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村的地界糾紛,還得找丁書記,他既懂政策又講情理。”在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朱林鎮唐王村,黨支部書記丁滄宇是村民心中最信賴的“調解專家”。面對村裏遺留多年的土地承包糾紛,他創新運用“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方法,成功化解了40多畝爭議土地的權屬問題,讓村民心服口服。
紮根基層20餘年的丁滄宇深知,土地糾紛處理不好就會引發更大矛盾。作為“法律明白人”,他堅持用法律定分止爭、用文化浸潤人心、用真情凝聚共識,探索出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善治之路。
以法夯基:破解土地“糊塗賬”
“這些地界糾紛就像一團亂麻,必須用法律的尺子一寸寸量清楚。”丁滄宇面對唐王村11組20多起土地糾紛時,首先從法治破題。他帶領村“兩委”成員翻出泛黃的土地臺賬,邀請鎮國土部門現場勘測,對照農村土地承包法逐塊確權。為了還原歷史真相,他還請來當年分地的老隊長和村民代表,在地頭指認界樁。
“光確權還不夠,要讓法治觀念紮根。”丁滄宇在村廣場建起“學法長廊”,定期邀請區農業農村局專家來開“田埂普法會”。一次宣講中,他用民法典解釋土地流轉政策,當場化解了兩戶村民因承包地轉租産生的矛盾。
“現在村民吵架都先翻法條,我這個調解員反而‘清閒’了。”丁滄宇笑著説。
以文化人:小故事講透大道理
“法律是冰冷的,但道理可以是溫熱的。”丁滄宇發現,單純講法條有些村民聽不進去,於是創作了《泣血的紅豆杉》等鄉土故事。他把土地糾紛案例編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通過抖音短視頻傳播。村民老張聽完故事後主動讓出多佔的菜地:“故事裏那個貪心人最後眾叛親離,我可不能學他。”
更讓丁滄宇欣慰的是,曾經的對頭如今變成了普法志願者。村民李嬸在“法治故事會”上現身説法:“當年我為三分地和鄰居打了五年官司,現在想想真是糊塗,按丁書記教的‘四至界限’量清楚不就沒事了?”
以情聚力:茶室裏喝出和諧味
“界樁好定,心結難解。”丁滄宇在村委會辟出“好鄰居茶室”,推出特色“調解茶單”——“平安茶”化解積怨,“議事茶”共商村務。每週二、四,他準時當起“茶掌櫃”,用“聽、看、講、議、評、行”六字工作法調解矛盾。
最棘手的是村民老王和老周的糾紛。兩家因承包地界限爭執十幾年,連兒女婚事都受影響。丁滄宇連續三個月請他們喝“解憂茶”,從當年一起修渠的往事聊起。最終在臘八節那天,兩家人共同在地頭栽下界樁,還相約來年合夥種草莓。
“這壺茶,喝得值!”丁滄宇看著他們碰杯時感慨道。
三治融合結碩果
如今唐王村的土地糾紛從年均20多起降至不足5起,村民自發成立“睦鄰監督隊”維護承包秩序。丁滄宇總結的“三治”工作法已在金壇區推廣。
“法治是準繩,德治是潤滑劑,自治是根基。”丁滄宇常對年輕村幹部説,“處理農村矛盾就像種地,要懂得因地制宜——該施肥時施肥,該澆水時澆水,土地自然會回報你豐收。”
這位善用“三治”的調解能手,正用智慧和溫情耕耘著鄉村治理的沃土。(文 施意)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