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連雲港灌南鄉村振興蹚出“五方掛鉤”新路徑
2025-10-23 09:49:14來源:新華日報編輯:李誠責編:李誠

  原標題:灌南鄉村振興蹚出“五方掛鉤”新路徑 17人“尖兵”巧破城鄉融合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023094407

美麗灌南。 孫蓀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0230944071

江蘇裕灌企業工人正在採摘蘑菇。孫蓀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0230944072

灌南美麗鄉村。 孫蓀 攝

  金秋灌南,沃野鋪金。碩項湖及湖畔蟹肥菊黃,菌菇大棚裏雪白的杏鮑菇簇擁生長,工業集中區的機器聲與鄉村集市的吆喝聲交織成振興樂章。

  2024年6月,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工作隊由17人組成的“戰鬥小組”攜使命進駐,打破“點式幫扶”慣性,創新提出“四個統籌”,即“資金統籌、項目統籌、資源統籌、人才統籌”,結合灌南縣域發展實際,走好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將有限資金用作撬動經濟發展的“硬杠桿”,將優選項目打造成為聯農帶農的“示範田”,將各方資源匯聚成支撐高品質發展的“蓄水池”,將各類人才培育為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金種子”,以“五方掛鉤”15家成員單位為後盾,在灌南11個鎮的土地上,拉開城鄉融合發展的大幕。

  這支隊伍帶著“同頻共振”的共識而來。以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為組長單位,宜興市為副組長單位,15家成員單位擰成一股繩,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推動“四個統籌”落地見效。“不再是單兵作戰,工作一起幹!”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王登雲的話,道出了隊伍以統籌聚合力的協作底色。

  一年多來,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幹破解難題,灌南鄉村的“顏值”更高,“底氣”更足。“現在的日子更有奔頭了!”這是灌南百姓最樸實的心聲。

  黨建紅鏈,串起産業振興“珍珠串”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問題也是一個一個調研出來的。”工作隊堅持“兩條腿走路、兩隻手做事”,發揮黨員示範引領作用,第一書記走村入戶走訪慰問千余戶,撰寫鎮村調研報告24篇,將隱藏在鄉村振興中的難題逐個梳理、逐項破解。

  為確保工作有序推進,工作隊結合調研實際,創新提出“54321”鄉村振興工作思路,編制2年工作規劃,明確60項重點民生實事。在隊伍協作層面,工作隊實行“1+X”的工作模式,以“分産到戶+統籌管理”的方式明確隊員職責,統籌資源分配,確保每個鄉鎮都能得到切實可行的資源。

  進駐之初,工作隊走訪11個鎮發現,灌南雖有食用菌、板材加工、高粱酒、精細化工等特色産業,但企業“各自為戰”、農戶“小散弱”,抗風險能力差。“産業要振興,得靠黨建這根‘紅繩’,把分散的‘珍珠’串成鏈。”王登雲説。很快,4個産業鏈黨委相繼成立,成為産業發展的“紅色引擎”。

  在灌南,食用菌是富民興縣的支柱産業之一。工作隊主動對接,推動成立食用菌産業鏈黨委,聯合南京農業大學、國家開發銀行江蘇省分行開展“黨建共建、産業賦能”活動,邀請專家上門指導技術、協調銀行解決信貸難題、對接市場拓寬銷售渠道。如今,灌南建成菌菇文化展示中心,蘑菇産業入選蘇北農業強縣典型案例,全年銷售額約60億元,繼續保持全國第一,“灌南蘑菇”成為響噹噹的品牌。

  不僅是食用菌,板材加工、高粱酒、精細化工等産業在黨建引領下煥發新活力。工作隊推動板材加工産業鏈黨委與南京林業大學、江蘇銀行達成戰略合作,鏈上企業獲得“一對一”專業指導和1200萬元低息貸款支持;協助高粱酒産業鏈黨委整合資源,提升酒品品質、推出“酒旅融合”線路;為精細化工産業牽線搭橋,引入省化工協會資源,解決技術瓶頸,推動産業綠色化、高端化發展。

