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藝術學院“青竹築夢”實踐團走進鎮江揚中,以“學習非遺、傳播傳統記憶”為主題,通過探訪博物館、對話非遺傳承人,開啟了一場觸摸匠心的暑期文化實踐之旅,讓青年學子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竹編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實踐團首站抵達揚中博物館,在系統了解揚中“江心之島”地理演變與城市發展脈絡的同時,重點聚焦地方非遺專題展區。展櫃中,揚中傳統竹編技藝、泥塑製作過程及傳承人故事依次呈現,而河豚製作工藝的展示,更讓成員們直觀感受到非遺與百姓生活的緊密聯繫。
館內當代書畫家的作品讓大家真切感受到傳統文脈在現代藝術中的延續。徐依然同學深有感觸:“文化傳承不只是把老物件封存起來,更要讓它在當下煥發活力,這正是我們年輕人該好好琢磨的事。”
實踐團在揚中博物館前合影
實踐團第二站來到新壩鎮新治村的陳履生博物館群,三層的竹器博物館中,超六千件竹制器物令人驚嘆,從日常的竹筐、竹床,到精巧的嬰兒車、帽子,甚至創新的穿戴式結構設計,竹編工藝的實用性與藝術表現力在此充分展現。
錯落懸挂的竹製品在燈光下紋理分明,營造出獨特的視覺氛圍。實踐團成員鬱婧湲凝視著空中的竹藝裝置説:“雖然現在城市裏少見竹器,但它完全可以變成新的文化符號,比如設計成有竹編元素的裝飾品。”
最後一站,實踐團來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揚中竹編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耿月新的工作室。耿月新手持青竹向大家介紹:“這是剛竹,韌性強,適合編承重的器物;那是桂竹,纖維細,做精細的竹絲最合適。編竹器就像與人打交道,得懂材料的‘脾氣’。”
耿月新展示揚中竹編作品
工作室三層空間藏著竹藝的萬千世界:低層的獲獎小竹簍雖小巧,卻展現著“指尖功夫”;二層的竹編書法與國畫令人稱奇,細如髮絲的竹絲在光影下難辨竹紙;三層籌備中的個人展,更藏著對竹藝未來的想像。
實踐團與耿月新(第一排中)合影
此次實踐讓團隊深刻認識到,非遺傳承不僅是記憶留存,更是當代青年的責任。實踐團將以此次研學為基礎,探索竹編元素與現代設計的融合,通過課題研究和文創開發等方式,讓傳統竹編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文/圖 王佳 徐依然)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