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傳統萬億”到“未來首款”——投洽會江蘇館秀出硬核實力
9月8日上午,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正式啟幕。作為本屆投洽會主賓省,江蘇館一開館便迎來客流高峰:企業負責人忙著向中外客商演示産品,洽談區達成初步合作意向……31家頂尖企業攜45件“壓箱底”成果集中亮相,積極把“江蘇造”的硬實力轉化為連結全球市場的“真訂單”。
傳統産業“穩底盤”:萬億級賽道跑出“全球首款”
“全國每5個汽車零部件,就有1個來自江蘇!”展館工作人員的介紹,道出江蘇在該領域的“龍頭地位”——汽車零部件産業産值近萬億元,規模穩居全國第一,覆蓋從動力系統到智慧網聯的全産業鏈。在展區C位,一輛酷炫且充滿未來感的汽車模型成為全場焦點,其“裸露”的各類核心零部件均為“江蘇造”。其中,無錫星驅科技展出的全球首款十一合一超高集成域控電驅系統,讓這一傳統優勢産業煥發強勁“新活力”。“它集成11個核心單元,重量僅79.8公斤,綜合效率超90%!”星驅科技投融資總監張祚彬指著展臺上的電驅系統介紹,這款産品不僅拿下中汽中心首張5A級高品質電驅認證,更助力吉利銀河E5成為2024年全球爆款車型。
值得一提的是,星驅科技2022年落戶無錫後實現“當年簽約、當年投産”,目前已建有26條産線,年産能達55萬台套,還擁有包含全球首臺3萬轉高速單電機試驗臺架的實驗室。“2025年,二期項目已入選省民間投資重點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擴大研發與生産規模。”張祚彬透露。
此外,南京航天國器研發的GQ-580型無人直升機也亮相展區,成為傳統裝備製造向高端智慧化轉型的典範。“這是公司自主研發的新一代産品,採用縱列式雙旋翼設計佈局,具有載荷大、航程遠、抗風能力強等特點,可實現船載起降和編隊飛行。”南京航天國器科技發展部副部長謝本輝介紹,該産品已成熟應用於高原偵察、物資運輸等場景,深度參與多省市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希望借助投洽會平臺,與國內外夥伴達成技術協同與市場合作,讓這款國産高端裝備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新興産業“拔高度”:海工與低空經濟雙輪驅動
如果説傳統産業是江蘇發展的“壓艙石”,新興産業便是撬動高品質發展的“新杠桿”。在江蘇館重點産業區,船舶海工與低空經濟兩大領域的突破性成果集中亮相,展現了江蘇在新興賽道的領跑實力。
在船舶海工展區,南通惠生自主建造的FLNG(浮式天然氣儲卸裝置)模型前圍滿參觀者。作為船舶海工界“皇冠上的新明珠”,這款我國自主建造的最大噸位、最大儲氣量的FLNG裝置,增強了中國造船企業在全球能源項目的話語權。“傳統工期要5—7年,我們通過模組化創新,把建造時間壓縮到33個月!”展館負責人介紹。這一突破性成果,正是江蘇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實力的生動縮影——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該産業造船三大核心指標(造船完工、新接訂單、手持訂單)佔全國比重均超45%、穩居全國第一,佔世界市場比重亦保持在25%以上,持續鞏固全球領先地位。
低空經濟賽道同樣看點十足,成為江蘇新興産業佈局的又一“加分項”。南京萊斯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天牧飛行管服系統演示屏前,工作人員正現場作業系統規劃飛行路線。“它能一站式解決低空管控難題!”萊斯信息低空事業部鬍子越介紹,在該系統支撐下,可同步監控“10萬+”飛行目標,通過“一窗受理、一表通覽、一站審批”模式讓低空運行效率提升75%;針對飛行申報難問題,系統嵌入低空大模型打造“填報小秘書”,實現一鍵填報,目前已在江蘇、湖北等多省落地應用。“江蘇低空經濟集聚近200家企業,穩居全國第一梯隊!”鬍子越的語氣裏透著自豪。
未來産業“拓新局”:綠色能源島撐起“零碳未來”
錨定未來産業賽道,江蘇正以綠色低碳為突破口加速佈局,目前節能環保、動力電池、光伏、風電裝備四大産業規模均躋身全國第一方陣,形成從核心部件到整線集成的完整産業鏈。2024年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9119.7萬千瓦,歷史性超越煤電8156.1萬千瓦,為全國能源結構轉型提供樣本。
綠色低碳展區內,鹽城海上智慧能源島沙盤,直觀展現了江蘇的“綠色雄心”。沙盤上,風能、太陽能轉化為綠電直供産業園區,多餘電力通過技術轉化制氫、合成綠色甲醇,實現全鏈條零碳排放。“這個項目能實現園區零碳排放,類似的新型電力項目江蘇已有10多個!”展區工作人員介紹,江蘇正依託沿海新能源資源優勢,加快打造零碳園區和零碳産品出口基地。
除了前端能源生産,江蘇更在後端服務上發力。展區另一側的産品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演示屏前,企業代表正體驗“一鍵溯源”功能。企業通過平臺可快速獲取符合國際標準的碳足跡報告與綠色認證,“相當於拿到了産品出海的‘綠色通行證’。”展館負責人提到,“綠色低碳不僅是未來發展的必答題,更是江蘇正在搶佔的新優勢。”(新華日報 記者 王夢然)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