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近年來,江蘇銀行業深入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關於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部署,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加大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支持,為江蘇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提供有力金融支持。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銀行業綠色貸款餘額5.3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9.7%,同比增長24.2%;佔各項貸款比重19.1%,較2023年末提升2.5個百分點。
政策體系逐步完善
江蘇金融監管局有效落實金融監管總局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綠色金融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等文件要求,逐步構建完善具有江蘇特色的綠色金融監管政策體系。一是強化監管引領。連續五年將發展綠色金融納入服務實體經濟“四保障六提升”“五促進五優化”行動,逐年確定工作重點。印發《銀行業保險業深化綠色金融服務行動方案》,從保障重點領域金融供給、優化綠色低碳金融服務機制等方面提出18項重點工作任務。出臺專門文件支持綠色建築高品質發展、支持戶用分佈式光伏健康有序發展。二是開展綠色評價。2023年,組織轄內121家銀行保險機構對綠色金融監管政策落實情況開展自評估,系統梳理政策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制定能力改進和提升方案;2024年,結合轄內各類銀行機構綠色金融發展實際專門制定綠色金融評價實施方案;2025年上半年,指導省銀行業協會建立綠色金融評價復核及綠色銀行評價機制,在全國率先組織31家銀行機構開展綠色金融評價,督促參評銀行針對薄弱領域整改提升。三是推進信息共享。會同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關於加強環保信用建設推進綠色金融工作的指導意見》,共同構建企事業單位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定期共享機制,累計向銀行機構共享企業信息407萬(戶)次,推動開展差異化綠色金融服務。
機制建設持續加強
一是戰略推進。轄內法人銀行機構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從戰略高度推進綠色金融,明確董事會承擔綠色金融主體責任,監督綠色金融戰略的實施和達標,指定專門委員會負責全行綠色金融工作。如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在董事會下設戰略與ESG委員會,負責全面推進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制定綠色金融發展戰略,強化對綠色金融戰略執行的評估、指導和推動。二是明確目標。大型銀行及部分股份制銀行轄內分支機構通過制定行動方案、指導意見等方式明確綠色金融發展具體目標。如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制定出臺了《推進綠色金融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投融資結構綠色低碳轉型、進一步完善ESG風險管理體系等四項發展目標,並明確加強綠色貸款定價支持、增加綠色金融戰略性資源配置等具體工作措施,上半年新增綠色貸款1591億元。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制定發佈《綠色金融三年發展規劃(2024-2026年)》,構建“建設一個中心、解決三大難題、扎牢四項基礎”綠色金融發展路徑,上半年新增綠色貸款732億元。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制定《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 縱深推進綠色金融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提出以“綠色”促發展的經營模式,積極服務美麗江蘇建設,上半年新增綠色貸款914億元。三是資源傾斜。主要銀行機構通過優化考核激勵、單列信貸計劃、經濟資本優惠、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優惠、費用獎勵、提高審批效率等方式傾斜資源配置。如蘇州銀行內部經濟資本管理方案給予綠色金融信貸和非信貸投資業務內部經濟資本7折優惠。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下達綠色信貸和清潔能源産業貸款專項經營計劃,優先滿足信貸投放需求。交通銀行江蘇省分行在“碳減排”貨幣政策工具再貸款25BP補貼的基礎上給予優質項目和客戶30BP的FTP補貼,針對綠色信貸重點項目,開設優先審批、優先投放綠色通道。
專業能力穩步提升
一是設立特色機構部門。主要銀行機構建立跨部門的綠色金融工作領導和協調機制,通過設立專業部門、指定牽頭部門、建設特色機構、設置專崗專職等方式加強綠色金融業務管理。目前,轄內共有綠色支行、綠色金融中心、綠色低碳轉型金融服務中心等特色機構(部門)百餘個。如南京銀行在江北、無錫、蘇州等區域設立了九家綠色支行。二是落實差異信貸政策。郵儲銀行江蘇省分行、興業銀行南京分行、光大銀行南京分行等通過設定行業限額、建立負面清單等方式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準項目盲目發展。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選定風電裝備、納米新材料、先進碳材料等綠色行業,制定行業授信審批指導策略,推動信貸資源向綠色低碳領域有效傾斜。三是動態評估客戶風險。針對客戶的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將客戶劃分為不同類型並定期動態更新,將分類管理結果作為評級、授信、評審的重要依據。如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將ESG風險分類納入信貸管理全流程,貸前客戶評級融入ESG風險因子,貸中信貸審核將客戶ESG風險分類劃分為“四色五類”,根據分類結果給予差別化授信政策,貸後整合外部行政處罰等公示信息作為客戶ESG風險分類調整的重要參考,對於ESG風險較高的客戶每季度至少評估一次。
産品服務豐富多元
