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蘇韻伊情”潤天山——“五大工程”繪就江蘇援伊共富新圖景
7月,人們在新疆昭蘇縣伊昭公路沿線野狼谷區域遊玩。在江蘇援疆支持下,該區域興建旅遊基礎設施,為遊客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助力當地居民經營致富。 新華社記者 徐宏岩 攝
伊犁河谷的風,攜著江南的溫潤;天山腳下的路,連著江蘇的深情。自2023年以來,江蘇省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揮部(簡稱“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以“蘇韻伊情”為紐帶,錨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統籌推進産業引導、教衛提質、幹部培訓、文化潤心、民族交融五大工程,累計投入援疆資金63.53億元、實施項目401個,讓“雙向協作、全域協作、戰略協作”的援疆實踐,在伊犁州直和兵團四師、七師大地結出纍纍碩果。
産業引導工程“輸血”更“造血”,激活伊犁發展新動能
“以前總擔心離家遠照顧不了老人孩子,現在在縣城的紡織廠上班,每月能掙4000多元,活兒不累還穩定,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伊寧縣紡織産業園內,維吾爾族女工古麗米熱·麥麥提一邊熟練地操作著紡織機械,一邊笑著向記者算起“幸福賬”。在這座由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和南通工作組重點打造的援伊産業園區,像古麗米熱這樣的少數民族員工佔比超過60%,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民生願景。
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將産業援疆作為推動伊犁經濟發展的“主引擎”。2023年以來,江蘇在伊60多家製造業企業已吸納就業9031人,其中少數民族群眾5700多人;通過“疆外轉移”模式,推動4266名伊犁群眾赴江蘇就業,讓邊疆百姓在家門口或跨省域實現了“就業增收夢”。
加大招商引資,江蘇援伊團隊打破對口支援結對關係,連續舉辦6場地州級招商會,吸引2068家江蘇企業赴疆考察,促成230個項目落地,到位資金達424億元;這些企業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更帶動了當地上下游産業發展,形成了“引進一個、帶動一串、輻射一片”的集群效應。
強化載體建設,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重點打造9家援伊産業園,其中伊寧縣紡織産業園已集聚22家紡織服裝企業,2024年産值突破25億元;奎獨經濟技術開發區充分發揮“經濟小組團”優勢,去年産值超38億元,成為伊犁工業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助力鄉村振興,江蘇援伊推動江蘇省農科院、揚州大學在伊犁設立分院,成立江蘇—伊犁種業創新聯合體,引進草莓、藍莓等優質品種,帶動1萬多農戶增收致富。中國科學院南京植物所原海燕團隊的甜菊“中山9號”及配套高效繁育栽培技術的引進與示範推廣項目,在霍城縣種植面積累計推廣1萬餘畝,“品種+技術”實現了當地甜菊産量和品質的雙重提升,讓農民真正嘗到了甜葉菊的“科技甜”……支持建設的49個鄉村振興示範點遍佈伊犁城鄉,伊犁特色農産品行銷中心的建立、兩屆蘇伊特色年貨生活節的舉辦,讓伊犁的乾果、牛羊肉、薰衣草等農特産品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往全國,累計銷售援受雙方農特産品超12億元,其中受援地産品10億元,真正實現了“讓邊疆好貨走出去,讓百姓腰包鼓起來”。
