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鄉村旅遊蓬勃發展提質升級,共繪景美人和新景象 農文旅深度融合,謀富裕共促振興
共繪中國式現代化壯麗圖景,既要有繁華城市,也要有繁榮鄉村。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江蘇正不斷探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鄉村旅遊利用鄉村自然和人文資源,把農耕活動、傳統農業文明與現代鄉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有效推動鄉村生産、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3月,春風拂過大地,萬物復蘇,江蘇鄉村也迎來了最美的季節。近年來,江蘇鄉村旅遊蓬勃發展,不僅成為城市居民的“後花園”,更提升了鄉村的公共服務水準,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目前,江蘇有60個國家級、142個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鎮。2024年,全省鄉村旅遊重點村共接待遊客1.38億人次,遊客消費448.7億元,繪出一派景美人和的新景象。
政策賦能 精準“滴灌”推動鄉野巨變
車行至興化,路邊的田地往往被水道劃分成一塊塊,仿佛漂在湖蕩沼澤之上的一座座浮島,這便是垛田——裏下河地區獨有的地貌與土地利用方式。垛田之上遍植油菜花,既是農耕作物,也是燦爛景觀。一到春天,千垛景區盛放的油菜花便連成一片廣闊爛漫的水上花海。毗鄰這片油菜花海,附近許多村民做起農家樂、民宿,吃上“旅遊飯”。
搞旅遊,起步資金從哪來?村裏就有答案。走進興化市千垛鎮東羅村,鄉旅金融驛站十分亮眼,這是東羅村村民服務中心,也是村普惠金融服務點。一名興化農商行員工每天坐班,為村民提供取款、存款等業務,興化農商行缸顧支行風險主管顧建軍則頻繁往返于4個行政村網點之間,查看是否有村民諮詢信貸業務。“我在行裏工作24年,在這一片跟大家都熟。這幾年旅遊火,村裏搞農家樂和民宿的人多,需要資金都找我。大家的需求就兩個:利息低,放款快。我們一次授信,基本終身可用,且全都是信用貸款,無需抵押,很受歡迎。”他説,目前線上最快一小時就能放款,近一年,他已為約80位客戶辦理“鄉旅E貸”相關業務,最大的一筆貸款100萬元。
自上而下將資金活水有序送到鄉村,離不開這樣一個個網點和分佈于基層的員工。2022年5月,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與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共同推出了用於支持全省鄉村旅遊産業發展的專項信貸産品——“鄉旅E貸”。該産品精準覆蓋全省各類鄉村旅遊産業相關客戶,針對鄉旅産業“父子店”“夫妻檔”的經營特色,重點支持民宿、民餐、特色農産品銷售等小規模經營“農家樂”的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廣大農戶。
“該産品精準覆蓋全省各類鄉村旅遊産業相關客戶,包含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各類對公客戶及農戶、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等個人客戶,具有準入門檻低、擔保方式活、融資成本低、申貸渠道多等特點,有效填補了江蘇相關信貸産品的空白。”江蘇省文旅廳資源開發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4年底,“鄉旅E貸”累計投放289.71億元,當前貸款餘額為5261戶、208.14億元,較年初增加2957戶、104.26億元,平均利率4.58%,較年初下降27個BP。
