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吳韻今風入畫來——看無錫如何落筆“人文經濟學”
“我有一段情,唱給諸公聽……”蛇年春晚,《無錫景》的吳儂軟語婉轉流淌,顧愷之、蘇東坡、范仲淹、徐霞客等先賢乘舟踏浪,觀潮而來,齊嘆“踏遍江南更流連”“終不似無錫景”。
遊人在無錫市太湖黿頭渚風景區觀賞櫻花(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太湖毓秀、運河鎏金、長江騁懷,三潮交匯勾勒出“太湖明珠、運河佳處、江尾海頭”獨樹一幟的“無錫景”。潮起潮落,滋養三千載的吳地風華,終沉澱為一座工商名城的厚重底色。
她生於水網縱橫,滋養出“魚米之鄉”的豐腴沃土,催生“米布絲錢”四大碼頭的商貿傳奇;她長于浪潮激蕩,孕育出“教授之鄉”“書畫之鄉”的人文鼎盛,鑄就一方血脈中的獨特風骨;她成于源遠流長,賡續著實業報國、産業強市的恢弘志向,開拓連通世界的澎湃脈動。
從吳文化發祥地,到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者,無錫正以文脈為魂、商脈為骨、城脈為基,揮毫落筆新時代人文經濟的錦繡篇章。
文脈傳新,古今潮涌交響
3000餘年前,泰伯三讓王位,千里跋涉至無錫梅裏,肇基句吳古國。他攜中原先進農耕技藝,播撒禮樂文明于江南沃野,開“化育一方”之先河,為無錫注入開放包容、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而今,東漢永興二年始建的泰伯廟依然矗立伯瀆河畔。2014年,“泰伯廟會”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成為激活古老記憶的鮮活載體。每年新春,10余萬海內外遊人在龍燈搖曳的巡遊隊伍中“軋鬧猛”,在吳歌悠揚的余韻裏品年味,完成與先民的隔空對話。
無錫市太湖黿頭渚風景區春色(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精神血脈的傳承,在太湖之濱長出獨特人文景觀。無錫人孫沫主編的《唐詩三百首》,滋養當代學子;徐壽編譯的《元素週期表》,閃耀理性之光;徐悲鴻的奔馬與吳冠中的水墨,在宣紙上奔騰流轉;《二泉映月》弦音裏,華彥鈞用二胡講述的江南故事讓世界動容。從錢鐘書“文化崑崙”的學術標高,到錢偉長“國家需要就是我的專業”的赤子情懷,這片沃土培育的智慧果實,恰似泰伯播下的文明種子,在江南煙雨中生根發芽,成為蔭庇後世的精神綠洲。
“無錫菜,為啥甜?”外地人初來此總會心生疑惑。走進“中華老字號”王興記後廚,太湖船菜製作的精妙場景在眼前鋪展開:師傅們圍著長案,將新鮮湖鮮與時蔬細細拾掇,手腕輕轉間,醬汁按比例調和,既有糖的溫潤,又不失食材本味。一盤“脆鱔”經巧手碼疊,金黃油亮如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恍惚間仿佛穿越回當年的畫舫之上,看無錫人如何將太湖的饋贈細細釀成舌尖上的風雅。
“在古代,由於生産力落後和交通不便,糖是奢侈品。無錫人做菜放糖,既是過去富庶的印記,更藏著刻在骨子裏的生存哲學——努力奮鬥,自然能嘗到‘甜頭’。”無錫市王興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靜成的話,道破了這甜味裏的深意。
作為近代工商業名城,物質條件的豐盈呼喚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生活的詩意在街巷蔓延,無錫的工商基因在煙火人間的細處悄然得以傳承,民間智慧將其轉化為味蕾、指尖之上的靈性創造。
2024年9月10日,無錫惠山泥人廠的工作人員在製作泥人。泥塑(惠山泥人)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紡紗廠的面筋邊角料,經巧思油炸成“酥脆多孔、相容百味”的油麵筋,恰如城市海納百川的氣度;醬排骨的濃油赤醬裏,慢燉著對生活的熱愛,縱使粗糲歲月,亦要熬煮出甜蜜滋味;惠山泥人“大阿福”的圓潤笑靨裏,傳遞出對平凡人生最真摯的禮讚。浸潤著市井煙火的“無錫三大寶”,讓“吳韻風華”不只是書齋典籍裏的雅趣,更是尋常巷陌的溫度。
