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5“蘇中醫·行世界”走進歐洲——跨越萬里,中醫藥之花在海外綻放
10月1日—7日,2025“蘇中醫·行世界”中醫藥文化歐洲行活動走進英、法兩國四地,展示江蘇中醫藥魅力的同時也尋訪到古老中醫在海外生根發芽的故事。
走出國門,中醫“圈粉”歐洲民眾
當地時間10月3日,英國曼徹斯特羅奇代爾市政大廳內人頭攢動,2025“蘇中醫·行世界”中醫藥文化歐洲行活動啟動儀式和展示活動在這裡舉辦。來自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無錫市中醫醫院、常州市中醫醫院、揚州市中醫院的多位專家各自帶來“看家本領”,這些江蘇中醫藥特色元素,直接“圈粉”歐洲民眾。
羅奇代爾市長Janet Emsley被中醫推拿技術所吸引,興致勃勃地親身體驗。隨著常州市中醫醫院康復科主任呂志剛的揉、按、推、拿,Janet Emsley的表情從緊張變得舒緩起來,體驗結束後,她起身活動了一下肩頸,對呂志剛的技藝連連稱讚。“在英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並接受中醫藥。”她説,中醫藥不僅能夠治病,更能幫助人們防病,引導人們建立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這與歐洲一直倡導的“預防為主”“健康優先”的理念不謀而合。“未來,我們期待與江蘇在醫療合作、學術交流、人才培訓等方面加強聯繫,推動更多合作項目的落地。”Janet Emsley説。
在揚州市中醫院的展臺,栩栩如生、色彩斑斕的金魚中藥香囊引人矚目。揚州市中醫院院長徐益祥介紹,這不僅是裝飾品,內裏填充的多種芳香草藥,更有祛濕辟穢、安神定志之效。來自曼徹斯特的市民Allen親手製作金魚香囊後愛不釋手,她把香囊放到鼻尖,閉上眼睛深深吸氣,連聲稱讚:“這味道太特別了,聞了很舒服。”
南京中醫藥大學帶來的則是中醫藥文化和江蘇非遺的“碰撞”製作。該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劉丹青介紹,這次帶來的金陵非遺藥膳茶點靈感來自藥食同源的中國飲食文化,印刷體驗也是將中醫藥經典古籍和來自揚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雕版印刷技藝做了結合。“希望大家能在濃濃中國味道、書香氣息中感受到中醫藥文化‘融入生命生活’的獨特魅力。”曼徹斯特議員Naila Sharif親手製作了中醫養生學專著《尊生要旨》中的“八段錦導引圖”書葉,“太美了,這簡直是Art(藝術)!”她連連稱讚並表示要帶回家中珍藏。
曼徹斯特大學教授John Haskell在現場饒有興致地品嘗由無錫市中醫醫院帶來的各類中藥茶飲,無錫市中醫醫院副主任中醫師彭健耐心地解釋著每一種茶飲的功效。在看到由新華日報社健康傳媒中心與江蘇省海濱康復醫院聯名打造的“好好喝茶”六連包養生茶時,John Haskell跟著彭健一字一句地讀出“爺們兒茶”,引得在場觀眾笑出聲來。
現場參與者的熱烈反響也激發了江蘇中醫人的自信和新的思考。“通過在活動上與英國民眾交流,我更為中醫中藥而感到自豪。”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老年病科主任、主任中醫師顏延鳳説,“這裡的百姓感受到了中醫藥的療效,所以才會信任我們,這也激發了我們回國後好好發展中醫藥的決心。”無錫市中醫醫院副院長王金桂感慨:“這次活動讓我們深切體會到,將中醫文化傳播到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所獲得的跨文化認同令我們感動,將激勵我們更好地傳承這門古老智慧,並賦予其新的時代活力。”
仁者之心,無國界的中國智慧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外科主任、主任中醫師黃子慧在活動現場遇到了84歲的當地市民Martin,他説自己一家三代都是中醫的“粉絲”,碰到一些健康問題時,會首先想到找中醫來進行治療。
在歐洲,中醫藥已自然地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背後離不開一代代中醫人的堅持和推廣,英國蘭中醫學院院長、中國—英國中醫藥中心主席湯淑蘭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湯淑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英國推廣中醫藥診療和教育,如今她已培養2000余名“洋中醫”,服務的患者更是不計其數。“雖然我的診所在遠離市中心的地方,但患者還是源源不斷地過來,這説明中醫沒有國界之分。”
“大概5年前,那時候我每個星期五下班後都會過來,在這裡做針灸、喝中藥。一年後,我就成功有了自己的寶寶。”湯淑蘭的患者Rebecca今年47歲,此前一直難以懷孕,在嘗試多種方式無果後選擇了中醫,沒想到很快就調理好了身體,現在的她滿臉幸福,一邊推著兩歲的女兒,一邊撫摸著腹中又懷上的胎兒。“每次我遇到什麼問題,都會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湯醫生進行諮詢。”
