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豆新品種“東生118”測産表現優良 高於2021年全國大豆平均畝産量
近日,松原市長嶺縣和前郭縣分別傳來喜訊:中科院東北地理所培育的大豆新品種“東生118”在長嶺覆沙改良鹽鹼地塊取3點測産,平均畝産211.08公斤;在前郭縣查幹花鎮八家子村一塊中重度鹽鹼地實地測産,畝産達到150.4公斤,高於2021年130公斤的全國大豆平均畝産量。這説明,耐鹽鹼、耐貧瘠的大豆新品種“東生118”,成為了促進吉林西部鹽鹼地增收的“新星”。
吉林省西部有近400萬公頃的鹽鹼地。廣袤的土地泛著白花、寸草難生,更別説種莊稼了。2015年,中科院東北地理所馮獻忠研究員帶領團隊到吉林西部鹽鹼地進行實地考察,從此開始耐鹽鹼大豆品種選育攻關。作為國內頂尖大豆育種專家,馮獻忠説:“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一種理想的優質植物蛋白來源。同時,大豆餅粕也是飼養畜禽的優質蛋白飼料。但目前,我國大量的大豆需要進口,大豆緊缺成了我們迫在眉睫的問題。如何解決?一是增加單産,二是增加種植面積。為此,我們團隊啟動了耐鹽鹼大豆的研究項目,力爭培育出高産耐鹽鹼的品種。”
但是,讓貧瘠的鹽鹼地生出“金豆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據馮獻忠介紹,為了培育出耐鹽鹼的大豆新品種,團隊將2000多個大豆品種種在中重度鹽鹼土壤中。“能活下來的只有十幾個,我們以這些‘活下來’的品種作為耐鹽鹼種質,配置組合,雜交,後代篩選鑒定,再到審定品種,整個週期正常需要10年。”
為縮短育種週期,馮獻忠團隊嘗試用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體系,加速耐鹽鹼大豆新品種的培育。他説,“用育種加速技術培育大豆新品種,1年能長5代,所以我們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別人10年能完成的事兒。”2021年,馮獻忠團隊選育的首個耐鹽鹼大豆品種“東生118”通過審定。
2022年,大豆花終於在鹽鹼地盛開。捧著一把金燦燦的大豆,吉林省長髮農業集團創始人魏健滿面笑容。長髮集團在前郭縣查幹花鎮包下這片面積足有200多畝、酸鹼值超過9的中重度鹽鹼地,卻一直無法從中獲取收益。“我們一直嘗試種玉米,但是沒有什麼産量。2021年嘗試著小面積種植‘東生118’,發現這個品種植株筆挺、籽粒飽滿,是個耐鹽鹼的好品種。”魏健説。(吉林日報記者 景洋)
1、“國際線上”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線上”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線上”的所有資訊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線上”自有版權資訊(包括但不限于“國際線上專稿”、“國際線上消息”、“國際線上XX消息”“國際線上報道”“國際線上XX報道”等資訊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線上”。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每人平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線上”網站的自有版權資訊産品。否則,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線上)”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豐富網路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