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戰略地位歷史性躍升 競逐綠色低碳新賽道 鹽城:奮楫爭先,黃海之濱起宏圖
(鹽城市委宣傳部供圖)
奔騰黃海之水,激揚發展活力;廣袤鹽阜大地,書寫非凡巨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鹽城以堅定立場落實“國之大者”,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滿格狀態、頂格標準、真格措施,高位謀劃,精準落子,知重奮進,不斷在落實國家戰略中展現價值、幹出精彩。
十年砥礪,鹽城實現一個個精彩跨越:躋身長三角中心區,開放合作空間更大;放大世遺品牌效應,綠色生態顏值更高;全面邁入高鐵時代,融入全國發展大局步伐更快;高水準創成全國文明城市,城市品牌成色更足。
十年來,鹽城經濟社會發展交出了厚重提氣的“成績單”: 地區生産總值由2012年的3097.19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6617.3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312.78億元增長到451.01億元;進出口總額由57.54億美元增長到174.16億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881元增長到36764元。
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鹽城將錨定“勇當沿海地區高品質發展排頭兵”目標定位,敢為善為,為全省“勇挑大梁”多作貢獻,在沿海全新的發展坐標中,競逐綠色低碳發展新賽道,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鹽城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戰略地位躍升,“蘇北城市”躋身長三角中心區
擁有全省最長海岸線,海域面積佔全省48%,然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因受制于沿海大部分地區為淤長型灘塗海岸,鹽城“靠海卻不吃海”。
582公里海岸線,豈能成為閉塞之地!十年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江蘇沿海開發、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等戰略機遇的疊加,鹽城依海而興的步伐不斷提速。
沿海,成為鹽城最大機遇、最大潛力所在。
海港,是瞭望鹽城十年巨變的窗口。
2017年,鹽城市政府印發《鹽城港“十三五”發展規劃》,整合重組海港、內河港,成立鹽城港控股集團,開啟港口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如今,鹽城港、大豐港區、射陽港區、濱海港區、響水港區“一港四區”全部獲批國家一類開放口岸。2022年上半年,鹽城港吞吐量和集裝箱運載量分別增長46%、77%,增幅分列全國海港第一、第二。
作為蘇北唯一被納入長三角中心區的城市,站在更大坐標係中的鹽城深知,躋身長三角城市群,意味著與長三角其他26個城市同臺競技,而要把定位變成地位、讓藍圖成為現實,路徑只有一條:實幹!
2021年11月,鹽城吹響長三角一體化産業發展基地、黃海新區建設的號角。舉全市之力打造兩大戰略空間,是鹽城深融長三角、推進沿海高品質開放開發的戰略性舉措。“支持鹽城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産業發展基地”,被寫進2022年的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
鹽城之南,蜂巢能源動力電池、天合(大豐)儲能系列項目相繼開工;鹽城北端,金光一期二階段、中海油LNG二期項目簽約,凱金鋰電池項目開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啟動建設,中海油一期項目主體竣工……聚焦産業主線,重大項目接連落地,激情澎湃的“黃海時代”已然到來。
而鹽城與上海、蘇州、常州等地合作共建的一批園區,則成為深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依託合作共建園區,鹽城加快承接優質産業項目,同時在上海設立科創中心,鹽城每個板塊與上海都有著密切交流,而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又有更多來自長三角的遊客背起行囊,走進鹽城這個“讓人打開心扉的地方”。
擁抱大海,鹽城把目光投向更遙遠的海外,主動把發展的“小氣候”融入全國發展的“大格局”,加快全産業鏈開放創新,為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貢獻更多鹽城作為。
2017年,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中韓(鹽城)産業園,這是長三角地區唯一的對韓合作國家級平臺。目前,1000多家韓資企業集聚鹽城,總投資突破100億美元。2022年上半年,鹽城外貿增長44.9%,首次實現半年超百億美元。
“昔日的蘇北老區鹽城,正成為‘沿海的鹽城’‘長三角的鹽城’乃至‘世界的鹽城’。”鹽城市第八次黨代會的報告振奮人心!十年奮進,在區域發展的版圖上,鹽城戰略地位實現歷史性躍升。
競逐全新賽道,“國際濕地沿海綠城”活力迸發
7月12日,一頭“闖入”南通大學的麋鹿成為網紅。據專家推斷,這只麋鹿來自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22年,該保護區新生麋鹿1036頭,種群數量首次突破7000頭。
從丹頂鶴的家園、麋鹿的故鄉,到“世界濕地之都,仙鶴神鹿故里”,再到“國際濕地、沿海綠城”,十年深耕厚植,鹽城生態環境實現了從“鹽田灘塗”到“世界遺産”的蝶變。
千里海堤上,綿延不斷的生態防護林如同一道綠色屏障,鬱鬱蔥蔥。綠色成為鹽城最動人的底色。2017年,鹽城全面開啟“一片林”建設。截至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蓋面積35.79萬公頃,林木覆蓋率25.12%。
將“生態立市”作為第一發展戰略,一張藍圖繪到底。十年來,鹽城立足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為沿海、為長三角造一道綠色屏障的決心,為子孫後代留下永續發展空間的襟懷,堅持“守住生態就是守住未來”的發展邏輯,做美經濟、生態“雙面繡”,一幅自然之美、産業之美、城鄉之美、發展之美相互交融的新畫卷徐徐展開。