不僅有金融活水暢流,還有專家面對面指導。2021年,省文旅廳啟動實施《江蘇省鄉村旅遊駐村輔導員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優選鄉村旅遊專家下鄉駐村進行常態化諮詢和陪伴式指導,為基層鄉村發展鄉村旅遊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已有109名輔導員入駐109個鄉村開展專業輔導,與村書記和經營戶進行全方位溝通交流,送出“金點子”。這幾年,南京市浦口區星甸街道後圩村等15個村入選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徐州沛縣大屯街道安莊社區等12個村獲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2024年,該行動計劃進一步創新,在全省13市設立駐村輔導員工作站,組織鄉村旅遊專家開展“坐堂問診”式輔導,形成“把脈問診”解疑答題100余個。
“以前我們村就是種地,遊客來了也不知道怎麼接待。”蘇州相城區消涇村村民李大姐笑著説,現在不一樣了,他們學會了如何講故事,如何讓遊客感受到鄉村的魅力。消涇村以傳統手工藝“消涇竹編”聞名,每年春天,遊客絡繹不絕。李大姐不僅帶領遊客體驗竹編技藝,還會講述竹編的歷史和傳説,讓遊客在體驗中感受到文化的溫度。
旅遊為民、旅遊富民。不斷推陳出新的好政策持續賦能,正讓江蘇的鄉村旅遊煥發出新的生機。
主客共享 城鄉融合寫就富民新章
鄉村旅遊的魅力,不僅在於它的自然風光,更在於它的“人情味”。在江蘇,旅遊鄉村不是冰冷的打包産品,而是城市人的“另一個家”。村民生於斯、長于斯,更工作于斯,與遊客之間的親密互動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主客共享模式。
在無錫陽山鎮,每年春天的桃花節會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遊客們不僅可以欣賞到漫山遍野的桃花,還可以參與當地的農耕體驗活動。村民王大爺説:“以前我們種桃子就是為了賣錢,現在遊客來了,他們會和我們一起摘桃子、做桃膠,更熱鬧了。”
這種互動不僅讓遊客感受到鄉村的溫暖,也讓村民自發開始弘揚村落的特有文化。高郵的湖鮮美食節每年會吸引大量遊客,村民們不僅為遊客提供地道的湖鮮美食,還帶領他們體驗捕魚、採藕等傳統活動。一位來自南京的遊客説:“在這裡,我不僅吃到了美味的湖鮮,還學到了很多關於湖泊生態的知識,感覺非常充實。”
主客共享的模式,讓鄉村旅遊不再局限于簡單的觀光休閒,而是一種深度的文化體驗。遊客與村民之間的互動,不僅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也增進了城鄉之間的理解與融合。
在鄉村與城市雙向奔赴的歷程中,“土特産”文章正被書寫出新的時代魅力。
“鵝鵝鵝,西湯向天歌,青山伴綠水,遊人泛清波。”説到常州溧陽市姜下西湯村,不免要提到“鵝”。作為竹簀鎮傳統風味名菜——竹簀風鵝的起源地,近年來,姜下村不僅成立了“江蘇竹簀姜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對“竹簀風鵝”全面升級,開發風鵝及系列農産品深加工,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和2個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還以“鵝”為文化元素和特色,發展建設起別具一格的西湯驛站、便捷溫馨的共享餐廳、年代悠久的村史館,讓一二三産充分融合,“鵝村”已成為村子親切的代名詞。“我們家孩子最喜歡村裏的鵝農場樂園,每次來都會玩上很久,在那裏留下了很多快樂回憶。”常州市民周女士説。
“我們村的生態步道不僅讓遊客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也讓村民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依託原本村貌做的改善,不僅得到遊客朋友們的喜愛,還讓村民對集體更有認同感。”姜下村工作人員介紹,毗鄰姜下村黨群服務中心的西湯驛站,圍繞“1號公路”沿線,在村莊入口收儲農戶廢棄羊圈改建而成。目前,驛站主要銷售茶水、果汁、咖啡等飲品和當地土特産,並給來往遊客提供相關諮詢服務和各類便民服務。驛站內的墻面全部採用青磚堆砌,整體房屋採用原始的梁木結構,很多建築材料都是遠赴安徽、山東等地尋覓而來。整個驛站裏的擺件、小品都很具有當地特色,可供遊客挑選購買,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來源。