在霍爾果斯口岸,“蘇品蘇貨”霍爾果斯展銷中心的熱鬧景象同樣令人矚目。作為蘇州産業援疆的標誌性成果,這座位於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的展銷中心,集商貿樞紐、文化窗口、創新試驗于一體,匯聚了蘇州十大板塊最具代表性的名特優産品,涵蓋絲綢紡織、智慧家電、母嬰用品、日用百貨、時尚箱包等多個品類。“自今年7月開業以來,每天都有不少中亞客商前來選品詢價,已經達成了多筆合作意向,市場反響遠超預期。”霍爾果斯蘇新置業有限公司招商部負責人周航介紹,接下來將沿合作中心通道至展廳沿線設置廣告宣傳牌,利用接駁車資源提供免費交通服務,進一步提升“蘇品蘇貨”知名度,助力更多江蘇企業借助霍爾果斯的區位優勢與政策紅利,開拓中亞、西亞及歐洲市場,構建“産業+通道”“技術+資源”雙向賦能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從“輸血供氧”到“造血生肌”,江蘇援伊的産業引導工程不僅為伊犁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更實現了從外部幫扶到內生增長的根本性跨越,讓邊疆大地煥發出持久生機。如今的伊犁,已從依賴外部支援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具備自主發展能力的“主動創造者”,江蘇援伊的産業引導工程,真正激活了這片土地的內生動力,讓發展的動能更持久、民生的底色更鮮亮。
教衛提質工程“利民”更“惠民”,提升受援地群眾幸福感
“感謝江蘇醫生,讓我重見光明。”在伊犁州友誼醫院,72歲的哈薩克族老人哈力木拉提·阿不都熱合曼緊緊握著援疆醫生的手激動地説。這是江蘇援伊“潤心明眸”公益行動的一個縮影,該行動已惠及13.4萬多名小學生和老年白內障患者。
醫療援疆是“蘇韻伊情”的重要篇章。江蘇援伊創建“蘇醫生在行動”服務品牌,實施先鋒、培苗、攜手、博愛四項行動,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2025年至今,伊犁州三四級手術數量較2023年增長15.65%,新增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單位5個、自治區級重點專科建設單位15個。伊犁州友誼醫院在國家考核中排名地州第一,成為北疆唯一區域醫療中心,讓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江蘇水準”的醫療服務。
“蘇韻伊情·健康伊犁醫療便民服務大巴扎”活動更是將醫療服務送到群眾心坎上。8月31日,在伊寧市漢賓公園,江蘇援伊醫生與伊犁本地醫護人員攜手,開設中醫、西醫、婦幼關懷等多個義診區域,9個中醫義診專區和中醫藥特色互動區,讓群眾近距離體驗中醫外治、藥膳品鑒、藥囊製作的魅力。“本來是帶孩子來公園玩,沒想到能免費看專家,太貼心了。”伊寧市民劉冰冰的話道出了各族群眾的心聲。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在教育領域,江蘇援伊同樣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構建起覆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全鏈條”教育援疆體系,幫助邊疆學子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歷史性跨越。
在可克達拉市鎮江高級中學,高二學生顧思遠和隊友們在機器人實驗室裏忙碌著,不久前,他們在第二十三屆兵團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中斬獲多個科創項目一等獎。“社團活動讓我找到了興趣方向,也讓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廣闊。”顧思遠的話語裏充滿了自信。這項總投資2.75億元援疆資金的“交鑰匙”工程,自2018年投用以來,在江蘇援疆教師的助力下,辦學水準不斷提升。鎮江援疆教師、可克達拉市鎮江高級中學副校長祁剛表示:“2024年本科達線率99.1%,2025年高考一本上線率再創新高。”
職業教育對接産業需求,江蘇援伊指導伊犁職業院校優化專業設置,學生在技能大賽中獲國家級獎項21項、自治區獎項397項。今年5月,在江蘇援伊教師助力下,伊犁技師培訓學院“小布文旅電商傳媒”團隊,整合電商、計算機網絡、導遊等跨專業學生,借後方資源備賽,克服經驗與技術不足,獲中職組二等獎,創學院賽事歷史最佳。該大賽是全國職教雙創頂級賽事,此次總決賽首次實現中高職本科貫通,設教師賽道,形成“學生賽創新、教師賽技藝”格局,166個項目均為各賽區優中選優者。
江蘇援伊出臺《關於加強教育“組團式”援疆工作的實施意見》,連續10年舉辦“蘇伊杯”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培訓教師4.57萬名,“師帶徒”1700余名。2025年伊犁州中、高考取得近十年最好成績,“蘇伊基礎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伊犁州教育系統智慧教育雲平臺”的建成,讓優質教育資源跨越山海,書寫了教育援疆的“江蘇答卷”。
