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融入區域發展大局,緊抓科技創新發展,擦亮“三都”金字招牌——揚州:奮力把“好地方”建設得好上加好越來越好
運河三灣風景區 袁海冬 攝
上汽大眾生産車間 揚州市委宣傳部 供圖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袁海冬 攝
全市經濟總量連續跨越兩個千億級臺階,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突破13萬元、躍升至全國城市第16位;榮獲“世界運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三張世界級城市名片……過去五年,揚州緊緊圍繞“創新發展、民生實事、生態環境、文化引領、改革開放、黨的建設”六個方面,順利完成市第七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出了一份充分展現“強富美高”鮮明特質的揚州答卷。
扛起新使命,奮進新征程。未來五年,是揚州在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中搶抓機遇、破局起勢,推動現代化新揚州建設開好局、起好步的關鍵時期。揚州市委書記張寶娟表示,揚州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緊緊圍繞省委“在現代化新征程上更好滿足世界人民對揚州的嚮往,讓‘好地方’好上加好、越來越好”的要求,聚焦“三個名城”,爭做“三個示範”,一步一個腳印把總書記為揚州擘畫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模樣。
主動融入區域發展大局,打造跨江融合先行示範
2021年12月28日,揚州“雙喜臨門”。隨著運河快速路、潤揚快速路通車,揚州“五橫七縱”城市快速內環全線正式通車,環內任意兩點20分鐘通達。同一天,寧揚城際(揚州段)開工,54個月後,南京、揚州兩座城市的市民最快半小時即可相互“串門”。一“內”一“外”,勾連重塑揚州城市經濟地理,從開通到開工,揚州融入長三角按下“快進鍵”。
揚州作為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交匯點城市,在全省發展大局中處於承南啟北、聯通東西的重要地位。過去一年,五峰山過江通道公路接線、328國道快速化改造儀徵段、京滬高速改擴建、龍潭過江通道建設有序實施,北沿江高鐵揚州段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寧鹽高速、儀祿高速等前期工作加緊推進。持續深化對外經濟文化交流,2021年實際利用外資突破16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預計增長26%以上,成功舉辦“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專家會議、中歐國際合作(揚州)懇談會等活動。
在區域競合的大背景下,揚州將搶抓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推動融入“小三角”、對接“大三角”協同並進。以寧鎮揚一體化為牽引,全面對接長三角一體化,重點推進G328産業創新走廊、S353康養産業帶和寧揚毗鄰地區合作示範區聯合共建。積極融入蘇南、對接上海,發揮好五峰山過江通道作用,聚焦江都、廣陵、生態科技新城毗鄰區域,統籌江廣融合區區域規劃、空間佈局、功能設施,加快建設揚州軟體園一期、環球金融城三期、龍川之窗、十里外灘公園等標識性工程,加速集聚數字經濟、樞紐經濟、總部經濟項目,探索打造跨江融合發展先行示範。
到2025年,揚州計劃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285億元,重點實施52個重大交通項目,全面構建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高等級航道等國家交通主幹線十字交匯的區域性交通樞紐格局,創成全省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示範城市,加快實現“9631”交通圈,即90分鐘通達長三角中心城市和省內所有設區市,60分鐘寧鎮揚主城區、主景區和主樞紐通達,揚州中心城區至縣市、鄉鎮到高鐵站30分鐘到達,實現區域交通、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
實施“533”産業科創計劃,厚植宜創宜業主生態
2021年12月29日,揚州項目建設迎來“年終大考”。市主要領導班子率隊赴邗江對2021年新投産的6個重大項目進行集中檢閱。在邗江中學新校區,千余名師生已經搬入,看到嶄新的校園環境優美、設施完備,參觀人員紛紛點讚;位於蔣王CBD的笛莎互聯網智慧大廈項目,達産後可實現年營業收入6億元;揚州鍛壓機床、伏爾坎、和天下、揚傑電子,各條生産線正開足馬力趕訂單……
提高城市的綜合發展實力,關鍵要靠經濟高品質發展,重點在發展實體經濟,核心在現代産業體系支撐。2021年11月29日,長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生産基地項目落戶江都區,投資建設以汽車整車製造為核心、零部件為配套的汽車産業園,構建多業態協同發展的新能源與智慧汽車産業集群,進一步加快推動揚州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2021年,揚州新簽約100億元以上項目4個、50億元以上項目4個,新開工100億元以上項目2個、50億元以上項目8個,晶澳太陽能等重大項目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産。
企業發展,創新為要。在晶澳科技揚州基地的生産線,每天發往全球的光伏組件超過46000片,面積相當於20個足球場,一天産出的電能超過10萬度,如今晶澳産品已覆蓋全球135個國家及地區,出貨量連續多年排名全球前三;龍騰照明智慧路燈不但可以實現照明、探頭監控等功能,還安裝了電子螢幕、WiFi熱點環境感測器、求助報警和新能源充電樁,頂部還可以為5G微基站的架設提供空間,未來還將為無人駕駛提供服務;江蘇華建以5.2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享譽特區,多年來,企業先後斬獲24項魯班獎、17項國家優質工程獎,位列中國企業500強;西門子在儀徵生産的電機全部轉為高效智慧電機産品,一年可節約9億多度電,減少58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為實現“雙碳”目標添勁助力。