  針對農戶“單打獨鬥”抗風險能力弱問題,工作隊創新成立稻麥、葡萄、小龍蝦、大閘蟹4個産業家庭農場(服務)聯盟,打造“黨組織+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物流”模式。在碩項湖大閘蟹養殖區,聯盟不僅為養殖戶提供苗種、技術支持,還搭建了銷售平臺,引入保險機制。去年9月,工作隊協助舉辦首屆碩項湖大閘蟹開捕儀式,並投資建成碩項湖大閘蟹交易市場,累計幫助農民增收1600余萬元。今年又啟動大閘蟹品牌建設“1+3”行動,以産業規劃為引領,同步開展“品質提升、品牌宣傳、品效合一”三大行動。聯合灌南農發集團以及大閘蟹家庭農場聯盟,推出“灌香南得”碩項湖大閘蟹品牌,“現在通過交易市場和聯盟對接,蟹賣得貴、賣得快。如果虧了,還有養殖收益補償保險!”養殖戶宋躍喜笑顏開。

  面對村集體經濟“小散弱”、資源分散等現實難題,工作隊積極利用“縣域資源聯籌、鎮域産業聯營、村域項目聯建”三級聯動體系,充分發揮“強村公司”平臺紐帶作用,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組織強村公司“進機關、進高校、進企業、進銀行”,今年中秋國慶前夕,一場來自灌南鄉村的“土特産盛宴”,在南京多家省級機關、高校和醫院熱鬧開場,“灌南味道”走俏南京。“強村公司”發展的背後,是黨建引領下探索出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黨建的力量還體現在人才培育上。工作隊以人才聚“勢”,截至目前,舉辦“第一書記講黨課”“鄉村振興講習所”等活動40余場,培育掌握“數字人”技術的網絡助農主播50余人,發展26名黨員充實“兩委”班子,協同舉辦多期村書記、帶頭人培訓班,為鄉村振興培育群眾主心骨、發展領路人。

  産業破局,老本行煥新與新賽道崛起

  “鄉村振興工作不能僅僅依靠鄉村談振興,要把城市和鄉村視為有機整體,系統謀劃,融合發展。”王登雲説。從傳統物流到低空經濟,從白酒老廠到生物新興産業,灌南的産業版圖正不斷擴容,城鄉協同融合發展。工作隊以“既要老本行煥新生,也要開闢新賽道”的清晰思路,讓“舊動能”提效、“新動能”壯大,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經濟活力。

  建築業、房地産業既能有效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又能顯著帶動相關産業發展,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工作隊持續引導政策、資金、資源向灌南傾斜,創立建築業企業“3+N”幫促機制,為灌南建築企業與省內龍頭建築企業牽線搭橋,把先進的理念技術帶進灌南,把成熟的産業人才推向各地,完成合作金額2億元;盯住物業服務“小切口”,連結物業服務背後廣大業主資源,撬動特色産品銷售的“大市場”。

  人民城市,以人為本。工作隊關注城市更新工作,為灌南這座傳統老城帶來新鮮活力和宜居幸福。協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投入專項資金1000萬元,支持湯溝鎮打造省級重點特色鎮;10余位國家和省級設計大師為湯溝智慧釀造園區、碩項湖片區和美鄉村規劃等項目提出煥新之策;大力推動老舊小區改造,積極構建“1+7+X”的城市更新體系。如今,曾經“藏在深巷”的湯溝酒廠,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遊客打卡的“文旅新地標”;近3年新增的7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26個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展現灌南獨特的鄉村風情。

  走進灌南智慧物流産業園分揀車間,自動化傳輸帶高速運轉,包裹經掃碼、分揀、打包後,迅速涌向等候的快遞貨車。這處日均處理7萬—8萬件貨物、累計交易額超30億元、進口貿易額突破2740萬美元的物流樞紐,是工作隊推動産業升級的“代表作”。

  園區內的産業延伸更顯活力:冷庫區,濃郁的榴蓮味撲面而來,工作人員忙著分揀進口榴蓮;電商直播區,“貓山王”“田大叔”等電商主播對著鏡頭推介新鮮榴蓮,“倉庫直髮、新鮮直達”的承諾讓訂單不斷。“我手機裏存著不少工作隊隊員的聯繫方式,有需求隨時找他們,幫扶特別及時。”金灌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趙京輝的話裏滿是認可。

  在灌南的産業升級藍圖中,工作隊聚焦培育新質生産力,助力開闢低空經濟新賽道。圍繞基地建設、項目招引、專家資源對接等,積極推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電科第二十八研究所、金城集團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機構、生産企業與灌南開展深入合作。今年3月,南航CAAC培訓分中心落地灌南,7月,灌南民用無人機試飛基地正式獲批,成為蘇北首個縣級民用無人機試飛基地,為産業集群落地打下基礎。