幹部培訓工程“擴量”更“提質”,鍛造受援地發展生力軍
今年5月,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聯合伊犁州黨委組織部選拔伊犁州第五批62名經濟領域幹部奔赴江蘇開展為期3個月的跟崗實踐鍛鍊。此行錨定“學經驗、強本領、引項目”責任使命,通過“理論學習+跟崗鍛鍊+招商實踐”的立體化模式,聚焦伊犁州特色産業集群建設,沉浸式學習長三角先進經驗,精準對接優質資源,為伊犁州高品質發展蓄勢賦能。三年來,已有262名經濟領域幹部赴江蘇學習鍛鍊,他們以“參與者”的視角觀察思考,以“實踐者”的姿態擔當作為,他們立足伊犁資源稟賦,深度對接資源匹配企業,累計促成項目317個,到位資金103.5億元。
近年來,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始終將幹部人才培訓作為援疆工作的重要內容,堅持“按需施教、注重實效”的原則,從“擴量”向“提質”轉變,為伊犁培養了一批懂經濟、善管理、能幹事的高素質幹部人才隊伍。
江蘇援伊注重聚焦重點群體,努力實現培訓全覆蓋。始終將鎮村基層幹部、少數民族幹部作為培訓重點,2023年以來,累計培訓幹部人才11.3萬人次,其中縣鄉基層幹部佔比超過95%,有效提升了基層幹部的履職能力和服務水準。同時,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崗位幹部的需求,開展精準化培訓,如針對鄉村振興幹部,重點培訓産業發展、基層治理知識;針對教育醫療幹部,重點培訓行業管理、專業技能,確保培訓內容與崗位需求高度匹配。
2024年5月,江蘇援疆團隊編報衛生、科技、農業、文旅、園區管理等5個“小組團”援疆計劃,入選自治區“小組團”援疆首批計劃,為伊犁培養專業技術人才。與此同時,從江蘇後方協調規劃、農業、教育、醫療等各類柔性人才900余人,通過短期支教、技術指導、項目合作等方式,為伊犁提供智力支持。2023年以來,通過支持校企聯合辦學、共建實訓基地,培養技能人才、新型學徒728人,為伊犁産業發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
當前,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推動形成“引進來授課、走出去實訓、留下來帶教”的立體培養模式。“我們不僅要讓幹部‘長本事’,更要留下‘好機制’,讓人才成為邊疆發展的永續動力。”伊犁州黨委組織部副部長、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幹部人才組組長方元慶説。2025年,伊犁州直和兵團四師、七師幹部人才隊伍培養培訓較往年力度更大、覆蓋更廣,圍繞黨政幹部、鄉村幹部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7大領域,計劃培訓各級各類幹部人才6萬餘人次,為當地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事業提供堅強保障和智力支撐。隨著一批批“帶不走”的幹部人才涌現,伊犁州正加速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在高品質發展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文化潤心工程“化人”更“潤心”,讓中華文化浸潤人心
“太精彩了!舞者的每一個動作都像在講故事,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這麼高水準的舞劇。”在伊犁州大劇院的觀眾席上,維吾爾族群眾熱娜·玉山一邊用力鼓掌,一邊向身邊的家人感慨。舞臺上,江蘇荷花獎舞劇《朱自清》正上演“背影”片段,演員們用細膩的肢體語言詮釋著父子深情,台下各族觀眾屏息凝視,不少人悄悄紅了眼眶。這動人的一幕,是江蘇援伊“文藝五進”活動的生動縮影——自活動開展以來,560多名江蘇藝術家帶著精心打磨的作品走進伊犁,將680多場文化盛宴送到劇院、社區、校園、邊防和景區,讓各族群眾在藝術熏陶中感受文化的力量。
