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舞蹈內容的短視頻在網絡傳播,流量與日俱增。
視頻裏,在南京傳媒學院舞蹈學院一間練功房內,一個穿著綠色民族服飾的老師站在一批年輕學生面前,輔導她們翩翩起舞。
看上去,這位老師伸展、騰挪,步履輕盈,她邊跳邊説,口語清晰,像一隻鴻雁,飛翔在寬闊的大草原上。
很快,有網友就認出,她是著名舞蹈藝術家、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原常務副院長韓淑英教授。
不過,當下她的身份是南京傳媒學院舞蹈學院執行院長、碩士生導師。
韓淑英教授為南傳舞院首屆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
韓教授是蒙古族舞蹈專家,從小生長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能歌善舞是她的天性。在漫長的舞蹈生涯中,韓教授像個精靈,又好似一個仙女,把民族舞的美妙、迷人與時代性完全展現出來,仙裙飄飄,不似凡人。
更為令人驚訝的是,這位舞者已經65歲,仍身輕如燕。
翻開韓教授的藝術履歷,已從藝45載,藝術青春常青!
她係南京傳媒學院舞蹈表演專業學科帶頭人、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
其原創作品《醉在銀河》榮獲教育部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專業組)舞蹈大賽創作二等獎、指導《一枝紅杏》榮獲文化部第九屆“桃李杯”舞蹈比賽B級三等獎和園丁獎;指導《頂碗舞》江蘇省大學生藝術展演(專業組)一等獎;原創作品《紫泥清韻》江蘇省大學生藝術展演(專業組)“特等獎”和“優秀創作獎”,並受邀參加 2018 年首屆全國職工春晚演出。
韓淑英教授帶領南傳舞蹈學院學生參加央視春晚
她還曾擔任舞蹈詩劇《青春之歌》《闊步新時代》總導演、執行導演和藝術總監,主持多項國家級、省級課題,其中包括主持 2014 年度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中國“桃李杯”舞蹈比賽民間舞獲獎劇目的題材研究》、2017 年南京藝術學院教改課題《綜合性高等藝術院校舞蹈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2022年成功申報江蘇省藝術基金舞臺小型劇節目《遺韻》項目負責人。在《北京舞蹈學院學報》《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等期刊發表核心期刊、國家級和省級期刊論文。
2016年,她喜獲南京藝術學院劉海粟教學名師獎;2018 年,她被授予江蘇省“五一巾幗標兵”榮譽稱號。
韓淑英教授領隊參加世界舞蹈大賽WOD
在一屆又一屆學生眼中,韓教授宛如歲月長河中一顆璀璨且永不黯淡的星。時光流轉,卻絲毫未能掩蓋她的光彩,她“寶刀未老”,依舊在舞蹈教學的舞臺上綻放獨特的魅力。
幾十年來,她始終如一日,堅守在教學一線,從未有過絲毫懈怠。
每一堂課,她都全情投入,用自己專業且精湛的舞蹈技藝,悉心雕琢著每一位學生;每一個動作,她都反復示範,力求讓學生領悟到舞蹈藝術的真諦。她對舞蹈事業的熱愛,早已融入了生命的每一個角落。
她對舞蹈藝術的這份熱愛,無關名利,無關歲月,只是純粹地鍾情于舞蹈,鍾情于將舞蹈的美好傳遞給更多的人。她的堅持,更是一種令人動容的力量。
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無論遇到多少困難與挑戰,她都從未想過放棄。她就像一座燈塔,為年輕一代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她的這種精神,是年輕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用心去學習、去傳承。
韓淑英教授喜迎參加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錶演的南京傳媒學院60名同學
從教以來,她為本科生、碩士研究生開設了《中國民族民間舞》《劇目排練》《舞蹈編導專題》《舞蹈表演專題》等課程,深受學生的好評。她指導的《頂碗舞》《股民咏嘆調》《吉祥樂舞》等作品,在舞蹈藝術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民族藝術要繼承,要發展,更要創新。韓教授借鑒、吸收並深入挖掘了蒙古族文化傳統和歷史民俗,並賦予了嶄新的形式和神韻。她創作的《吉祥薩布罕》,就是從民間重新發掘了女子筷子舞。在江蘇省第三屆“紅石榴杯”少數民族舞蹈展演(專業組)優秀編導獎,優秀作品獎。另一篇佳作《藝茹樂》以蒙古族傳統文化中獨特的祝酒禮儀為創作元素,將蒙古族舞蹈的起伏動律極具特色的道具酒杯巧妙結合,集中表現了蒙古族姑娘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崇尚禮儀的性格特點。榮獲江蘇省第四屆“紅石榴杯”少數民族舞蹈展演(專業組)優秀編導獎,優秀作品獎。此外,她還致力於支持外來舞種的引進,扶植青年藝術人才成長。她帶的研究生中,不乏外國學生的身影。她希望培養出更多高、精、尖的舞蹈人才,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民族舞蹈藝術。
