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紫砂之源 文脈之匯”宜興金沙寺遺址文化學術會在宜興舉行,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不僅解碼金沙寺的文化基因,更為其“活化” 傳承開出 “良方”,為宜興地域文脈延續注入新動能。
會議現場
經過深入的研討與論證,與會專家學者一致確認:金沙寺遺址作為“紫砂之源、文脈之匯”的核心載體和關鍵支點,不僅是宜興地方文化的瑰寶與根脈,更在太湖西岸乃至江浙皖三省交界區域的文化格局中,佔據著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其文化輻射力與影響力極為深遠。
宜興風景
金沙寺坐落于風景秀麗的宜南山區,自唐代起,陸續吸引陸希聲、蘇東坡、岳飛等名人寓居,留下“竹符調水”“題壁抒懷”等佳話。明正德年間吳仕攜書童龔春(供春)在此讀書並創作出第一把紫砂壺,使其成為紫砂藝術發源地。南廡前的金沙泉與陽羨茶、紫砂壺並稱“飲茶三絕”。
深入研究金沙寺遺址文化,對於弘揚地方歷史、豐富江南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宜興高度重視地方文化傳承,通過史料徵集、學術研究、文旅融合等多種方式,持續激活金沙寺遺址文化生命力。
本次學術會旨在系統梳理金沙寺遺址文化脈絡,通過觀點交流、思想碰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會上,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董群,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夏維中,浙江農林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關劍平,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鐘錦等10余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宜興金沙寺供春之説的歷史背景”“佛教資料中對有關金沙寺僧和居士的記載”“宜興紫筍茶崛起的技術基礎與歷史意義”“金沙寺和罨畫溪”等發言課題,從歷史考證、文學解讀、當代轉化等多個維度,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既有對紫砂發源地、陽羨唐貢茶等重要課題科學嚴謹、豐富多元的嚴謹論證,也有對宜興茶産業發展、文旅融合的創新思考,為宜興後續保護與發展金沙寺遺址文化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支撐。(文/圖 宜萱)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