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初心長留 看大美太湖 蘇州引領太湖水環境治理新實踐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跨界河流治水取得新突破,太浦河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實現了為上海金澤、浙江嘉善安全供水向優質供水的轉變;聚焦金庭鎮區域範圍內西山島等27個太湖島嶼和水域,高標準打造低碳、美麗、富裕、文明、和諧的太湖生態示範島;先行先試建成全國首個環太湖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基地……近年來,蘇州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高品質發展,全面落實國家、省、市“水十條”相關要求,積極推行河(湖)長制、斷面長制,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成效,實現了太湖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同頻共振,凸顯了綠色發展的強勁動力。
太湖,是長三角的一顆明珠。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蘇州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城市的起步之年,亦是深化太湖水污染治理的攻堅之年。2021年,蘇州將以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環太湖生態保護修復,大力推進太湖金墅港、漁洋山水源地區域水生植被恢復試點工程,全力打造長三角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樣板區。
乘勢而上 加速融入 串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藍色珠鏈”
保護水生態、提升水品質、做好水文章,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探索“生態友好型高品質發展”新模式的切入口,為擦亮生態底色,示範區將串起一條由蘇州吳江、上海青浦、浙江嘉善組成的“藍色珠鏈”。三地多片湖、港、蕩、漾組成的“水鏈”以水為脈,不斷構建林田共生、城綠相依的自然格局,為長三角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路徑和提供示範。
作為“藍色珠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蘇州市吳江區積極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展現魅力特質、擦亮生態底色。吳江區結合“藍色珠鏈”建設,深入實施太浦河“藍帶計劃”,推進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汾湖“一河三湖”周邊及沿岸地區綜合整治,打造“水鄉客廳”和“最美太湖岸線”。
眼下,太浦河畔的汾湖灣村正在發生著實實在在的變化。“以前村民都沒想過家門口還有生態公園,還可以去太浦河邊看看景色。”汾湖灣村村主任淩曉冬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上世紀90年代初,汾湖灣村太浦河北側有2個船廠,附近還有不小面積的違章建築,工廠生産、違建住戶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生産、生活中污水隨意排放,周邊區域環境臟亂差,嚴重影響河湖水質及岸線環境。現在,吳江區汾湖高新區已根據河湖“兩違”“四亂”專項整治行動要求,結合“散亂污”治理、淘汰落後産能等工作,積極落實整治拆除,消除了污染源,有力促進太浦河綠色生態廊道建設。
要環保還是保經濟?對很多地方而言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蘇州經濟總量大、資源約束緊。近年來,蘇州把整治“散亂污”企業(作坊)作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所在,以環境整治倒逼“散亂污”企業轉型升級。整治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做到整治提升與依法關停相結合,堅決防範“一刀切”,對能提升規範的,加以服務引導,整治提升比例達到41%,形成亮麗的“蘇州樣本”:累計整治5.35萬家,其中整治提升2.01萬家、依法關停3.34萬家,騰出發展空間7.8萬畝,其中復耕復綠面積1.2萬畝、重新利用6.6萬畝,不僅解決了一批長期困擾群眾的河道黑臭、環境臟亂差、廢氣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促進環境品質再上臺階,還盤活了土地資源,為高品質騰挪空間。
據監測站監測數據顯示, 2020 年,太湖(蘇州轄區)、陽澄湖湖體水質總體為Ⅳ類,綜合營養指數分別為53.7、53.6,太湖同比下降 1.0,陽澄湖同比上升3.4,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太湖湖體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分別達到Ⅱ類和Ⅰ類,總磷濃度為0.065mg/L,保持Ⅳ類,總氮濃度為1.16mg/L,保持Ⅳ類;主要入湖河流望虞河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太湖實現連續十三年“安全度夏”。
成效點擊:
“十三五”以來,全市共實施太湖流域重點項目449個,投資226.9億元,綜合推進工業、城鄉生活、農業農村、船舶交通等污染治理。完成對太湖岸線周邊規定範圍內的1805個排污口全面排查工作。大力整治“散亂污”企業,累計達到約5.4萬家。嚴格落實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推進太湖流域重點工業行業及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69家。“十三五”以來累計新建市政污水管網1457.44公里,新增尾水濕地處理設施22座。累計完成整治黑臭水體932條,實現基本消除城鎮建成區、農村黑臭水體整治目標。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全市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率和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均達到100%,累計完成高標準池塘改造面積19萬畝。積極推行輪作休耕,累計休耕面積90.67萬畝,其中太湖一級保護區小麥全面休耕。全市655家碼頭企業完成污染物接收設施建設,並通過與第三方簽訂協議形式,實現船舶污染物有效轉運處置。
打造蘇州太湖生態島 建設全球可持續發展生態島中國樣本