兩根細細金屬弦,一桿長長馬尾弓,二胡是我國民族樂器突出代表。梳理其藝術版圖,會發現20世紀以來眾多二胡名家、名曲、名琴師,都指向無錫。
走進梅村二胡文化産業園,老匠人萬其興的工作室裏,刨木聲與琴弦試音的清越聲響交織成韻。這位擇二胡終一生的手藝人,指尖撫過老紅木琴桿時,能精準感知木材紋理走向,蒙皮時手腕發力的輕重緩急,更是幾十年練就的“絕活”。
在萬其興等老匠人引領下,梅村二胡製作技藝愈發精湛。2011年躋身省級非遺後,工坊扎堆興起,村民們或學蒙皮、或做琴架。如今全球每4把中高端二胡,就有1把來自梅村,這裡更獲“二胡之鄉”美譽。當地許多年輕人成為二胡“迷”,鴻騰民樂團、東方民樂團、“一剪梅”民樂團等年輕民間樂隊持續涌現,二胡塑造的民樂文化“聲”入人心。
2024年9月10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趙紅育(左)在輔導學生製作無錫精微繡雙面繡作品。蘇繡(無錫精微繡)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若想觸摸城市最細膩的文脈肌理,無錫精微繡是繞不開的一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紅育的工作室裏,一根絲線被劈成八十分之一,細若遊絲的線在繡娘指尖翻飛,勾勒出花鳥靈動、山水悠遠。工作室的學徒們從最基礎的“纏針”等練起,針腳歪斜拆了重繡,絲線色譜反復比對,一針一線都訴説著“精、細、雅、潔”的錫繡訓誡:唯有極致,方能傳世。
趙紅育的繡繃旁,文化傳承的經緯正在擴展。近年來,她帶領團隊開辦6期“鄉土人才刺繡培訓班”,120多位新繡娘學會用針線描繪生活;更讓錫繡走進校園,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刺繡選修課常年“秒搶”,8年來近800多名大學生在此觸摸東方美學溫度;連特殊學校的孩子們,亦在穿針引線中覓得自信與希望。
2024年9月10日,遊客在無錫惠山泥人廠的銷售展廳遊覽。泥塑(惠山泥人)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文脈傳承,絕非時間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創新中賦予傳統以新生。惠山泥人以獨特捏塑與彩繪技藝在民間代代相傳,融入現代萌趣元素打造“阿福阿喜”全新文創IP,相關盲盒、玩偶、挂擺件成為熱門伴手禮;國家級非遺錫劇正廣泛走進中小學校園,僅在江陰就有20所小學組建“小錫班”、6000多位學生參與;宜興紫砂擁抱元宇宙等數字化浪潮,當地直播基地從業人員超5.5萬人,近兩年紫砂製品銷售規模成倍增長……無錫的非遺瑰寶在代際接力中不斷突破,始終與時代同頻。
歲月流轉,文脈常新。正如“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詩句穿越千年,無錫持續為傳統續寫時代新章。寄暢園內,數字投影讓曲水流觴旁的古人詩畫“活”了起來,人們抬手間就能觸碰千年文脈;拈花灣裏,上千架無人機以塔為軸,“最炫焰火”引發遊客陣陣驚嘆;靈山勝境,生態步道連古址,實景演出講傳説,自然與人文在當代語境中和諧共生;黿頭渚風景區,櫻花映古建,夜影動湖光,“太湖佳絕處”在新韻中流轉……這種守正創新的智慧,讓無錫文化既葆有古吳風華的雅致底色,又激蕩著與時俱進的蓬勃活力,源源不斷滋養著這座工商名城、科創高地的精神土壤。
商脈立信,老號新枝並秀
太湖之畔,范蠡攜西施歸隱。他鑄陶經商,讓泥土在窯火中蛻變為流通的商品;興修水利,引太湖水脈澤被萬頃良田。這位被後世尊為“商聖”的智者,以超越時代的眼光,將“實幹興邦”理念拓印在這片土地。
京杭大運河水波滔滔、穿城而過,讓人感慨“人物往來之盛,商賈輻輳之多”,無錫以此成為江南商貿樞紐。“米碼頭”堆積糧倉富足,“布碼頭”織就市井繁華,“絲碼頭”牽動商賈目光,“錢碼頭”流轉商道智慧……千載水韻,賦予無錫的不僅是小橋流水、物産豐饒,更是貫通南北、融匯八方的眼界與氣度。
“百年老廠房呀,織機聲聲唱,商賈雲集,河湖舟船忙。”一首江南小調唱出百年工業、薪火相傳的壯志。憑藉水路通達之便,無錫民族工商業早在19世紀中後期已嶄露頭角。實業家們辦廠興業、設學濟民,將“利”與“義”熔鑄成“家國同構”的民族工商業精神。
