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江蘇全域整治“一子落” 鄉村振興“滿盤活”
2024-10-29 09:48:06來源:交匯點新聞編輯:高一芳責編:李誠

  近日,江蘇省首個鎮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試點項目——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通過綜合驗收,緊隨其後,全國首個獲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試點項目——蘇州市相城區黃橋街道項目也通過驗收。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10月28日從省自然資源廳進一步獲悉,目前,蘇州市吳江區被列為全省第一個縣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試點項目,相城區整縣域已完成總體實施方案編制。

  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江蘇尤其蘇南地區面臨土地資源碎片化、部分建設用地閒置低效、城鄉融合發展不充分等問題,成為發展的瓶頸。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優化農村地區國土空間佈局、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從鄉鎮試點向縣域統籌跨越,是江蘇省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破題之舉。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近日對部分試點地區進行了探訪。

  “綜合考慮,這筆賬賺了”

  “兩個村在運河兩岸,原來有很多化工廠、低效加工廠、小作坊,環境壓力很大,低效用地要退出,倒逼我們進行整治。”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孫電介紹,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試點區域位於京杭大運河兩側,包括萬馬村和花苑村兩個行政村,全域綜合整治國家試點總面積約795公頃,歷時3年,總投資約4億元,實施項目包括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生態保護修復和鄉村歷史文化保護。

  “這裡是一個省級小微濕地,位於滬寧線南側、大運河畔。”萬馬村黨總支書記趙志誠説,原來這裡是五六十個雜亂的圍網魚池,30多年沒清淤的“爛泥塘”,通過全域土地整理生態修復、退圩還湖,清了十六七萬立方米淤泥,把養魚的堤壩全部扒了,恢復成了碧波盪漾的萬馬白蕩濕地,也是一個省級水利風景區示範工程。

  “政府出政策,給空間、給資源,吸引第三方投資,經營好了反哺鄉村,幾個政策集成到一起,綜合考慮這筆賬就賺了。”省自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副處長張泳江説。

  在張泳江看來,低效工業用地畝均稅收低,騰挪出來,用於建設蘇南高效廠房,一畝五六千元;小田變大田,引入高效農業;村莊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生態和歷史文化保護利用,也是未來鄉村振興的一個路徑。不少特色田園鄉村沒有産業支撐,難以為繼,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將農業、水利、農用地整治全部囊括在一起,地塊全部推平。“只要做全域整治的鄉鎮,村莊面貌馬上發生變化,農業、水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成為一個綜合體。各地都有全域整治需求,全省正有序推進。”張泳江説。

  “我們拆遷沒有釘子戶的。原來的老村莊拆掉建新房,一共140多戶,一戶新房250平方米,新房錯落有致,沒有增加土地。”趙志誠説,“建設的新農房,設計得像江南水墨畫。”鄉村環境好了,很多村裏人又回來了。原來的村莊土地復耕,變成水稻田、旱地。

  “土地整治讓‘老闆鎮’再騰飛”

  “這一片都是水稻田,黃橋街道的農田,我們全部交給蘇州農墾公司耕種,一季水稻,一季小麥,中間輪種油菜,蘇州農墾公司銷售後跟我們結算。”在蘇州市相城區黃橋街道張莊村,黃橋街道副主任孔俊向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介紹。

  黃橋曾是“蘇南模式”的典型代表,改革開放後,這裡鄉鎮企業遍地開花,主要生産經營五金配件、電鍍加工等。當地共有民營企業1400余家,平均每17個人裏就有1個老闆,成為遠近聞名的“老闆鎮”,建設用地佔比高達48.28%,開發能力已近極限。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前,存在産出效率低、容積率低、環境污染等問題。蘇州智慧製造服務産業園的前身是黃橋電鍍園,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推動下,黃橋街道大力整治園內電鍍(線路板)企業,淘汰落後産能。

  “張莊村這條路往東以前都是混雜的廠房、居民區,我們整個搬遷工業廠房,‘退二還一’復墾做成高標準農田。倒逼低效用地退出,淘汰落後低端産能,240畝工業用地全部騰挪到産業集聚區。”孔俊説。原先黃橋街道內的農用地分散在各個角落,共有285塊,平均面積只有10.5畝左右,超過半數的地塊不足5畝。經過整治,農用地實現集中連片。

  黃橋街道將原本零散分佈的6000畝工業用地整合成3500畝集中佈局的工業用地,土地使用效率大大提升。目前已成功落戶綠脈電器等一批10億級總部型工業項目,産值超億元的企業已達19家。蘇州實驗室、工業製造裝備配套機器人項目、青苔國際工業設計村等落地,“老闆鎮”正實現再騰飛。

  “用足用好政策,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同樣為如東縣新店鎮農業強基注入新動能,目前已建成千畝以上連片高標田4塊。在新店鎮孫橋村,以前村集體年收入只有十幾萬元,通過實施全域整治項目,新增耕地面積1000多畝,“現在村集體年收入達到240多萬元。全村土地流轉面積達90%以上,村裏有10個家庭農場。”孫橋村黨總支書記錢一兵説。在如東縣穎榮家庭農場,承包了800畝土地的吳光明嘗到了甜頭,“土地平整對種田大戶是利好,現在農場兩個冷庫容量就有5000噸。”

  依託當地特色産業,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如東縣新店鎮國家級試點打造蘇中田園村莊風貌,洋口鎮省級示範項目通過“小田並大田”,騰退污染大、能耗高、産出低的工業用地。

  全域土地整理後,蘇州市黃橋街道整治“散亂污”企業1996家,原有7條黑臭河道全部整治到位。動遷居民就業保障有力,觀光休閒農業及産業研發社區建設為當地居民新增1.87萬個工作崗位。黃橋街道通過“三置換”保障百姓利益,陸續將原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徵為國有建設用地,整治區範圍內所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均通過“三置換”政策,即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保、宅基地置換商品房、集體資産置換股份收歸原集體經濟組織,讓當地農民住上商品房,生活有保障。

  “江蘇將用足用好政策,助力加快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省自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處長黃強表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平臺,是深入推進“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自2019年自然資源部部署開展試點以來,江蘇省探索出了城鄉融合、現代高效農業、農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特色文化保護等模式,形成了以蘇州市黃橋街道為代表的城鄉融合模式、以鹽城市高作鎮為代表的現代高效農業模式、以南通市新店鎮為代表的農村一二三産融合模式、以昆山市張浦鎮為代表的城鄉融合特色文化保護模式,共同構成了全域整治的江蘇特色。全省推進了20個國家試點、16個省級示範和1個縣域統籌試點,總體進度超70%,2個完成綜合驗收,5個入選全國典型案例,數量居全國第一。

  截至目前,江蘇省土地綜合整治已累計投入資金181億元,完成農用地整理43萬畝,實現新增耕地2.3萬畝,完成生態保護修復3.3萬畝。15.84萬畝高標準農田順利建成,為農業發展和糧食保供打下堅實基礎。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得到明顯提高,建設用地面積減少0.76萬畝,騰退低效工業企業達590家。畝均流轉收益由800元提至1000元;實施公共空間治理75項,完成歷史文化保護傳承21項。

  全域整治“一子落”,推動鄉村振興“滿盤活”,良田更加集中連片、山水更加和諧相宜、生活更加舒適宜居。如今,在江蘇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熱土上,一幅山水相宜、産城融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新華日報·交匯點 記者 丁蔚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