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江蘇開放型經濟不斷書寫外資活力奔涌新傳奇
2025-08-14 09:38:57來源:新華日報編輯:李誠責編:李誠

  原標題:江蘇開放型經濟不斷書寫外資活力奔涌新傳奇——百年巨頭 百億重倉 百分滿意

  盛夏的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斯堪尼亞製造(中國)有限公司的總裝車間裏,機械臂正精準對接車架部件,工人們穿著灰色工裝調試設備——這座斯堪尼亞全球第三個工業生産基地,即將在2025年第四季度迎來首批整車下線。從2020年簽約落地到2023年“追加”投資動力總成項目,再到2024年成立研發公司……這家有著134年曆史的瑞典商用車巨頭,以百億元的“重倉”佈局,投資、加碼、深耕,對江蘇開放環境投上“信任票”。

  “2020年外資股比限制取消,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中國市場的新大門。”8月8日,斯堪尼亞亞洲工業運營信息傳播部總監Amanda Liu在車間巡視時感慨。政策破冰,成為外資企業在江蘇從“準入”到“紮根”的關鍵一躍。當年,國家發佈的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斯堪尼亞成為首批受益者,迅速敲定在如皋建設全球第三個工業生産基地——這也是其近70年來最大的海外投資項目。

  作為江蘇省首個外商獨資商用車整車企業,項目落地之初就享受到政策紅利的“疊加效應”。“從拿地到項目備案,江蘇各級政府的高效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Amanda Liu介紹,2021年年底,在相關部門協調下,年産5萬輛商用整車項目快速通過備案,“對比我們在其他國家的同類項目審批週期明顯縮短了很多。”

  政策的“溫度”更體現在細節裏。2023年動力總成項目設備進口時,企業享受到江蘇針對外資研發中心的“一免一退”政策——進口設備免征關稅和增值稅,採購的國産測試設備全額退還增值稅。“真金白銀的支持,讓企業更有底氣把資金再投到技術研發上。”Amanda Liu表示。

  服務下沉,專班護航刷新“江蘇速度”。走進如皋行政審批局的“外資項目服務窗口”,電子屏上滾動著斯堪尼亞項目的驗收進度條。這個由市級主要領導牽頭,行政審批、消防、質安等多部門組成的“項目專班”,成了企業口中的“護航隊”。工作人員表示,原本需要整體驗收的龐大廠區,被專班創新採用“好一棟、驗一棟”的迭代模式,單棟廠房驗收時間從15個工作日壓縮到3個工作日。“不見面審批”更是讓企業少跑腿。研發中心註冊時,企業通過江蘇政務服務網提交材料,數據局全程在線核驗,原本需要跑多個部門的流程,最終“零見面”完成。

  目前,斯堪尼亞已在江蘇定點40家一級供應商,峰值年配套金額超10億元,近10家江蘇省外及國外供應商已在江蘇本地投資或計劃投資新的生産基地。“我們目標是整車産品零部件本地化率達到85%以上。”Amanda Liu認為,零部件的深度國産化,國産原材料的優化與替換,本土模具生産製造以及新興技術的合作開發這種“就近配套”模式,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縮短交貨週期,提升綜合競爭力。

  這座佔地1200多畝的工業基地,正像一顆精密的齒輪,嵌入江蘇開放型經濟的大機器。隨著2025年第四季度首批整車下線,斯堪尼亞不僅將實現最新車型的國産化生産,更計劃以如皋為樞紐,將“江蘇製造”的商用車銷往東南亞、日韓等亞洲市場,年設計産能5萬台。

  斯堪尼亞百億重倉江蘇,拉開江蘇外資活力奔涌的全景畫卷。2025年上半年,江蘇實際使用外資115.4億美元,佔全國比重19.5%。這份“全國首位”的成績單,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外資用腳投票的熱情寫照——上半年,利潤再投資同比增長5.9%,越來越多外資企業選擇把“賺來的錢”再投給江蘇;德國、盧森堡投資增幅超100%,日本投資增長165.4%,來自全球的資本正用真金白銀為江蘇的開放環境“打分”。

  這份熱度的背後,是江蘇聚力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的主動作為。2025年,省政府辦公廳出臺《江蘇省2025年穩外資若干措施》,22條穩外資措施精準滴灌,從領域開放到服務保障,織密政策保障網;鼓勵外資再投資的靶向政策落地,讓利潤再投、債轉股等方式更順暢;南京、蘇州服務業開放試點縱深推進,養老、醫療、金融等領域的“大門”越開越大,讓外資在更多賽道與江蘇同頻共振。2025年以來,江蘇召開美資企業、法資企業、歐盟南京商會等多場圓桌會議,了解企業投資動向,幫助企業解決困難訴求。“快速響應、協同推進”的機制,讓企業感受到的不僅是效率,更是“被重視”的安心。

  眼下,越來越多的全球資本將目光投向江蘇——這片熱土正在證明,持續開放將為高品質發展帶來持久動能。(新華日報 記者 王夢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