水波澹澹,湖風習習。初夏時節,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西山島南端的消夏灣,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重點項目——消夏灣濕地生態安全緩衝區正在緊張施工。該項目建成後將為太湖水環境保護構建起三道綠色防線,助力打造太湖生態島。
2021年3月1日,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正式公佈,作為提升生態環境品質的一項重要內容,“支持蘇州建設太湖生態島”被納入規劃。同一天,蘇州市吳中區重磅發佈《太湖生態島發展規劃思路》,圍繞“全球可持續發展生態島的中國樣本”願景,為吳中金庭西山島建成“太湖生態島”描繪出未來模樣。
西山島是全國淡水湖泊中面積最大的島,是太湖健康生態系統維護的關鍵節點和生態屏障,也是長三角核心區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支撐地。2020年年底,立足於“滬蘇同城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格局大背景,蘇州提出要打響“太湖生態島”品牌,聚焦金庭鎮區域範圍內西山島等27個太湖島嶼和水域,高標準打造低碳、美麗、富裕、文明、和諧的太湖生態示範島。4月25日,江蘇省蘇州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蘇州市太湖生態島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提出將太湖生態島建設成為低碳、美麗、富裕、文明、和諧的生態示範島。這是蘇州首次以立法形式保護太湖島嶼的生態,在江蘇省內也是先例。
太湖生態島的“主體”是吳中區金庭西山島,面積為90平方公里,是全國淡水湖泊中面積最大的島,也是太湖健康生態系統維護的關鍵節點和生態屏障,亦是長三角核心區重要生態服務功能支撐地。生態島建設規劃思路可以概括為“一五八”:一個願景:建設全球可持續發展生態島的中國樣本;五個功能定位:碧水青山螢舞果香的美麗島,永續循環節能韌性的低碳島,生態經濟民生幸福的富足島,綠色創新技術引領的知識島,地景天成情感共鳴的藝術島;八個行動策略:水清潔為首要的環境提升、生物多樣性指引的生態恢復、自然農法支持的綠色種養、零碳導向的生態鎮村建設、生態産業發展與富民、生態技術研發示範應用推廣、社區發展和跨界服務的民生治理、生態全鏈條運營管理的體制機制創新。
據蘇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蘇州首次以立法形式保護太湖島嶼生態具有歷史意義,將極大促進太湖生態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
成效點擊:
“十三五”以來,蘇州全力推進太湖流域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碧水保衛戰,劃定生態空間保護區域113塊,總面積為3257.97平方公里,其中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1936.70平方公里,生態空間保護區域面積佔國土面積比例為37.63%。推進蘇州市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加快建設環太湖生態安全緩衝帶。加強濕地保護力度,擴大濕地資源監管範圍,太湖、長江等15處濕地納入省級重要濕地名錄,數量和面積均居全省第一,全市重要濕地紅線管控範圍佔自然濕地總面積從86%增加到93%,全省第一。在全國率先出臺生態補償地方性法規,2010年以來全市財政累計投入補償資金93.2億元。
探索綠色循環發展 為全國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作出示範
太湖水草、藍藻、水稻秸稈甚至河道淤泥,粉碎混合後,都通過巨大的筒倉反應器,變成原料;餐廚垃圾,通過發酵一體機和槽式堆肥反應器,變成另一種原料,經進一步加工就變成了珍貴的有機肥。近日,新華日報記者在位於吳中區臨湖鎮的環太湖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基地看到了將一車車有機廢棄物變廢為寶的一幕。
在蘇州市吳中區大缺港,每天有20噸左右的水草被打撈上岸。吳中區太湖水草專業打撈隊隊長褚泉介紹説,一旦水草過多,就會導致區域性的水流無法正常流動。水草死亡腐敗後,還可能會造成區域性水域的發臭、發黑。一邊是大量難以處理的各類水生植物和餐廚垃圾,而另一邊,是長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怎樣既減少環境污染,又能實現化肥減量呢?蘇州的方案是,建設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區,探索循環發展。
早在2017年,蘇州吳中區就圍繞有機資源循環利用與中農大有機循環研究院簽約,堅持以循環利用代替污染治理,以資源再生代替處理排放,力爭實現整體環境整治和節能減排目標,全力打造我國有機資源循環利用領域重要的創新研發和産業集群高地。2020年,全國首個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基地在吳中臨湖鎮落地,投入試運行,該項目總投資3700萬元,設計日處理能力40噸,主要是餐廚垃圾和太湖水草、農作物秸稈、果樹園林枝條等有機廢棄物,日産有機堆肥15噸左右。目前,蘇州又在東山、金庭推動處理利用基地建設,為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提供了示範和經驗。
“鐵腕治太”,破解漁業污染治理困局。截至目前,蘇州完成太湖4.5萬畝圍網養殖清拆和7.78萬畝養殖池塘改造。把圍網養殖清拆和養殖池塘改造作為提升我市漁業轉型升級水準的必要之舉,作為“鐵腕治太”、更好保護“母親湖”的內在要求,涉及蘇州吳江、吳中、相城、高新區等4個區、12個鄉鎮(街道)10000余戶養殖戶,累計投入資金21.25億元,2019年一年之內全面清拆太湖4.5萬畝圍網養殖、全面完成太湖沿岸3公里範圍內7.78萬畝養殖池塘整治(其中標準化改造28468.15畝、清退49397.25畝),形成了較為健康的生態養殖模式,對有效控制湖體富營養化程度、實現太湖控磷降氮目標、確保太湖水質明顯改善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成效點擊:
嚴格落實生態環境部(原環保部)通報太湖問題整改,涉及蘇州的22個問題均已整改完成。太湖4.5萬畝圍網全部拆除,太湖沿岸3公里範圍內7.78萬畝池塘養殖整治全面完成,其中整治2.84萬畝,退養4.94萬畝;持續推進環太湖濕地建設,科學管護水草,東太湖圍網全部拆除後水生植被生物量總體有所增加。組織開展水源地整治專項督查,縣級以上水源地發現的20個隱患問題全部整治到位。20個長江經濟帶問題已完成整改18個、通過省級銷號18個。其中,國家曝光6個問題、省級臺賬12個問題(省曝光6個問題、國家長江委移交1個問題、舉一反三5個問題)全部通過省級銷號。剩餘2個舉一反三問題,分別涉及常熟、太倉部分電廠煤堆場改造,正在準備銷號材料。1369個市級“兩違”(違法圈圩、違法建設)專項整治任務完成率達到97.5%,45個省級“三亂”(亂佔、亂建、亂排)整改已全部完成。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