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細胞和基因技術産業成為中國生物醫藥版圖中重要一極 創新為筆,江蘇加速作答健康未來
編者按 2024年8月,2024未來産業創新發展交流大會在南京舉行。會上,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未來産業先行集聚發展試點”清單,勾勒出江蘇面向未來、搶佔先機的創新路線圖。
時隔一年,當前江蘇“10+X”未來産業體系加快建設,先行集聚發展試點建設成效初顯,未來産業規模實力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其中,第三代半導體、氫能、細胞和基因技術、量子科技等産業綜合競爭力更是處於國際先進水準。本報今起推出“江蘇TOP級未來産業觀察”系列,敬請關注。
在當下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生命科學領域,生物醫藥正持續為人類健康開闢新的可能性。如今,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創新實力有目共睹——全球每4條創新藥研發管線中,就有一條來自中國。
細胞和基因技術産業正成為生物醫藥科技創新的重要“核爆點”。作為中國生物醫藥版圖中的重要一極,江蘇正在這一前沿領域全速前進。在2024未來産業創新發展交流大會公佈的“未來産業先行集聚發展試點”清單上,蘇州工業園區與南京江北新區入選細胞和基因技術領域“未來産業先行集聚發展試點”。目前,兩地已集聚一批龍頭企業,涌現出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標誌性産品,蘇州、南京産業發展位列全國第一梯隊。
在這場決定未來醫療高度的競賽中,兩地憑藉什麼構築起持續競爭力?
從“跟隨”到“領航”,眾多企業嶄露頭角
2010年,多倫多大學博士邵陽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後李翔同時注意到一個問題:國內在細胞和基因治療領域尚存空白。隨後,中國生物醫藥的發展浪潮涌動,兩人不約而同選擇江蘇作為創業啟航之地。
2013年,邵陽回國創業,僅隔數月,世和基因正式落地南京江北新區。
“癌症篩查如果能實現確診時降期,就能真正把防控關口前移,帶來生存期的顯著延長。高通量測序和多組學技術的進展,讓我看到它在癌症早篩領域應用的巨大潛力。”10年後,世和基因自主研發的多癌種早篩産品世和鷹眼CanScan®,不僅成為全球獲得FDA突破性認證中納入信號特徵最全面的多癌種早篩産品,同時也是國內目前獲得該項認證中覆蓋癌種最全、篩查範圍最廣的早篩産品。這款産品顛覆傳統“一癌一篩”的局限,只需“一管血”就可一次性篩查9種高發癌症。
“腫瘤,不應是一場‘宣判’。”帶著這個目標,世和基因啟動“金陵隊列”腫瘤早篩公益科研項目,計劃覆蓋10萬45—75歲無症狀自然人群,目前已為近1.5萬名南京居民提供2.5萬人次全套免費體檢。2025年5月,以“金陵隊列”項目為基礎的DECIPHER-Omnia萬例多癌早篩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發表,標誌中國多癌早篩技術實現從“跟隨”到“領航”的跨越。
當邵陽團隊在實驗室攻克技術難關時,李翔選擇在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産業園創立士澤生物,致力於在iPS衍生神經細胞領域打開更多“想像空間”。
2025年8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手術室內,全國首例細胞替代性移植治療原發性帕金森病手術順利完成。該手術所使用的細胞藥物XS411注射液就是士澤生物自主研發的異體通用型“現貨型”iPSC衍生多巴胺能神經前體細胞治療,這也是士澤生物于2025年獲得的7項中美藥監局雙報雙批的註冊臨床試驗之一。
“iPS細胞可以逆轉回胚胎階段,通過體外增殖、自我更新和分化,理論上可以分化成人體的300多種細胞類型並用於替代型治療。”李翔將目光集中在帕金森病與漸凍症兩項危重神經系統疾病的幹細胞療法上,並研發出目前全球唯一用於治療漸凍症的iPS衍生細胞藥物,多個治療方法創下“首例”“唯一”。
從點狀創新到集群成勢,産業生態蔚然成形
世和基因和士澤生物的跨越不是孤例。近年來,江蘇細胞和基因技術産業發展勢頭迅猛,現已形成從基礎研究、研發生産到臨床應用的完整産業鏈,涌現出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標誌性産品。
在南京江北新區生物醫藥谷,已匯聚40余家細胞和基因技術創新企業與1300余家生命健康領域上下游企業,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65家企業在此研發、生産,接連催生出基因測序、單細胞測序、基因編輯、特異型/通用型CAR-T細胞治療等領域全球及全國領先的産品和技術。
在蘇州,超30個細胞和基因技術領域公共服務平臺初步覆蓋細胞和基因産業發展全生命週期,2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50余條管線相繼進入臨床研究階段。目前,園區已集聚細胞和基因技術上下游企業超220家,累計獲該領域臨床批件超100張、數量佔全國約20%。
在蘇州、南京“雙核引領”下,徐州、常州、無錫、南通、泰州等“多地協同”的産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25年6月,全省細胞和基因技術産業發明專利申請量為8314件,佔全國12.8%、居全國第三;發明專利授權量為2825件,佔全國11.7%、居全國第四,其中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細分領域專利數均居全國前列。一系列創新成果,讓中國不再只是“技術轉化地”,而成為可以與國際並肩的“細胞和基因治療中心樣本”。
江蘇細胞和基因技術産業緣何能成果頻頻?