文化滋潤 服務下沉築牢精神家園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在吃農家樂、住民宿之外,鄉村文化的持續深入浸潤,讓鄉村成為沾滿泥土清新味兒的精神家園。
隨著氣溫攀升,如東縣洋口鎮南漁村的夜晚變得熱鬧起來。廣場上太極拳隊伍進一步壯大,南漁書吧裏坐滿小朋友閱讀繪本。“平時孩子們放學就愛到書吧看書,天氣暖了還有遊客來到這裡打卡。”村民姜芝紅興奮地説,他退休後做起少年宮輔導老師和乒乓球教練,近幾年新建的書吧成了孩子們的集散地。
新時代和美鄉村,既要村民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為增加江蘇鄉村公共文化供給,一批美感和內涵兼備的鄉村書房接連涌現。溧陽市天目湖畔方所文化村建有別致的天目書塔,如皋市丁堰鎮趙明村的農家書屋成為種植戶的“智慧庫”,宿遷阡書屋則是景村共建共享的代表,積極開展的“書香微光點亮鄉村”等各類閱讀推廣活動,深受讀者喜愛……這些鄉村書房在豐富當地群眾精神生活的同時,也成為遠近聞名的文旅打卡地,吸引不少遊客攜家帶口、呼朋引伴前來,用書香浸潤心田,已然成為村裏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受廣大村民的喜愛。2024年,圍繞“送戲下鄉”文化惠民工程,省文旅廳全面落實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在提高質效的同時,惠及更多基層群眾,不斷提升老百姓的文化獲得感和滿意度。
江陰市月城鎮居民錢幼亞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去年4月在月城舉辦的2024年省級“送戲下鄉”首場演出。整臺演出既有經典錫劇選段《珍珠塔·跌雪》《雙推磨·推磨》,“五星工程獎”獲獎作品小錫劇《扁頭不在家》,也有融入流行音樂元素的戲歌《永遠的江南》《露天戲》《我們的鄉音》,還有年輕人喜愛的歌舞表演,吸引2000余名當地觀眾前來觀看。臺上鑼鼓鏗鏘、戲韻悠揚,演員們輪番登臺表演,婉轉動聽的唱腔和精彩傳神的表演,為廣大群眾帶來一場精神上的“文化盛宴”。“作為一名戲曲愛好者,很開心能在家門口欣賞到如此高規格的演出。希望以後能多舉行這樣的活動,讓我們過足戲曲癮。”他説。
為了讓百姓看好戲,江蘇精心遴選“從鄉村來、演百姓事”的好劇目,建立完善“好戲連臺”的省級群眾文化精品劇目庫。演出採取“整本大戲”和“綜合專場演出”兩種形式,涵蓋錫劇、淮劇、揚劇、淮海戲、柳琴戲、梆子戲、黃梅戲、木偶戲等主要劇種。同時,積極探索“以需定供”,實現“群眾點單、政府端菜”,並利用江蘇省戲曲進鄉村管理服務平臺開展網絡直播、線上展播,打造永不落幕的“戲劇大舞臺”。
村民有所呼,政府有所應。隨著惠民演出持續進鄉村、進景區,許多好經驗接連涌現,許多好做法贏得點讚。比如,徐州用“點單服務”提高送戲品質,全市各縣(市)區積極“點單”省級院團的大型現代梆子戲《母親》、大型清裝歷史劇《大運河畔·戶部山》、大型柳琴戲《窯灣往事》等優秀劇目送到鎮村,讓省(市)優秀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常州市滑稽劇團在去年8月至10月連續前往武進區洛陽鎮、雪堰鎮、湟裏鎮、前黃鎮、禮嘉鎮、湖塘鎮、牛塘鎮、嘉澤鎮演出滑稽戲《全家福》《時來“孕”轉》12場,讓民眾在家門口就觀賞到一場場精彩紛呈的藝術盛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2024年,江蘇省級“送戲下鄉”範圍從原來的全省經濟薄弱地區鄉鎮擴大至全省所有718個鄉鎮,實現全省鄉鎮全覆蓋,更是首次將演出送進鄉村旅遊重點鎮村和景區景點,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共同賦能鄉村振興。在此過程中,江蘇還將文華獎、五星工程獎等獲獎和參評作品,淮劇展演、民族器樂展演等優秀作品納入送戲範圍,不斷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水準,讓村民與遊客徜徉山水美景之外,更能感受文化的滋養與熏陶。
站在結實的土地上眺望,未來的江蘇鄉村,不僅是城市居民的“後花園”,更是鄉村振興的試驗田。在這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鄉村,正在成為今人嚮往的詩與遠方。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