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提到6G,為何繞不開南京?
2025-04-14 10:03:01來源:交匯點新聞編輯:高一芳責編:李誠

  “6G”,2025年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與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等一同被列入未來産業培育的核心序列。

  而在業界,2025年同樣被看作是6G標準制定元年。全球移動通信標準組織3GPP已經啟動了6G標準化進程,計劃從2025年起到2029年,完成第一個版本的技術規範。

  哪座城市有望佔得先機?

  上周,2025全球6G技術和産業生態大會在南京召開。這是南京連續4年舉辦該大會。

  “産業生態”首次寫進會議名稱,標誌著國內較早佈局6G基礎研究的南京,已著手謀劃下一個階段的産業發展。

提到6G,為何繞不開南京?

  PART.01

  1秒下載20部4K電影,這是未來6G通信將要達到的傳輸速度。目前,世界上已知的6G最快傳輸速率由南京創造——2023年底,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在6G光子太赫茲實時無線傳輸通信實驗中,實現了1Tbps的實時傳輸速率,相較5G整整提升了100倍。

  移動通信領域的部分邊界,在南京得到充分開拓。事實上,南京在通信領域的實力一直顯著。南京是全國重要的新一代信息通信産業基地,産業總規模達1400億元,集聚規上工業企業400余家。

  前身為南京無線電廠的熊貓電子,被稱為“中國電子工業的搖籃”,1953年生産出我國第一台全國産化收音機。此後,第一台短波單邊帶電臺、第一台國産化自動插件機、第一部國産行動電話等,均從這裡走出。

  進入改革開放,南京對接全球産業鏈。1992年,愛立信在中國的第一家合資公司──南京愛立信熊貓通信有限公司成立。摩托羅拉也在南京設立軟體中心。

  到了新世紀,南京跳出“代工”角色,開始參與通信標準制定等一系列前端創新。2001年,我國首個3G試驗系統通過驗收,東南大學的實驗室裏,國家“863計劃”3G重大項目專家組組長尤肖虎帶領團隊日夜奮戰,創下“連續72小時調試基站”的紀錄。到了2013年,由中國主導的TD-LTE成為全球兩大4G標準之一。

  在此期間,南京揭牌了未來網絡産業創新中心和未來網絡産業創新有限公司,這是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未來網絡技術的研究機構和産業基地。

  時年68歲的“中國互聯網絡之父”劉韻潔院士,來到南京開始了他的“二次創業”。“敢在國外還沒有成熟的領域,在國內經濟發達地區中挑頭去做這個東西,南京這個決策了不起。”

  2018年,中國5G商用牌照發放的前一年,紫金山實驗室在南京啟動建設,並早早把6G作為重大科研任務之一,此後幾乎“一年一個臺階”。依託紫金山實驗室,南京目前已在6G通信技術領域取得10余個“世界第一”。

提到6G,為何繞不開南京?

  PART.02

  事實上,單靠速率、頻寬、時延等移動通信行業的基礎指標,遠不能全面形容6G的特性,概括6G的前景。

  “它將超越以往單一的通信功能,與感知、人工智能、安全等多個領域深入融合,同時實現空天地一體化通信,從通信網絡真正轉變為信息網絡。”中國移動首席專家劉光毅説。

  通信網絡如何做到感知?

  一架陌生的四旋軸無人機剛一進入某空域,隨即在0.1秒內被精準鎖定,肉眼難以追蹤的飛行軌跡,卻能被6G信號實時還原。由紫金山實驗室主導建設的6G概念驗證試飛場,日前在南京投用。1.75萬平方米的場地中分佈著4處6G毫米波基站,探測範圍能覆蓋10平方公里、500米高的空域。

  “6G的最大突破是通信與感知能力的融合,一張移動通信網絡同時也是一張立體‘感知網’,相當於更加機敏和聰明的雷達。”技術負責人侯華舟介紹,場內12個毫米波射頻單元,源源不斷地向外發射電磁波,再對回波信號到達的角度、時延加以分析,從而第一時間定位“入侵”飛行器,達到感知。

  打破過去通信、感知“兩張網”各行其道,6G在通感融合上的特性,被業界普遍認為將率先作用於低空通信。

  “城市管理最先受益。”拓攻機器人創始人張羽介紹,城市通常沒有雷達部署,對低空飛行器的監管缺乏有效抓手,特別是大型活動、賽事期間,只能依靠飛手自覺報備,一旦“黑飛”升空到百米以上,人類用肉眼就難以發現。而管理者需要隨時知道城市上空正活躍著多少飛行器。未來6G基站加強部署後,“通信網”也能當成“感知網”來用,所有飛行器都將無所遁形。

  飛行器之間也需要互相感知甚至“組網”通信。目前市場上的主流無人機主要靠鐳射雷達、紅外雷達等感測器實現感知,但在6G大規模應用後,這些器件有望被輕量化甚至取消。“一張網卡、一個6G通信模組,就能實現更高清、更實時的畫面傳輸,和探測、感知功能,有效降低成本。”張羽説。

提到6G,為何繞不開南京?

