,中糧集團免費為農戶存儲3個月,待農戶認可價格隨時變現。針對倒伏玉米分佈情況,梨樹縣內計劃臨時設置4—5個收儲點,便於受災農戶售糧。
伊通縣此次受災面積近140萬畝,除第一時間在專家指導下採取自救措施外,積極協調農業保險公司,儘快查勘定損,做到“定損到戶”“理賠到戶”。面對特殊情況、特殊時期,政府適當放寬了理賠政策,做到應賠盡賠,保證賠款及時、足額地支付給被保險人。
充分發揮畜禽養殖大市的優勢,各縣(市)區積極動員鼓勵飼料加工企業、養殖大戶多收多儲玉米,全面做好與受災農戶的對接工作。按照國家“糧改飼”政策,對青貯企業和養殖戶給予每噸不低於60元的補貼,提高秸稈青貯企業和養殖戶的收貯積極性。本著農戶自願的原則,對受災大、倒伏嚴重特別是莖、桿折斷的玉米,及時收割、銷售,提高秸稈利用率。
協調農業銀行、信用聯社與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加強合作,為收貯秸稈企業發放貸款,解決企業收儲秸稈資金短缺問題,使收貯企業能夠為農戶及時支付資金,確保農民秸稈賣得出,資金有保證。
目前,全市累計申請到省級以上“糧改飼”青貯補貼資金730萬元,組織青貯飼料收購企業、養殖大戶55戶,計劃收貯青貯玉米12萬噸。
除了收割,倉儲也是減少損失的重要環節。四平市大力推廣科學儲糧,改變“地趴糧”的傳統做法,鼓勵農民將收穫的糧食送到糧庫存儲,或者增加糧倉與地面的距離,減少糧食發熱霉變的風險,降低損耗,保證糧食“一乾二淨三飽滿”的優秀品質,從而讓農民賣出更高的價錢,實現增收。
科技指導提高效能
四平市的受災地塊是少數,大部分地區仍可正常秋收。在統計災情時發現,運用“梨樹模式”種植的玉米,具有明顯的抗倒伏作用,基本未遭受災害。
“我們合作社今年流轉的430公頃土地,全部使用‘梨樹模式’種植,這兩次颱風對我們沒有造成什麼影響。現在玉米已經成熟,目測産量可觀,今年又是豐收年!”梨樹縣梨樹鎮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雨高興地説。
“傳統種植過程中,整地比較精細,後期土壤疏鬆,連續的降雨又導致壟上的承受力脆弱,玉米就容易被吹倒。而保護性耕作技術‘梨樹模式’,除了能夠保護黑土地外,在抗病抗倒伏方面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正高級農藝師劉亞軍解釋説。
“梨樹模式”抗倒伏的作用,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第一,長期實施“梨樹模式”,土壤品質大大改善,玉米根系下扎得更深;第二,使用寬窄行種植增加了透風的效果,促進了玉米的氣生根生長,對植株起到固定的支撐作用;第三,土壤微生物增多,蚯蚓打出的孔洞可以讓地面積水被更好地吸收。
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損失將倒伏糧食作物收穫歸倉,光靠人工作業無法實現。四平市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工作專班,詳細部署倒伏玉米機械化搶收工作,並落實搶收減損支持政策,積極安排收穫機械改裝補助資金和農機購置補貼。
市農業農村局協調省農業農村廳,研究玉米收穫機割臺改裝價格補貼辦法。新購倒伏農作物收穫機,每台補貼比例從原來的30%提高到50%,收穫機每台改裝設備補貼比例達50%。
為不誤農時,四平市加快倒伏作物收穫機械改裝進度。圍繞提高機具收穫倒伏玉米的性能,以加裝扶禾裝置和輔助喂入裝置等改裝內容為重點,按時完成改裝任務。同時,強化機收服務技術指導,組織開展農機手特別是操作改裝機具人員的技術培訓和巡迴指導,提高搶收效率和品質。
市縣兩級農機技術指導人員也全部深入到村屯,採取先期實驗、試用示範等方式,開展倒伏玉米收穫農機選型與割臺改進加裝的指導服務,幫助農民選購適合當地實際、能夠在泥濘地塊作業、收割倒伏玉米實用性好的農機型號與割臺改進裝備,確保農民花最少的錢買到最實用的農機裝備,全力提高倒伏地塊果穗收起率。
截至目前,全市秋收累計發放倒伏玉米收穫機和改裝設備補貼9815萬元,投入聯合收穫機7700余臺、拖拉機30000余臺。
秋收之前,根據今年作物生長前期不利的氣候因素,視植株生長髮育和天氣情況,四平市農業專家指導農民採取合理的促熟措施。對玉米和水稻生育延遲的地塊,結合各地生産實際,適當噴施磷酸二氫鉀或雲苔素內酯等葉面肥、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作物安全成熟。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對可能發生的早霜等低溫冷害,適時採取人工煙熏等措施,提高局部環境溫度,減輕霜凍危害。
對於實施“梨樹模式”和大多數沒有倒伏的地塊,指導農民適時晚收。在早霜來臨前適當延遲收穫玉米,延長籽粒有效灌漿時間,降低籽粒含水量,提高玉米産量和籽粒品質;水稻在90~95%的谷粒變黃時搶晴天收穫,提高稻米的品質和産量,嚴禁枯霜後收割;大豆則在葉片脫落90%時收穫,收穫後及時脫粒。同時,持續擴大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的推廣面積,讓百姓知道“梨樹模式”的優勢和作用,為來年抗災保糧提前做好準備。(龐建勳 吉林日報記者 崔維利 楊率鑫)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