一方面離不開資金引導。《新華日報》記者了解到,江蘇省政府資金和社會資本不斷加大對細胞和基因技術産業投入,蘇州、無錫分別設立60億元、40億元的生物醫藥産業專項母基金,重點投向細胞和基因治療領域。
“近年來,園區生物醫藥企業持續獲得資本青睞,國內外管線授權交易和國際合作加速涌現,企業創新實力得到廣泛認可。”蘇州工業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生物醫藥産業保持著創新企業加速成長、創新成果加速涌現、頂尖人才加速集聚的良好發展態勢。
另一方面離不開人才的加碼。南京江北新區生物醫藥谷、蘇州工業園區等集聚超2000名産業人才,形成“研發—中試—生産”全鏈條人才生態。
而這背後,則是江蘇各地優質政策的加持。
2018年江蘇省出臺《省政府關於推動生物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2021年出臺《關於促進全省生物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23年江蘇省印發《關於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打造5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為首的便是生物醫藥産業集群。
早在2006年,蘇州工業園區便啟動“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工程”,園區先後發佈核酸藥物、細胞療法兩批次“揭榜挂帥”技術攻關項目,併發揮蘇州自貿片區優勢,深入開展生物醫藥全産業鏈開放創新。“我在矽谷感受過的創業熱情和激情,在這裡同樣能感受到。”歸國半年後,博士朱芳芳在蘇州生物醫藥産業成立血霽生物,成為全球第3家、國內第1家專注于血小板研發與産業化的生物科技公司。
從突破瓶頸到佈局未來,發展根基不斷夯實
細胞和基因技術被譽為“未來醫學新支柱”,以傳統藥物難以比擬的長期療效和治愈潛力,成為新一代精準醫療的重要手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計,5—10年後細胞和基因技術産業將進入規模化增長階段。江蘇如何在這場關乎未來的競賽中搶佔先機、構築持續領先優勢?
在採訪中,多方聲音反映出産業深層次發展的挑戰與期盼。
南京江北新區某生物醫藥企業負責人坦言,資金短缺是制約企業推進研發與擴大生産的關鍵因素,“細胞和基因技術産業研發週期長、不確定性高,社會資本往往望而卻步,企業融資渠道有限。”
蘇州市工業園區另一家初創企業的負責人也坦言:“企業核心工藝和關鍵設備方面仍受制於人,導致研發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制約了創新迭代的速度。”
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婧欣分析認為,目前江蘇省細胞和基因技術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仍有待突破,目前多數技術仍停留在早期探索階段,部分中高端裝備與耗材依賴進口。同時,該領域産品成本高而終端支付能力有限,藥品市場可及性弱。
如何破解這些瓶頸?江蘇省各部門正在協同發力,積極構建更加完善的産業生態。
蘇州國發創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州未來産業天使基金負責人張希淩説,後續將更好發揮産業基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我們為被投企業定制‘人才引育+政策落地’解決方案。協助生物醫藥項目對接蘇州姑蘇領軍人才計劃,提供落戶、科研經費等支持,同時發揮國有資本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天使輪投資,構建‘國有資本打底—市場化資本跟進—産業資本戰略投資’的接力式融資體系,解決早期項目‘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我們將進一步推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深度融合,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同時探索南京鼓樓醫院等具有國家幹細胞臨床研究機構備案資質的醫院建設細胞治療專科,提升臨床研究轉化能力。”江蘇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還將提供産品上市審批支持,加快細胞和基因治療産品上市進程。(新華日報 記者 許願 柏麗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