在英國蘭中醫學院,湯淑蘭的學生Sigyta Hart正巧來拜訪。“中醫看待身體的方式,與西醫思維方式完全不同。”Sigyta Hart説,也正是跟隨湯淑蘭學習後,她的治療效果有了顯著提升,“能從事中醫工作,讓針灸和中藥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這是我的榮幸。”
為推廣中醫藥文化,湯淑蘭作了很多嘗試。在曼徹斯特博物館的中國館內,“中醫健康,治愈關愛”展區展示有英國蘭中醫學院贈送給博物館的針灸銅人,吸引了眾多家長和孩子參觀學習。“來曼城這30年我也就是默默地看病,但好像某一天開始,很多人就知道了我,也有更多人知道中醫藥是來自中國的瑰寶。”湯淑蘭説。
在法國巴黎諾曼底街13號,有一家充滿東方韻味的診所。推門而入,濃郁的艾熏味道撲鼻而來,墻上懸挂著標準經絡穴位圖,診室內除了常見的火罐、刮痧板,還有脈診墊和中國茶具。這是法國本土中醫師舒白山精心營造的中醫世界。2014年,他遠渡重洋來到上海中醫藥大學,開始系統學習中醫理論與臨床。2017年學成歸國後,他在法國開設了自己的診所,將原汁原味的中醫理念和技術帶回了家鄉。“我認為,針灸和推拿在歐洲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為它們能夠作為有效的治療手段,被當地民眾快速接受和信賴。”
在法國巴黎十三區維斯托爾街15號的街頭,一家始建於1997年的中草藥鋪“百草苑”別有洞天。創始人的兒子吳若思告訴《新華日報》記者,目前百草苑建立了專業的網站,將業務從線下擴展到線上,並設立了獨立的配藥中心,使百草苑從一個家庭式診所轉型為面向全歐洲的專業中藥供應平臺。“考慮到歐洲消費者的習慣,我們進行了系列産品形態創新,就像板藍根顆粒的味道,他們可能不太習慣,我們就全部做成膠囊。這些創新極大降低了歐洲百姓的接受門檻。”吳若思透露,“法國的醫保不報銷中醫診療費,但他們依然願意自費前來,這本身就説明瞭中醫療效顯著。”
經方之道,中華瑰寶打動世界
“有一次我在上門診途中,突然下腹部劇痛,判斷是腎結石後,婉言謝絕護士給我打針的建議,回家後連喝3天豬苓湯,結石順利排出了,這就是來自中國古代的智慧。”全國名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院長黃煌在講座的一開始,從一張結石照片説起,引得在場的學生發出驚嘆。
和平日課堂不同的是,台下坐著的是來自法國各地的中醫師,他們有的頭髮花白,有的拖著行李匆匆趕來,相同的是,他們面前都攤開厚厚的筆記,神情專注認真。
這是黃煌此行歐洲講學的一個尋常畫面。學生Martin Fitzgerald用相當流利的中文告訴《新華日報》記者,他認為經方是“純粹”的中醫,是來自“古代的智慧”,經方既簡單又有用,給他為患者進行診療帶來自信。
“中醫有兩樣‘寶貝’,一個是針灸,一個是經方。”黃煌説,經方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使用天然藥物的經驗方,幾味藥能夠成方,不僅能治常見病,也能治療疑難病、危重病。可以説是花小錢治大病,推廣經方能夠大幅度降低醫療成本。另外,經方是中醫的“規範方”,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大批能開方的臨床醫生,從經方入手是條捷徑。
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黃煌推廣經方講學的足跡幾乎遍佈全球,他的學生也來自世界各地。為更有效率地培養經方人才,自2016年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成立後,黃煌已先後在瑞士、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建設分院。此次,在“蘇中醫·行世界”中醫藥文化歐洲行的活動中,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又分別在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舉行分院掛牌儀式。
法國分院的院長馮茂榮,曾是一位西醫博士,2018年起跟黃煌教授出診學習,對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經方治療疑難雜症有了更深入研究,此後在南京中醫藥大學拿到中醫內科學博士學位。“對我來説接觸到經方是學中醫路上最大的收穫之一。我希望把黃教授的經方理念帶回法國,讓更多的患者和中醫師從中受益。”馮茂榮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迷”,他也跟著黃煌的腳步,將經方傳播到法國以及其他30多個法語國家和地區,“讓中醫藥走向世界,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新華日報 記者 張琳 蔣明睿 安瑩)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