轄內銀行機構結合江蘇産業特點,加強內外部合作,持續推出專業化、特色化綠色金融産品及服務。一是創新特色産品。銀行機構先後落地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生態産品價值(VEP)抵質押貸款,推出碳表現、碳足跡掛鉤貸款等特色産品,發放鋼鐵、化工等重點行業轉型金融貸款,開發適用於EOD(生態環境導向開發)項目特點的金融産品和服務。如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成功發放“VEP生態修復貸”,推動生態産品價值在項目上的創新實現。郵儲銀行江蘇省分行在無錫落地“竹林碳匯貸”,實現碳匯金融與生態産品價值的有機結合。南京銀行創新開發貸款利率與控排企業碳表現掛鉤的貸款産品——“碳表現掛鉤”貸款。江蘇銀行創新“綠色工廠貸”産品,率先落地鋼鐵、造紙、化工行業轉型金融貸款。二是豐富支持方式。南京銀行發行全國首單符合《多邊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境內主題綠色金融債券100億元。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交通銀行江蘇省分行等機構為企業發行綠色定向資産支持票據、綠色項目收益票據、綠色中期票據、綠色建築用途類REITs綠色債券等融資工具提供承銷等服務,幫助企業多渠道募集資金。三是綜合金融服務。各銀行機構主動為綠色金融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引導客戶綠色發展。如江蘇銀行構建集團化可持續金融産品服務體系,涵蓋50余項特色産品,配置專業化服務和差異化優惠。南京銀行、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分別對主動提交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的企業客戶提供碳核算、諮詢顧問等增值服務。
流程管理切實有效
一是全流程動態管控風險。在貸前投前把好“準入關”,對違反國家産業政策、環保政策,可能對環境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的客戶和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制”。農業發展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江蘇省分行等制定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盡職調查規範性制度,詳細明確不同行業、類型項目盡職調查要點。在貸後投後環節,利用內外部數據,動態監測客戶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及時進行風險管控。如興業銀行南京分行對高碳行業、産能過剩行業客戶根據其環保等級、安全生産動態變化分層分類制定管控策略。二是科技賦能提高風險管理有效性。江蘇銀行、南京銀行運用金融科技開展碳核算,提升綠色金融業務識別、認定、統計、環境效益測算、投融資碳核算等方面的數字化水準。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推出綠色金融數據監控和自動化提醒系統,重點監控環境(氣候)與社會風險分類標識、碳排放數據,實現數據自動處理和結果輸出推送。三是優化內控合規管理。相關銀行機構將綠色金融政策執行情況納入內控合規檢查範圍,並充分披露綠色金融發展情況。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均開展綠色金融專項檢查,將環境(氣候)、社會和治理風險分類為高風險和中風險的客戶納入檢查要點,開展內控檢查。
重點領域支持有力
轄內銀行機構聚焦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重點領域和方向,持續優化綠色金融供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聚焦長江大保護。加大中長期貸款支持力度,助力生態保護修復,全省生態保護修復和利用貸款餘額9512億元,較年初增長13%。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優勢,全力支持長江沿江岸線生態修復保護,2025年以來新增長江大保護貸款782億元。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牽頭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發展示範區第二水源及配套設施建設27億元銀團貸款,通過江北地區全域供水系統的資源整合,釋放長江水源保護區陸域空間,有效保障當地群眾應急飲用水安全,提升江岸城市品格。二是聚焦污染防治。積極發放固廢、危廢處置等貸款,支持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等環境保護産業貸款餘額4555億元,較年初增長23%。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投放貸款5.8億元支持邳州市19個廢棄露採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累計修復礦坑面積5600余畝,在有效改善空氣品質、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時,通過規模化綠色農業、生態養殖,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居民增收。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向某新能源(江蘇)有限公司、某環保能源公司企業污染防治項目分別發放貸款2.99億元、0.8億元。三是聚焦“雙碳”目標。加大對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産業支持力度,支持節能降碳産業貸款餘額3325億元,較年初增長21.2%;支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貸款餘額6964億元,較年初增長18%。如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為某公司452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授信22.5億元。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重點支持風能、生物質能等發電項目和農光、漁光及光伏廊道建設、智慧微電網等項目建設,上半年支持農村清潔能源項目75個、累放貸款157億元。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為某公司碳捕集聯産技術應用提供融資2億元,創新發展綠色低碳産業鏈,在降碳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下一步,江蘇銀行業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綠色發展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要求,充分發揮金融支持和引導作用,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綠色貸款投放,積極發展轉型金融,高品質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和美麗江蘇建設提供高品質的金融服務。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