城市發展、企業創新,留住人才最關鍵。拿出“黃金地塊”建人才公寓是揚州對來揚人才的最好“禮遇”之一。2021年12月10日,揚州國際人才社區在該市生態科技新城揭牌,建設面積8.9萬平方米,有近千套房源,在解決來揚興業創業人才的後顧之憂同時,秉承“大人才”理念,打造人才驛站,為來揚求職面試的青年人才、高校畢業生解決求職“第一步”的住宿保障。這既是對人才工作的創新探索,更是求賢若渴的強烈信號。為此揚州提出,拿出區位最好、環境最佳的地塊,每年提供不少於1萬套人才公寓,讓揚州成為青年人才心目中都為之嚮往的宜創宜業“好地方”。
“十三五”以來,揚州堅持依靠創新驅動,聚焦“323+1”先進製造業集群,全面打響項目建設、招商引資、企業技改組合拳,産業轉型穩步升級。累計實施列省重大項目64個、市級重大項目1174個,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新型電力裝備等産業集群規模超千億元,新增百億級工業企業4家、上市公司11家。先後創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全市創新生態指數列長三角41個城市第11位、全省第5位。
剛剛印發實施的《揚州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重點提出實施“533”産業科創計劃,培育壯大5個新興産業、轉型升級3個主導産業、改造提升3個優勢傳統産業,加快打造創新引領、産業興旺的“好地方”。揚州堅持以優勢産業為主攻點,每年梳排支持補鏈強鏈技改項目200項以上,實施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項目、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00項以上,著力打造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新能源、航空、生物醫藥和電子信息等一批標識性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堅持以創新發展為主動能,加快構建以共建共享為特徵的跨區域産業創新“聯合體”,力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分別突破2200家和3000家,在企業佈局50個市級重點實驗室、新建300家省級以上“三站三中心”。堅持以重大項目為主抓手,確保每年新招引市級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重大項目100個以上,5年內新招引世界500強及跨國公司30家,推動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圍繞“千億”抓進位、工業集中區圍繞“百億”創特色,加快實現超千億元省級以上園區達到6家以上。
擦亮“三都”名片,扛起“讓古運河重生”使命擔當
剛出籠的蟹黃包子、裹滿醬汁的幹拌麵條、色彩鮮艷的三色燒麥……2021年12月28日,2021中國(揚州)國際創意美食博覽會暨第三屆中國早茶節開幕,當天一大早,分會場揚州冶春茶社禦碼頭店門前匯成了一條小吃街,揚州10家名店拿出名點供市民遊客品鑒。
近年來,揚州不斷擦亮“世界運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金字招牌,努力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提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統一起來,主動扛起“讓古運河重生”的使命擔當。2021年6月16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運河三灣公園建成開放,試運營一個月,接待遊客25.3萬人次,榮登2020-2021年度“江蘇文旅消費人氣打卡地”榜首。2021年7月,運河大劇院對外開放,成為展示運河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已經走過191個春秋的揚州老字號“謝馥春”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21年12月22日,中國印刷博物館廣陵分館正式破土動工,屆時古城揚州將迎來一座國字頭的印刷館,以“能聽、能看、能動、能感”形式,讓雕版印刷技藝活態化……
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歷史的延續、文化的積澱,是留住城市記憶的重要載體。揚州仁豐裏歷史文化街區係宋代仁豐坊故址,全長700多米,呈魚骨狀排列,為全國屈指可數保存完好的唐宋“裏坊制”格局的街巷。近日,“揚州市仁豐裏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利用工程”摘得2019-2020建築設計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創新”一等獎,成為全國示範。圍繞建設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示範城市,揚州制定古城保護提升方案,實施“六個一”工程,加快小秦淮河、灣子街、南河下等重點片區整治更新,推動古城保護由點及面、連線成片,形成整體保護、有機更新、活化利用的古城保護新格局。
作為運河長子,揚州將以“讓古運河重生”為己任,圍繞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示範城市,堅持項目化實施、工程化推進,努力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古城保護利用中走在前列、擔當示範,加快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揚州將高水準保護運河遺産,深入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三灣核心展示園、運河非遺文化園項目,精心打造揚子津、瓜洲等“八大片區”和邵伯、灣頭等運河風情特色小鎮,重點支持運河三灣風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打響“千年運河·水韻揚州”文化旅遊品牌,加快北護城河文旅集聚區、大運河非遺文化園、光線中國電影世界等重大文旅項目建設,力爭大運河文化旅遊度假區創成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新華日報 記者 張晨 李源 李鑫津)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