若要提煉一個代表無錫的關鍵詞,無錫工商文化史專家湯可可認為,當屬無錫方言中的“交易”。“交易”二字,能代表“聰明”“靠譜”,但絕非簡單買賣往來,而是一種融通互利、造福桑梓的深遠智慧。千百年來,無錫人將商業交易中孕育的契約精神、協作意識,凝練為共建共享的民生情懷,讓繁榮活水始終浸潤城市角落。
這是2019年6月12日無人機拍攝的無錫市梁溪區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漫步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斑駁石板路兩側,老字號店舖鱗次櫛比,“誠信為本、貨真價實”是這些老字號共同遵循的準則。這份深植于城市骨髓的商業倫理,是工商文化的珍貴遺産,更是當代無錫經濟發展的精神基石。
明清時期,作為“布碼頭”“錢碼頭”的無錫就形成了嚴格的商業行規和信用體系。布業公所規定“布匹尺寸、品質必須足額”,違者受行業制裁;錢莊實行“見票即付”的兌付鐵律,樹立了良好信譽。近代民族工商業先驅榮德生書房裏高挂“戒欺”二字匾額,將這一誠實守信的經營之道,奉為畢生圭臬。他創辦的茂新麵粉廠恪守“不摻假、不短斤”原則,這種視信譽為生命的商業傳統,塑造了無錫商界“以義取利”的獨特品性。
2024年9月9日,在無錫未來食品産業研究院,工作人員在健康油脂蛋白食品企業協調創新中心工作。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流淌城市血脈中的誠信基因,在當代無錫企業家身上依然熠熠生輝。走進無錫天天食品有限公司廠房,油炸車間主任馬慧珍用長柄大笊籬在油鍋中均勻翻撥油麵筋,經過精確時間和油溫控制,一隻只圓滾滾、香噴噴的金黃油麵筋就出爐了。
天天食品董事長馬青青2018年接手公司時,年産值僅300萬元,生産廠房甚至連完整屋頂都沒有。如今,公司年産值已達3000萬元,足足翻了十倍。但馬青青沒把利潤花在“裝點門面”上,廠房僅做安全翻新,辦公室依舊是水泥地配舊桌椅。他把錢投進工藝升級,引進智慧溫控炸鍋保住傳統風味,自動化産線保障品質如一,同時保留老藝人的手工操作臺,“機器再先進,老祖宗‘實在做貨’的根不能丟”。
多年來,馬青青始終堅持一個傳統:為避免缺斤少兩,售出的每袋面筋裏總要多塞一個。一年算下來,單這項就相當於送出30多萬元。有人勸他“沒必要較真”,馬青青卻指著車間裏傳承人的身影説:“你看老師傅炸面筋,火候差一點都不是那味。咱給老百姓的東西,就得跟油鍋裏的面筋似的,實打實、沉甸甸,才對得起‘工商名城’的牌子。”
誠信為基,更謀新求變。作為以醬排骨聞名的“中華老字號”,三鳳橋從1927年創立起,就堅持“選料不欺天、調味不欺人”。創始人王雲清定下規矩,只用太湖流域的黑豬肋排,每塊排骨要帶骨帶肉比例均勻,醬料以曬足180天的老醬油與十八味香料慢熬而成,少一味、短一天都不行。
百年過去,三鳳橋的醬排骨依舊是無錫人餐桌上的“心頭好”,但老手藝早已融入新智慧。在三鳳橋現代化生産車間,傳統砂缸慢燉工藝得以保留,工人依舊炒糖色、調醬汁;同時,車間裏多了智慧監控系統,實時監測燉煮溫度與時間,確保萬千食客舌尖上的風味如一;真空鎖鮮技術替代傳統紙包,既鎖住醬肉油潤香氣,也讓承載鄉愁的“無錫味”能走出江南,香飄四海。
不久前,一場圍繞“老字號新活力”的座談會上,無錫三鳳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監張健介紹在惠山古鎮的開店計劃。這家新店將融合非遺展示與體驗互動,既還原百年前醬排骨的製作場景,也設置DIY醬制體驗區。“我們想讓更多人知道,三鳳橋不只是賣排骨,更在傳手藝、傳精神。”張健邊説著,邊向在場的文旅企業和團隊遞出合作橄欖枝。這份主動求變、擁抱新潮的闖勁,正是無錫商人“敢拼敢闖”的生動注腳。
在茂新麵粉廠舊址,如今已建成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踏入館內,擁有百餘年曆史的國家一級文物“二道並條機”靜靜陳列,訴説一代實業巨擘的榮辱浮沉。古老的機械和一份份泛黃史料,清晰刻畫先驅們篳路藍縷的奮鬥軌跡。
