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活力再迎升級 江蘇2025年“以舊換新”又添新柴
2025-02-19 09:41:09來源:新華日報編輯:高一芳責編:李誠

  原標題:去年帶動全省銷售約1200億元,活動今年再迎升級——“以舊換新”又添新柴

  2025年一開年,江蘇“以舊換新”政策再上新、又加碼,為這股“換新熱”再添柴。據省商務廳統計,2024年全省超650萬人次申領“以舊換新”補貼,活動帶動銷售約1200億元,使用“以舊換新”補貼資金127.4億元,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2025年,江蘇將密切跟蹤相關數據,及時調整政策策略,力求以“實”惠民、以“新”促銷。

  産品擴容,消費選擇更豐富

  開年伊始,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宣佈擴圍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享受國家補貼的家電産品由2024年的8類增至12類。在江蘇,汽車、家電、家居“以舊換新”活動繼續開展,並在國補産品基礎上額外加推32類省補産品,惠及面更廣。

  南京市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活動日前上線,對新車按照最終銷售價格的30%給予補貼,最高不超過1000元。相比2024年分檔補貼最高500元,2025年的活動補貼力度更大。2025年的換新活動中,江蘇電動車的讓利幅度較大,部分地區實施20%的補貼比例,南京則高至30%。在真金白銀的帶動下,電動自行車市場延續消費熱潮。新華日報記者了解到,為保護消費者權益,參與國補活動的産品都有相關的價格參照標準,商家不能擅自漲價獲取更多利益。在南京市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一家電動車專賣店的店主向新華日報記者介紹活動開展情況,“店裏的人流量多了不少,産品的售價要按照規定執行,不能自己漲價,不然刷POS機時不會通過。輸入的産品價格只能下浮,不能上浮。”

  2025年,享受了上輪“以舊換新”補貼的消費者可以重新申請各類補貼。南京的葛先生在京東電器選購了3台格力1.5P挂機和1台格力3P櫃機,原價總計23396元。疊加京東和格力聯合補貼,再享受20%國補優惠後,這幾件産品總價為16000多元。葛先生表示,2024年國補活動下,每人限購一台空調,買夠全屋所需的空調得全家出動,2025年每人可購買3台,老百姓得了更多實惠和方便。

  資金增加,購買新車更優惠

  2025年國家汽車“以舊換新”政策進一步升級,擴大了汽車報廢更新支持範圍,並將國四排放標準實施首年的燃油車納入可申請報廢更新補貼的舊車範圍。目前,江蘇各地都在開展新舊政策銜接工作,通過舉辦“車展+抽獎”“以舊換新補貼+消費券”等活動形成政策疊加效應。

  “我購買的車型,除了享受省補的12000元,還有店家提供的8000元置換補貼,加在一起的確優惠不少。”鹽城消費者曹玉鵬説。新華日報記者了解到,鹽城市還安排1000萬元汽車消費補貼資金,對售價10萬元(含)及以下的汽車給予2000元數字人民幣補貼,對售價10萬元—30萬元(含)的汽車給予3000元數字人民幣補貼,對售價30萬元以上的汽車給予5000元數字人民幣補貼。

  新華日報記者從無錫市商務部門獲悉,1月20日起,個人消費者在無錫市新購家用燃油乘用車及新能源汽車,可申請無錫市“樂享新春”購車補貼,最高可獲4000元現金,加上國補、省補,消費者最高可享2.4萬元補貼。無錫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無錫市將投放2萬個補貼名額,較2024年秋季汽車補貼活動增加8000個,預計投放補貼7500萬元。

  動態調整,政策運行更科學

  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成效顯著,對培育壯大新型消費發揮了重要作用。業內人士認為,政策成效初顯,但操作流程尚存堵點難點:一方面,政策靈活度還不高,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回收體系不完善,影響大宗消費健康有序發展。2025年,省商務廳將全力以赴把“以舊換新”作為2025年促消費、穩增長的“關鍵一招”,更好惠企利民。

  “抓好資金使用節奏,商務部門將科學測算政策窗口期、消費淡旺季、資金使用進度等因素,密切跟蹤各領域‘以舊換新’相關數據,及時調整工作節奏及策略。”省商務廳運行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打通補貼申領流程複雜、補貼範圍和力度受限等堵點,省商務廳2025年將建設蘇新消費江蘇消費品以舊換新平臺,在全國率先將平臺列入省政府“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任務清單,讓消費者“換新”全程放心省心,輕鬆暢享政策福利。(新華日報 記者 王夢然 實習生 李軼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