  PART.03

  2024年9月註冊成立,剛誕生半年多的南京鑫合通感科技有限公司,已接到體量排名國內前十商場——成都華潤萬象城的訂單。他們的5G高精度定位技術,已成功應用於這座建築面積近32萬平米的巨無霸商超,為商場和店舖提供精準行銷服務。

  鑫合通感是紫金山實驗室運用“撥投結合”機制轉化的首個項目。項目雛形來自紫金山實驗室普適通信研究中心的5G室內高精度定位技術團隊。“北斗、GPS衛星信號在室外有用,而UWB、藍牙、WiFi、鐳射SLAM等室內定位技術,要麼成本高,要麼誤差大,要麼需要獨立再建定位網絡。”團隊負責人陸海斌告訴記者,利用5G信號大頻寬、多天線、密部署的特徵,他們歷時4年,將室內定位精度從早期的米級提升到如今的0.5米,達到分米級別精度。

  2024年,由省産業技術研究院、紫金山科技集團聯合出資,該團隊以“撥投結合”模式獲得近2000萬元的研發資金支持,成功轉為市場化公司。

  南京探索紫金山實驗室-紫金山科技集團-紫金山科技城的成果轉化“三次方”,力爭形成從概念驗證、到企業孵化、再到産業轉化的閉環。其中,紫金山科技集團與省産研院合作共建了10億元的“撥投結合”資金池,設立首期規模5億元的未來網絡産業基金。

  “科研團隊自己出去找投資,一是缺少市場營收,沒人理,二是要出讓大量股權、身背對賭協議,卻換來很少的錢。”南京紫微泰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胡雲認為,撥投結合模式給了科研團隊兩到三年的緩衝期,可以在此期間了解市場、充分試錯。

  他的企業,脫胎于紫金山實驗室普適通信研究中心洪偉教授的毫米波通信團隊。團隊自主研發的商用毫米波相控陣天線,只有巴掌大,卻能在5公里範圍內實現1Gbps的傳輸速率,等同於一條光纖。

  公司註冊前,由省産研院和紫金山科技集團派出的項目經理,跟著他們走南闖北,先後拜訪了華為、大疆、銀河航天等龍頭企業,開展市場調研。

提到6G,為何繞不開南京?

  PART.04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鑫合通感的室內高精度定位,用到的是5G-A(Advanced)技術,它是5G的增強版,也被稱為5.5G,在一些關鍵指標上的表現介於5G和6G之間,如頻寬提速、時延降低等。“雖然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6G,但卻是最容易率先産業化的技術,而且已經實現了傳統5G定位達不到的效果。”公司總經理陸海斌説。

  南京是全國首批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試點城市,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平均寬頻用戶下載速率均居全省第一。但在實際應用,特別是轉化為産業驅動力上仍大有可為。

  “從5G起,通信網絡的發展不能再只追求高頻寬、低時延,而是要賦能人、機器、物的多維度連接。”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説。

  來自企業的感受更加直觀。“一大早跑去蘇州,趕當天最晚的一班車回來,為的就是在客戶工廠裏多待一會兒,發現他們的實際需求。”陸海斌坦言,創業早期,他也曾被客戶一句“講技術沒有用,你就説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懟得啞口無言。

  實驗室追求的是性能極限,但到了産業化階段,殺雞通常用不著宰牛刀。“科研可以不在乎成本,變成産品就大不一樣。用哪個牌子的晶片,選什麼材料和焊接工藝,體積、功耗設計成多少,甚至外殼的美觀度都要考慮,一切為性價比讓路。”胡雲介紹,團隊關於6G天線的首期研究已在2024年結項,新項目正在突破更高階更高頻的數字相控陣,但先前的模擬相控陣技術足以應對市場需求,形成降維打擊,産業化順勢而來。“目前已經在和多家衛星通信企業對接。我們管這叫‘沿途下蛋’。”

  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尤肖虎建議,應加強試錯能力,抓住5.5G向6G演進的寶貴機遇,在技術升級的同時進行試錯。這樣等6G真正到來時,就能更加精準匹配需求,解決客戶痛點。

  2024年,江蘇省和教育部合作共建的全國高校信息通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落地南京江寧,目前已和28所共建高校建立了常態化對接機制,每所高校派駐一名技術經理人。

  由長城戰略諮詢發佈的《中國新賽道體系發展報告2025》顯示,南京憑藉“6G技術創新”入選“十大賽道先鋒城市”。不久前,南京揭牌成立4個産業攻堅推進辦公室,其中一個就是新一代信息通信領域。(新華日報·交匯點 記者 董翔)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