早在1896年冬,無錫人薛福成從英國購回100部新式紡機,機器轟鳴打破小城寧靜,紡織、繅絲、麵粉加工等百餘家現代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博物館展廳醒目處仍可見這位先驅留下的“工商之業不振,則中國終不可以富、不可以強”字樣。
3月31日,工作人員在無錫(錫山)車聯網運營管理中心監測系統運行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歷史的精神總能照進現實。20世紀70年代,“踏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説盡千言萬語、曆盡千難萬險”的“四千四萬”精神,在改革開放初代創業者的血脈奔涌。在無錫錫山的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裏,老式縫紉機、手寫産銷賬本等實物,生動還原“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創業圖景,見證著鄉鎮企業從“船小好調頭”到“抱團闖市場”的蛻變。他們以“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的拼勁,開創享譽全國的“蘇南模式”,讓工商基因在新時代持續燃燒奮鬥激情。
從“實業救國”的振臂高呼,到“産業強市”的鏗鏘步伐,無錫商脈始終跳動“經世致用”的脈搏。在加強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當下,無錫延續“敢闖敢試”精神,更將其淬煉成“科技報國”的時代擔當。憑藉堅實的産業基礎和創新精神,無錫連續多年躋身“萬億俱樂部”,規上工業總産值超2.6萬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升,連續10餘年居江蘇省第一。
誠信為基,奮鬥為翼。無錫商脈的故事,始終圍繞“誠信”與“奮鬥”兩個關鍵詞展開。這不是封存于博物館的老物件、老傳統,而是流淌在城市肌理中的活態基因,它讓老手藝在時光裏沉澱出醇厚味道,也讓新探索在浪潮中站穩腳跟。
3月31日,工作人員在華景傳感科技(無錫)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內作業。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城脈潤心,弦動萬家燈火
站在無錫城市原點,目之所及是一幅奇妙景象:鐘樓圖書館裏書頁翻動的沙沙聲,與不遠處阿炳故居飄出的二胡弦音輕輕和鳴,而隔街商業大廈玻璃幕墻將晨光折射成流動的金色,勾勒出都市繁華輪廓。這般融洽相望,描繪出無錫最鮮活的城市肖像——經濟的奔騰從未與人文生長割裂,那些從商脈中流淌出的財富與智慧,最終都化作滋養人心的養分,讓發展初心始終錨定在“人”的身上。
提到江南古鎮,人們往往想到枕河人家,惠山古鎮的重頭戲卻不在此。歲月流轉,這片土地上保留下了100多座園林祠堂,其規模、數量、種類都堪稱“祠堂博物館”,祭祀有泰伯、仲雍、季札,五代吳越王錢镠,宋相司馬光、王旦、范仲淹等人。
這些祠堂不僅是建築藝術集大成者,更成為無錫人“崇德尚賢”的精神地標。飛檐鬥拱的樓宇兩側“入則孝、出則忠”字樣高懸,遊客穿行其間,心生對傳統美德、忠義之士的讚頌,感受一個民族對忠孝節義的價值堅守。遊子尋根也於此得歸。寄暢園又名秦園,秦家先祖北宋詞人秦觀埋骨于惠山之中。秦氏後人、美籍華裔記者秦家驄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奔波萬里,尋訪到湮沒的祖先陵墓和家族歷史,奮筆寫成《祖先:一個中國家族的千年故事》。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懸挂在無錫東林書院的名聯流傳甚廣,千百年來激勵天下讀書人心懷遠大抱負,也讓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文明密碼在此紮根,崇文尚學、尊師重教的城市基因久久傳承。