文化陣地是“潤心”的實體載體,更是滋養精神的“沃土”。江蘇援伊團隊始終重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資金建成伊犁州博物館新館、伊犁州文化館等18家公共文化陣地,每一處場館都融入了蘇伊文化元素——伊犁州博物館新館內,“江蘇援伊成果展”與“伊犁歷史文化展”交相輝映,遊客既能了解伊犁的千年曆史,也能看到蘇伊協作的豐碩成果;在鄉村,26個“石榴籽書屋”成為孩子們的“精神樂園”,書架上不僅有經典名著、科普讀物,還有大量的兒童繪本,每逢週末,孩子們都會早早來到書屋,在書籍的世界裏探索遠方。
走進伊寧縣吉裏于孜鎮“同心院”,彩色的民族團結標語貼滿院墻,各族群眾圍坐在一起,有的跟著民間藝人學彈冬不拉,有的組隊排練演唱《我和我的祖國》,熱鬧的氛圍感染著每一個人。“每週三我們都會舉辦聯誼活動,漢族群眾教大家做月餅,維吾爾族群眾教大家跳民族舞,現在院裏的200多戶居民,就像一家人一樣親。”“同心院”負責人笑著説。在夏曲魯海鄉“琴音匠藝”大院,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艾麗菲熱·阿裏木正和藝人們一邊調試琴弦,一邊交流彈奏技藝,她的大院裏挂滿了大大小小的樂器,“以前擔心這門手藝沒人學,現在南通工作組幫我們搭建了展示平臺,不僅有年輕人來拜師,還有遊客專門來買樂器,日子越過越有奔頭。”而墩麻扎鎮“鐵藝咖啡”大院,則是另一番時尚景象——年輕人點一杯咖啡,或是交流創業想法,或是直播推廣家鄉特産,這裡成了鄉村裏的“潮流聚集地”。
文化交流是“連心”的紐帶,更是增進情誼的“橋梁”。當秦淮燈會首次點亮伊犁,上萬盞花燈在伊犁河兩岸綻放,漢族群眾教各族小朋友扎兔子燈,哈薩克族群眾帶著家人欣賞主題燈組,燈火輝煌處,滿是歡聲笑語;端午節時,伊犁河上舉辦了首屆龍舟賽,江蘇援伊幹部與當地群眾組成“民族團結隊”,大家喊著整齊的號子奮力划槳,岸邊的觀眾加油聲此起彼伏;民族管弦樂《茉莉花》與《黑走馬》的融合演奏,更是讓天山腳下響起了跨越地域的和諧樂章——據統計,這些文化活動累計吸引30多萬各族群眾參與,每一場活動都是一次心靈的相遇。
江蘇援伊還注重文化作品創作,組織文藝工作者深入伊犁采風,創排了現代歌舞劇《天山問渠》《同是江南》、淮劇《小白楊》等作品——《天山問渠》講述了在江蘇求學的伊犁學子林一在撰寫《林則徐在伊犁》的論文過程中,踏上返鄉之路,穿越時空與林則徐相遇,親歷了林則徐被貶謫伊犁期間興修水利“湟渠”的生動場景,見證了林則徐在禁煙、治邊、興修水利的功績中積澱的深沉愛國情感;《蘇韻伊情山水和鳴》援疆組歌,則用16首歌曲描繪了蘇伊兩地的自然風光與深厚情誼,其中《伊犁謠》更是成為各族群眾傳唱的熱門曲目。
文化潤疆潤的是心,聚的是魂。每名援疆幹部人才深知,文化潤疆,既要深耕歷史沃土,讓千年文脈煥發新生;更要著眼未來,用創新賦能讓認同紮根。當天山雪水與長江波瀾在文化的長河中交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必將在新時代的壯闊征程中愈發堅韌綿長。
民族交融工程“廣泛”更“深入”,讓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老師,你看,這是江蘇的朱宇彤給我寄的明信片,她還在信裏説,想嘗嘗我們伊犁的馬腸子呢。”四師可克達拉市第一小學六年級學生呂澤萱舉著明信片,興奮地向老師分享。這是江蘇援伊“萬里鴻雁傳真情”活動的一個日常場景——截至目前,已有20多萬名蘇伊青少年參與其中,他們通過書信、視頻通話等方式,分享家鄉的風景、校園的生活,有的還互寄特産,從陌生到熟悉,從朋友到“親人”。
“剛開始,孩子們不知道該寫什麼,我們就教他們畫家鄉的草原、雪山,寫自己的興趣愛好。現在很多孩子都成了‘筆友’,有的還約定長大後一起考同一所大學。”四師可克達拉市第一小學六年級班主任説,去年她帶學生去江蘇鎮江交流,呂澤萱見到了自己的筆友朱宇彤,兩個孩子手拉手逛了西津渡,分別時還哭了鼻子,“這種真摯的友誼,是民族團結最生動的體現。”
廣泛交往是民族交融的基礎,更是匯聚力量的“源泉”。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始終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促成蘇伊兩地各類結對共建2.4萬餘對,涵蓋鎮村、學校、社區、企業、醫院和民族群眾等各個領域。