韓淑英教授參加國際交流活動
學生都在以她為榜樣,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堅守熱愛,持之以恒,為實現夢想而不懈奮鬥。
談及舞蹈藝術的創新與發展,韓教授感慨很多,她説:“曾經,我也難免陷入思維定式,覺得蒙古族《頂碗舞》似乎是內蒙古學生的專屬技藝,只有生長在那片廣袤草原、浸染著馬背民族文化氣息的孩子,才能將《頂碗舞》的韻味與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畢竟,《頂碗舞》作為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載著這個民族獨特的歷史記憶、生活智慧與精神風貌,它與內蒙古那片土地緊密相連,似乎天然就有著一種地域上的排他性。
韓淑英教授輔導《頂碗舞》
“然而,命運的安排讓我踏上了江蘇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這裡,水網縱橫、小橋流水,與內蒙古的遼闊草原截然不同,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情。但心中對蒙古族舞蹈的熱愛,讓我鼓起勇氣,決定在這裡開啟一場大膽的嘗試——帶領南方的孩子們排練頂碗舞。”
韓教授坦言,排練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南方的孩子們從未接觸過這種風格的舞蹈,他們不熟悉碎抖肩等獨特的動作技巧,更難以把握蒙古族舞蹈那種豪邁奔放、大氣磅薄的風格特點。他們的動作起初顯得僵硬而笨拙,頂在頭上的碗也總是不聽話地晃動。但她沒有放棄,而是用心地去教學。她給孩子們講述蒙古族的歷史故事、生活習俗,讓他們了解頂碗舞背後的文化內涵;她示範每一個動作,一遍又一遍地糾正他們的姿勢;她鼓勵他們用心去感受舞蹈中的情感,將自己融入蒙古族的文化氛圍中。
韓淑英教授與老師們一起探討AI輔助教學方法
韓教授説:“奇跡就在這樣的堅持中發生了。漸漸地,孩子們的動作越來越流暢,碎抖肩變得自然而富有韻律,他們的眼神中開始閃爍著自信的光芒。當排練結束,孩子們完整地將頂碗舞呈現在舞臺上時,那效果令人驚嘆不已。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和才華,打破了我曾經的偏見,也讓所有人看到,地域從來都不是藝術表達的障礙。
“原來,藝術是沒有邊界的。它不受地域、民族的限制,只要有熱愛、有用心,就能夠跨越一切障礙,綻放出絢爛的光彩。南方的孩子們用他們的精彩表現證明,無論身處何方,只要心中有對藝術的追求,都能夠掌握不同民族的文化瑰寶。從那以後,我更加堅定了在江蘇這片土地上研究蒙古族舞蹈的決心。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我以蒙古族舞蹈教學為基礎,將其獨特的動作技巧、風格特點與其他民族舞蹈的元素相結合。
韓淑英教授參加紅色之旅活動
“我驚喜地發現,學生們在掌握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功後,學習其他舞蹈變得更加輕鬆,他們很快就學會了如何用肢體語言表達情感,如何在舞臺上自信地展現自己。這不僅僅是舞蹈教學的成功,更是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勝利。”
在這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時代,藝術家有責任去挖掘和傳承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産,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不同民族的藝術之美。
韓教授通過民族民間舞教學,打破地域和民族的隔閡,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共享,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藝術的滋養下茁壯成長,成為文化傳承與交流的使者。“而我,也將繼續在這條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用舞蹈傳遞愛與希望,讓民族民間舞的魅力在更廣闊的天地中綻放。”韓淑英教授説這番話時,目光堅定。(文 梁平 圖片由被採訪人提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