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向“新”而行 江蘇新型研發機構達555家 位居全國第一
2023-08-31 09:43:11來源:新華日報編輯:高一芳責編:李誠

  原標題:向“新”而行 創新活力更澎湃 江蘇新型研發機構達555家 位居全國第一

  在2023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發佈的《2022年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報告》(下稱《報告》)中,江蘇省、湖北省、山東省、廣東省和重慶市新型研發機構數量位列全國前五。其中,江蘇省數量最多,達到555家,佔全國總量的23.01%。如何激發新型研發機構活力,使其在技術供給、人才引育、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等方面向深層次拓展?新華日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多家新型研發機構相關負責人。

  聚焦關鍵技術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報告》顯示,投入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圍繞創新鏈和産業鏈融通佈局開展多元業務,新型研發機構“新”內涵進一步凸顯。

  在江蘇碳氫元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總經理趙強看來,以需求為導向找到合適的科研方向尤為重要,繼而推動技術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那麼,如何找尋科研選題?他認為,要從戰略性原則、開拓性原則、價值性原則、可行性原則4個方面入手,符合國家或行業戰略需求,能解決長期困擾行業的難點和痛點,具有獨創、新意,能解決重大工程難題或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具有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聚力攻堅、向新而行,江蘇碳氫元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抓住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先機,積極搶佔未來發展新空間。趙強介紹,煤炭脫水提質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主要途徑之一。每降低10%水分,可使噸煤熱值提升600大卡,燃煤效率提升1.8%,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15%,實現清潔化和綠色化發展。“同時,煤炭低水分可節省鐵路運力,增加運輸半徑,提升煤炭資源輻射區域,保障能源安全。”

  新型研發機構,不僅要聚焦技術創新、産品創新,還要開拓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南京工大膜應用技術研究所研發負責人周劍介紹,化工廢水污染物用傳統處理方法難以達標,團隊針對外地某石化公司膜污染嚴重,回用水外送量大幅減少,嚴重影響運行效率和生産成本的問題,使用高品質國産膜組件,使該公司運行情況及出水水質穩定,節約成本約1600萬元,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進一步降低環境污染風險。

  發揮金融杠桿作用,加速科創生態循環

  新型研發機構如何在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中發揮引領作用?常州光電技術研究所所長劉從峰給出的答案是聚焦戰略産業技術研發,服務行業共性技術。他以常州光電技術研究所為例,光電所立足核心技術,為空間站建設和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等國家重大項目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圍繞地區企業技術需求,解決行業共性難題,提供技術服務。

  “項目孵化落地只是第一步。助力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建設,既要‘頂天’,攻堅尖端科研,也要‘入地’,助推高新産業項目孵化能力,研發、孵化,雙輪驅動。”劉從峰表示,新型研發機構是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引入者、助力者、融合者和受益者。

  系統佈局,促進成果轉化。清研華科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長錢俊介紹,目前研究院已孵化38家初創企業,集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智慧新能源産業孵化平臺、智慧新能源産業綜合服務平臺多種角色于一身。

  新型研發機構資金投入大、建設週期長,這就需要發揮金融杠桿作用,推動科創投融資,注入金融活水,保障新型研發機構健康成長。錢俊介紹,研究院設立盈華科創基金,並與力合創投、達泰資本、孚威創投等資本達成戰略合作,為初創科技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為保障海德氫能良性發展,2022年3月,研究院發起融資,英諾天使基金、真格基金等基金進行投資,融資金額數千萬元。

  融合産業鏈創新鏈,破解企業人才困境

  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大連理工大學江蘇研究院與重點産業園區共建區域産業創新中心。大連理工大學江蘇研究院副院長查志鋒介紹,這些創新中心承擔區域産業需求蒐集、區域創新支持團隊建立、區域技術商業運營、技術孵化器運營與管理,是江蘇研究院服務區域的有效載體。“區域産業技術創新支持中心將産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讓創新支持産業、産業拉動創新,是企業創新生態系統的能量之源。”

  “成為企業創新資源的管理中心、知識産權的保護中心、企業技術貿易中心、企業戰略研發的決策支持中心與高端人才引育中心,連結全球開放式創新網絡。”查志鋒説,除了與重點産業園區共建創新中心,大連理工大學江蘇研究院還探索與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幫助企業找到可以依賴的專精特新路徑。“目前研究院累計服務企業700余家,孵化培育企業近160家,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攻關項目180余項。”

  科技人才困境,是目前中小城市較為頭痛的問題。如何彌補人才缺口,打破人才困境?華北電力大學揚中智慧電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穎濤表示,共建科研平臺不失為一個良策。研究中心通過政府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高校提供學術創新和科研指導技術支持,共建科研平臺。同時,將人才培養與市場對接,打造産學研一體化培養體系,開設實踐型、融合項目制等課程,共育創新人才。“5年已累計培養研究生156人,為企業輸送技術人才隊伍,涵蓋電氣、新能源、電子、人工智能等領域。”(中國江蘇網 記者 程曉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