5月17日,由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聯合重點打造的第二屆(2025)“蘇韻伊情·青苗築夢”大型公益行動計劃正式拉開序幕。活動通過夢想啟幕·冠軍逐夢、科普逐光·夢想點亮、逐夢航天探索星辰·培苗、“蘇韻伊情杯”國際青少年足球邀請賽、企業家伊犁行·築夢、法治護航·夢想守護、詩詞墨香·夢想傳承、中醫潤童心·國醫啟夢之旅、夢想華章·年度彙報盛典等十大系列30多項活動,拓展江蘇、伊犁以及兵團四師、七師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範圍和內容,將讓30萬蘇伊兩地青少年在交流中加深交往,在交往中實現交融,全方位提升青少年綜合素質,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5年8月,第二屆“蘇韻伊情·青苗築夢”小記者夏令營在南京圓滿落幕。來自伊犁、建設兵團和江蘇的小營員們先後走進北京、西昌、南京三地。行程中,小營員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聆聽歷史迴響,感悟和平來之不易;在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接受深刻的精神洗禮和心靈觸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前肅立默哀,下定決心不讓歷史重演;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近距離觀摩火箭升空,領略大國重器的震撼力量;在故宮、長城、南京博物院,長久駐足沉思,沉浸于中華文明的悠久與輝煌。活動中還特別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徐星、王金龍兩位院士與小營員們親密互動,通過一堂堂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一節節生動的科技實踐課、一段段真摯的民族交融課,讓小營員們在體驗與實踐中一步步讀懂、悟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含義。在南京,小營員們還與江蘇小朋友結成“手拉手”夥伴。“我和南京的王梓軒約定,明年暑假他來伊犁看草原,我帶他騎駿馬。”小營員古麗米熱·阿卜杜熱合曼的臉上,滿是期待。這場跨越山海的研學之旅,讓孩子們在沉浸式體驗中厚植家國情懷,深化“五個認同”,也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
2023年以來,江蘇援伊團隊投入援疆資金3800多萬元,先後組織96場次超4000名蘇伊兩地青少年參加各類民族“三交”活動,推動夏令營、冬令營成為促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平臺,逐步形成“青少年帶動家庭、家庭影響社會”的良性循環。
江蘇援伊團隊既聚焦青少年群體,也注重加大受援地各層各級人員出疆交流學習頻次和力度。數據更有説服力。1400批次、33萬多名社會各階層人士參與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動,更是讓民族團結的氛圍遍佈伊犁大地。
文旅是促進民族交融的“新橋梁”。2024年全年,伊犁州直累計接待國內遊客8445.04萬人次,遊客花費705.6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4.62%、38.83%。這背後是文旅産業的系統佈局,是江蘇援伊對文旅發展的持續助力:支持編制《伊犁州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總體規劃》等旅遊規劃、《人間四季魅力伊犁》伊犁州第一本旅遊攻略,與央視、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平臺合作制播伊犁文旅宣傳片,赴北京、廣州、西安、長沙等10多個主要客源地城市進行文旅推介;那拉提景區擴容、喀拉峻自駕遊線路升級、伊犁老城爭創5A級景區,四季遊、夜經濟等新業態蓬勃發展。
天山雪松根連根,蘇伊人民心連心。“省前指將進一步落實國家要求,聚焦伊犁和兵團四師、七師所需,聚合江蘇所能,結合‘十四五’援疆項目收官及‘十五五’援疆規劃編制,進一步系統實施‘蘇韻伊情’五大工程,持續擦亮‘蘇韻伊情’江蘇援疆民族團結品牌,努力推動援疆工作再上新臺階,為伊犁州直和兵團四師、七師社會持續穩定、經濟高品質發展、民族團結進步注入更強動力。”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黨委書記、總指揮趙慶紅説。(李向陽 李濤)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