  民生溫度,把實事辦到百姓心坎上

  “以前鄉鎮衛生院人來人往,現在年輕人都去縣城看病了,這些老房子就閒置下來了。”站在李集鎮衛生院原病房樓前,院長侯艮江望著正在施工的改造現場,語氣裏既有對舊設施的感慨,更有對新用途的期待——這裡正從閒置病房“變身”醫養融合養老服務中心,即將解決周邊李集、孟興莊、湯溝三鎮近120名孤寡老人的“養老難”。

  “不能讓好資源閒著,更不能讓老人沒人管!”工作隊在走訪中發現這一矛盾後,迅速聯合衛生院展開協調。今年4月,改造工程正式動工,項目建成後最多可容納220名老人,提供住宿、餐飲、醫療護理、文化娛樂等一站式養老服務,實現醫療與養老的無縫銜接。

  就業是民生之本,工作隊把“飯碗”送到百姓家門口。今年1月,灌南縣“春風行動”暨鄉村振興專場招聘會上,30余家企業擺開展位,無人機駕駛員、菌菇技術員、電商運營等崗位吸引了上千人求職。“我在蘑菇加工廠找到了工作,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賺錢還能照顧家裏老人孩子!”“寶媽”張麗娟笑得合不攏嘴。工作隊還推出“寶媽微創”項目20余個,帶動近4000人就業創業;深化蘇陜協作,赴陜西柞水縣舉辦食用菌産業鏈直播帶崗招聘會,線上參與超6萬人次。

  工作隊的“60件實事”不是抽象的數字,而是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項目:投入資金在15個村開展民生工程,提檔升級農路55.2公里,2名隊員所在村申報成功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完成6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提升改造,建成為期3年的“週末家園”蘇北助學項目,邀請50余位知名專家開展巡迴醫療服務,惠及3000余人次……每一件實事,都瞄準村民的“急難愁盼”,用實際行動築牢鄉村振興的“幸福基石”。

  工作隊想群眾所想、助群眾所盼、急群眾所難,用心用情為灌南辦實事、做好事,得到了廣大群眾的高度認可。“這些實事,都辦在了我們心坎上!”這是灌南百姓的共同感受。

  文化賦能,激活鄉村振興“精神密碼”

  “等你來,等你來,我為你講好日子靠誰來帶。等你來,等你來,等你看湯溝人好春常在……”在湯溝鎮,一首朗朗上口的村歌《湯溝等你來》時常在街頭巷尾響起,這首由工作隊聯合縣文聯為湯溝鎮量身打造的村歌,不僅唱出了當地的酒文化底蘊,更唱出了村民對家鄉發展的自豪。工作隊深知,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自進駐之初便將鄉村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以文化為筆勾勒鄉村振興多彩畫卷。

  工作隊始終堅信“無鄉土不文化”,把激活文化作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密碼”。在張店鎮馬臺村,工作隊投入資金推進紅色上馬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二期建設,完善展陳設施、挖掘紅色故事,還邀請老黨員定期講革命歷史。如今,馬臺村成功入選全國紅色美麗村莊,每年吸引大批黨員幹部、群眾前來接受紅色教育,紅色基因在潛移默化中融入鄉村發展血脈。“以前革命舊址荒著,現在成了‘紅色課堂’,我每週都來給孩子們講馬臺村的革命故事,讓紅色基因傳下去!”老黨員孫大爺説。

  文化活動讓鄉村“活”起來。工作隊聯合縣文旅局、文聯舉辦灌河流域“四市五縣”文化聯誼、網絡“村晚”等活動200余場,2025年“村晚”系列活動線上線下互動超1500萬人次。在“茉莉花開 香飄港城”鄉村振興“三進城”活動中,淮海戲、非遺剪紙、灌南草編走出灌南,不僅展示了當地文化,還帶動了食用菌、大閘蟹等農特産品的銷售。

  “文化不僅能聚人心,還能變成‘金鑰匙’,打開增收大門。”王登雲説。如今的灌南,村歌嘹亮、紅色傳承、賽事熱鬧,文化正成為鄉村振興的“軟實力”,推動灌南朝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穩步前行。

  從菌菇大棚到無人機基地,從紅色村莊到文旅景區,從閒置衛生院到醫養中心……灌南的鄉村面貌日新月異,背後是這支17人“戰鬥小組”的堅守與付出。未來,工作隊將繼續深化“五方掛鉤”機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培育更多新質生産力,讓灌南的鄉村振興故事,更加精彩動人。而灌南大地上,那股向上的力量,正續寫著新的篇章。(新華日報 記者 趙芳 見習記者 黃煦 通訊員 孫蓀 夏丹華 陳建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