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人才友好”擎動蘇州向上
2025-07-10 10:01:37來源:新華日報編輯:李誠責編:李誠

  原標題: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協同融合發展 “人才友好”擎動蘇州向上

  最近,蘇州血霽生物創始人朱芳芳博士十分忙碌,她的團隊年初剛獲得數千萬元融資,眼下正緊鑼密鼓地推進血小板新藥的臨床試驗,這項創新成果有望突破傳統獻血限制,掀起新的“輸血革命”。

  2021年,朱芳芳通過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落戶,僅用4年就打造出全球領先的體外再生血小板企業,成為蘇州以人才驅動創新的生動縮影。錨定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目標,蘇州正以建設人才友好型城市為支點,加快撬動教育科技人才協同融合發展,持續推動城市能級向上突圍。

  從“背包客”到“産業軍團”

  2021年,趙昕瞄準晶片基因合成賽道,和兩名同學一起來到蘇州創業。這項需要融合十幾個交叉學科的新技術,十分考驗人才團隊的整體創新能力。

  “當時背著背包就來了。”趙昕之所以這麼篤定,正是看到蘇州深厚的半導體、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全鏈條産業生態的完善,以及其背後形成的強大人才“磁場”。4年間,團隊從3人擴展到近60人,3款晶片成功流片開始量産,商業化邁出堅實步伐。去年發佈的首屆蘇州青年科學家10人名單,趙昕位列其中。這是一項面向35歲以下人才的榮譽,不僅頒發50萬元獎金,今年更升級為直接認定市級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將給予購房補貼與企業股權投資支持。

  “人才友好”的密碼何在?“搭建最廣闊的舞臺,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讓人才心無旁騖地施展抱負。”蘇州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開放包容的蘇州,正致力成為天下英才的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富之地。

  連續舉辦16屆的國際精英創業周,已吸引4萬多名高端人才匯聚,促成近1.4萬個項目紮根。持續10年的“校園蘇州日”活動精準搭橋,將人才與企業緊密相連。目前,蘇州人才總量已達407萬,高層次人才45萬。正是在這“産才融合”的沃土中,一大批“背包客”迅速成長,匯成推動蘇州“1030”産業體系建設的“生力軍”。

  政策體系的精準護航同樣關鍵。蘇州目前已構建起“1+8”人才友好型政策體系,覆蓋頂尖、領軍、緊缺的“塔尖”人才和技能、通用的“塔基”人才,提供梯度化強力支撐。今年,蘇州人才戰略再發力,“百萬人才新增計劃”劍指三年引才百萬;“百校千企聯盟”無縫連結百餘所高校與本地千余家企業,促進協同創新技術轉化;“百億人才基金”構建全週期金融鏈,重點澆灌産業新星。

  鋪就成果轉化“快車道”

  在蘇州工業園區緣聚醫藥實驗室裏,一款腦卒中治療新藥正經歷關鍵的研發衝刺。數月前,這個南京醫科大學李飛教授的突破性成果,還只是一項“沉睡”的專利。

  “新藥研發‘十年十億美金’的高風險,常常讓前沿技術深鎖實驗室。”李飛坦言,企業怕風險不敢投,科研團隊缺經驗不敢放,轉化之路“兩端堵”。

  蘇州以系統性變革打破僵局。去年11月,在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的精準對接下,李飛團隊的專利以5000萬元成功轉讓。這背後,兩大創新機制發揮關鍵作用,“先使用後付費”模式減輕了藥企前期成本壓力;園區首創的“園研保”覆蓋全鏈條風險,徹底消除供需雙方信任障礙。

  先進材料領域同樣上演著協同轉化的精彩故事。上海交大呂維潔團隊將鈦合金耐熱極限從600℃提升至800℃,技術雖全球領先,卻一度難以走出實驗室。了解情況後,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蘇州先進材料分中心迅速介入,採用“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商業推廣”全鏈條模式,通過“撥投結合”解決早期融資難題。去年年底,相關孵化公司在蘇州成立,目前6000平方米廠房建成,4條産線即將投産,預計5年後年産值超2億元。

  鋪就成果轉化“快車道”,蘇州深度強化平臺支撐、金融支持以及機製革新。以重大平臺為樞紐,蘇州目前已打造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中國科學院蘇州轉化平臺,並密集佈局33家概念驗證中心、17家中試平臺、11家省級標杆孵化器,構建起連接超260所高校的創新網絡,4400余名專業技術經理人成為“紅娘”,把更多創新成果從實驗室推向市場。金融支持方面,蘇州匯聚超3000隻、規模超萬億元的基金,並推出“科創指數貸”、重大科技攻關險等創新産品兜底,大幅提升轉化效率,目前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已突破千億元。

  近期,蘇州發佈支持高校技術轉化15條新政,首次明確建設高校成果轉化辦公室,組建“駐校技術經理人”隊伍,提前挖掘優質成果,助力實驗室成果更快實現産業化。

  搶佔科創高地驅動産業躍升

  6月28日,蘇州信達生物研發的全球首款GCG/GLP-1雙靶減重藥獲批上市,其廣闊的市場前景引發行業關注。這家2011年成立的創新藥企,目前已成長為手握10餘款上市創新藥的行業領軍。

  “蘇州‘真金白銀’的人才政策為公司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信達生物人力資源副總裁高劍鋒介紹,近3年,公司110多名人才獲得約400萬元補貼,這些補貼直達個人,讓年輕科研人才安心紮根,成為企業創新的中堅力量。

  人才是顛覆性創新的源泉,更是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關鍵因素。數據顯示,蘇州當前超八成科創板及獨角獸培育企業由市級以上領軍人才創辦,98%的領軍人才深耕戰略性新興産業。

  今年初,一家掌握全球領先光互聯晶片技術的蘇州新公司嶄露頭角。該公司獲得三位院士力薦,一舉拿下6700萬元天使輪投資,成為國內産業化領跑者。創始人謝崇進已是行業知名的光通信科學家,他的創業目標就是要借助蘇州深厚的産業基礎,解決AI計算互聯瓶頸,實現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加速合流。

  鼓勵人才企業成為“單打冠軍”,更通過有效組織形式推進産業協同創新。去年6月,國內對話式AI領軍企業蘇州思必馳牽頭,聯合科沃斯、上海交通大學、吉利汽車研究院(寧波)、老闆電器等組建“長三角語言計算創新聯合體”,憑藉思必馳自研語言大模型和全鏈路語音交互技術,半年內便攻克多項複雜環境下的語音交互難題,多項成果已應用到具體産品,走入大眾生活。

  “快速攻堅的關鍵,在於産業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多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蘇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創新實施聚焦細分領域、梳理關鍵技術清單、遴選龍頭企業、聯合研發機構、設立博士後站、打造終端産品等“八個一”機制,蘇州目前已成功組建235個創新聯合體,800余項聯合攻關任務正加速推進。

  教育、科技、人才深入協同,讓産業爆發更大能量。今年1—5月,蘇州規上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增長7.1%,佔工業總産值比重達56.2%。7月10日,2025高校技術轉移轉化大會暨第二屆蘇州國際科創大會、第十七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將舉辦,蘇州再次釋放對接成果轉化、聚力人才科創的強烈信號,一大批人才攜帶創新成果及項目已在路上。(新華日報 記者 盛崢)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