2019年7月5日,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成功申遺,成為長三角中心區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産,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遺産空白。2022年6月,鹽城獲評“國際濕地城市”,再添一張耀眼的國際名片。
推廣鹽城經驗,積極配合國家二期申遺,推動成立遷飛路線城市聯盟,研究構建環黃海生態經濟圈,推動黃(渤)海濕地國際會議升格為全球濱海論壇……眼下,鹽城正不斷放大“世遺效應”,積極拓寬國際“生態朋友圈”,探索以生態合作引領對外開放的新路徑。
十年戰略堅守,鹽城生態環境品質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鹽城藍”持續刷屏,空氣品質全國領先,創成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系統推進串場河、新洋港、通榆河全流域治理,地表水國省考斷面達標率100%,建成區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創成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百河之城再現碧波美景。
綠色,成為發展的重要力量。
鹽城是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2022年1——6月,鹽城新能源累計發電量137.64億千瓦時,佔全市全社會用電量的67.6%。鹽都創成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上海長三角康養基地項目落戶東臺,黃海森林公園創成國家森林康養基地,九龍口、大縱湖創成國家濕地公園。鹽城版圖上的每一寸綠,都是不可多得的生態財富。
十年接續發力,鹽城産業轉型實現了從汽車“一業為主”到汽車、鋼鐵、新能源和電子信息四大主導産業“多輪驅動”的突破性進展,一批具有鹽城特色的産業地標加速崛起。同時,鹽城成功獲批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成國家知識産權示範城市,一批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成長。
擦亮生態底色的同時,鹽城積極探索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擴大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開發利用。實施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強化山水林田湖草協同治理,不斷提升沿海、沿淮河和裏下河地區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著力建設藍色碳匯生態功能區、全國生態碳匯先行區。
“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展現‘國際濕地、沿海綠城’的生態魅力、發展活力。”8月9日,鹽城市委八屆三次全會上,市委書記徐纓説,“鹽城將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建設綠色生態之城;落實‘雙碳’目標,建設綠色製造之城;致力賦能未來,建設綠色能源之城;堅持生態惠民,建設綠色宜居之城。”
民生全面提質,讓美好願景變成幸福實景
8月2日,連接徐宿淮鹽和連淮揚鎮鐵路的寧鹽聯絡線正式開通運營,南京鹽城兩地實現高鐵2小時以內直達,進一步拉近鹽城與其他長三角中心城市的時空距離。
十年來,鹽城軌道交通跨越發展。鹽青、鹽徐、鹽通鐵路建成通車,高鐵一路延伸,從“區域零里程”發展為“縣縣全覆蓋”,鐵路總里程達424公里;“1+8”鐵路綜合客運樞紐同步運營,鹽城全面邁入“高鐵時代”,成為沿海和京滬高鐵大通道的交會點。
悄然改變的,還有市內交通基礎設施。俯瞰鹽城,“一環五射”90公里城市內環高架快速路網搭建起城市骨架,機場—高鐵雙樞紐集聚人流物流,形成城市血脈。
十年來,鹽城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紮實推進民生實事工程,每年近80%的公共財政支出用於民生,實現了從“脫貧攻堅”到“全面小康”的飛躍。2019年,鹽城全市7.6萬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6個省定、200個市定經濟薄弱村全部達標,響水和濱海兩個省重點幫扶縣全部退出,提前一年完成“戶脫貧、村達標、縣摘帽”的三大扶貧任務。
2012年,鹽城將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並軌,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當年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每人每月70元。十年後,2022年全市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達每人每月230元。
2020年,鹽城以總分第二的成績榮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十年的精雕細琢,鹽城城鄉面貌實現了從“點上開花”到“面上成景”的全局性重塑。
串場河、新洋港(蟒蛇河)、通榆河,這3條潤澤兩岸千年的河流,承載著鹽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2019年,鹽城全面啟動“三河”全域整治工作,全力做好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文化4篇文章,讓“千年母親河”煥發青春。如今,串場河風景如畫,通榆河碧波盪漾,新洋港兩岸好風光……碧水清流,倒映出的不僅是城市發展的步伐,更是優質生態帶來的幸福和歡樂。
城市在更新,鄉村在振興。近年來,鹽城持續推進農民住房條件改善,在已完成改善9.1萬戶基礎上,全面啟動實施新一輪農房改善工作,利用5年時間改善農房9萬戶以上。從規劃建設、産業發展、生態環境、特色塑造、鄉村治理等方面著力,統籌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創建,全市已有68個村莊獲評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列全省第一。(新華日報 記者 卞小燕 祝潔)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