“千載蘭亭跡,空留硯石存。時來洗殘墨,付與細鱗吞。”走進無錫洛社初級中學,一座2米多高的古牌坊映入眼簾,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昔日右軍宅第,今日學子殿堂”,“右軍”便是王羲之。明代時,文人墨客不時在王羲之的遺址“觀鵝亭”聚會、作詩、暢敘,“滌硯池旁續翰墨,觀鵝亭上繼蘭亭”,以“鵝亭”續“蘭亭”以表敬意。不少居民還將“洗硯池”視為能沾沾“書聖”靈氣的“神池”,家中小孩學習寫字,常來舀一勺池水洗洗筆。
2020年8月8日,市民遊客在無錫市梁溪區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參觀遊覽。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文教底蘊綿延千百年,從無錫大街小巷走出的才子俊彥,不僅令這座城市熠熠生輝,更深刻影響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顧毓琇、胡剛復、周培源等一大批留洋學子,後來皆將所學報效祖國,成為學科的奠基者、開拓者和領頭人。
走訪錢穆故居,人們會被“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的楹聯吸引,被錢家“一門六院士”的傳奇震撼。而太湖西岸的宜興更是先後走出30多位兩院院士、100多位大學校長、上萬名教授學者。
崇文重教,也化作對英才的深深期許。近年來,無錫每年以城市之名,為6萬餘名在錫高校應屆畢業生送上祝福,涵蓋購房優惠、遊園免費、創業補貼等的政策“福利包”裏,滿懷整座城市的誠意;連續舉辦“太湖人才峰會”,持續升級“太湖人才計劃”,為人才提供走進無錫、認識無錫、愛上無錫的窗口。
無錫陽山鎮以盛産水蜜桃出名,一座院士小鎮也落戶於此。2023年5月,中科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院長丁漢在這裡認領了一棵“士林”桃樹,盛夏即收穫甜蜜。目前已有超百名院士在此結下“甜蜜之約”。
屋前青蓮綻放,屋後運河環繞,無錫惠山區一處簡樸、秀致的江南人家,是清末時期“金聖”李金鏞的故居。光緒十三年,李金鏞被調往黑龍江籌建漠河金礦,把畢生心血都獻給了“極北之地”。在為官、經商過程中,他不忘造福桑梓,捐資建造洛社大橋,還設育嬰堂收養孤兒,辦善堂贍養孤寡老人,被當時百姓稱為“李善人”。
百年前,無錫一批實業家以眾籌方式募捐,秉持著“交通為地方之命脈”的理念,在短短數年間建成蠡橋、申新橋等近百座橋梁,不僅便利了無錫本地的交通,更是將影響力延伸至周邊的常州、鎮江等地,推動了區域間的交流與發展。
在一代代文人儒士和實業慈善家言傳身教下,無錫的善脈廣為傳承。從無錫洛社華圻村走出去的實業家丁熊照,致富同時為家鄉建造華圻小學。在他影響下,丁氏子孫積極傳承家風,陸續捐建華圻小學教學樓,興辦“獎教金、獎學金”等。目前,僅洛社就擁有128支專業志願服務團隊、100余個品牌公益項目、3萬餘名註冊志願者。一個鎮出了7位“中國好人”,向善正氣可見一斑。
如今,無錫的“愛心食堂”“慈善超市”遍佈城鄉,志願者們步履不停,將熱飯暖衣送至孤寡老人手中。在錫山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老師用吳語童謠教孩子們唱家鄉的歌,課堂裏既有普通話的標準發音,也有方言裏藏著的文化密碼——這座城市深諳,真正的繁榮,是讓每個在此奮鬥的人都能找到心安之所、尊嚴之光。
富民為始,政在養民。連續多年捧回“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最佳促進就業城市”獎盃,彰顯無錫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一絲一縷織就令人嚮往的幸福之城。
太湖水倒映著古橋滄桑與新樓挺拔,運河兩岸回蕩著評彈悠揚與數據奔流交響。無錫用三千載的實踐證明: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在於讓歷史根脈萌發時代新枝,在於以繁榮潤澤人心、用溫度丈量文明。(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王聖志 張曉雨 何磊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