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鎮江:繪就山水人城和諧新畫卷
2025-11-27 09:47:30來源:新華日報編輯:李誠責編:李誠

  原標題:築牢生態基底 繪就山水人城和諧新畫卷——鎮江市自然資源系統“十四五”如何答好生態保護修復卷

  長江之畔,曾經裸露的礦山披上綠裝,昔日“生態傷疤”變為市民休閒的“城市綠肺”;豚類保護區內,江豚逐浪嬉戲,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廣袤林間,松材線蟲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資源安全得到有力守護……“十四五”以來,鎮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態答卷。

  長江之畔,群山逶迤,綠意盎然。走進江蘇省鎮江市,一幅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生態畫卷撲面而來。

  “十四五”以來,鎮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以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為抓手,以制度創新為保障,在守護自然資源底色、提升生態系統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邁出堅實步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態答卷。

  堅持規劃引領 構建生態保護新格局

  生態保護,規劃先行。鎮江市高起點編制《鎮江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2021—2035年)》,明確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總體佈局、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為全市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和剛性約束。同時,《鎮江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等專項規劃相繼出臺,共同構築起層次分明、相互銜接的生態保護規劃體系。

  “我們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通過規劃強化政府主導,落實各方責任,確保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系統推進、久久為功。”鎮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同志介紹。清晰的頂層設計,為全市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描繪了清晰的“路線圖”和“施工圖”,確保了各項工作的科學性和連續性。

  攻堅系統治理 重塑綠水青山新風貌

  面對歷史遺留的生態欠賬,鎮江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響了一場場生態修復攻堅戰。

  礦山復綠,撫平“生態傷疤”。針對歷史遺留礦山點多面廣的挑戰,全面完成核查,精準認定未治理圖斑306個。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一礦一策”分類施治。截至2024年,累計修復歷史遺留礦山202處、面積達631公頃,超額完成規劃目標,鎮江經開區、高新區率先實現“清零”。“圌山生態修復”和“句容市北山水庫水源地保護區礦山生態修復”項目雙雙入選江蘇省首屆最美生態修復案例,成為廢棄礦山煥發新生的典範。

  國土整治,守護沃土良田。為嚴守耕地紅線,保障發展空間,鎮江市創新實施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摸清10.37萬畝“未利用地”家底。通過科學墾造,“十四五”以來累計形成補充耕地指標1.2萬畝,超額完成省定目標,為重大項目建設提供了堅實的資源保障,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生物防控,守護綠色家園。將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視為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一環。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實現發生面積和病死樹數量連續16年“雙下降”,成功拔除2個疫區、3個疫點,榮獲全國防控攻堅行動先進單位。創新建立寧鎮揚區域性聯防聯控機制,建成市級防控藥劑藥械中心庫,監測覆蓋率達99.94%,無公害防治率達99.87%,有力守護了全市森林生態安全。

  守護生命共同體 譜寫生物多樣性新篇章

  生態保護的核心是維護生物多樣性。鎮江市將長江大保護擺在壓倒性位置,全力守護好長江流域的“精靈”——長江江豚。

  協同立法,開創全國先河。2022年,推動鎮江、南京、馬鞍山三市人大跨區域聯動,出臺《關於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開創了全國單一物種流域性區域協同立法的先河。2024年,進一步細化印發的《關於明確江蘇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監管責任的通知》,徹底厘清了保護區的監管職責。

  智慧賦能,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在保護區配套建設巡護艇、5G無人機自動巡查機庫、AI智慧識別相機、智慧監控系統、水下聲學實時監測設備、科研觀測平臺等先進設施,構建起“水陸聯動、天地一體”的智慧監測體系,監管效能大幅提升。

  社區共管,凝聚保護合力。成立全國首個地方性江豚保護聯盟,成員單位擴至16家。創新社區共管機制,打通屬地管理“最後一公里”。孵化2家江豚保護社會組織,發展志願者近千人。連續9年舉辦全國大學生江豚保護夏令營,連續6年舉辦保護主題月系列活動,在市科技館常設展區,年均接待超10萬人次,公眾參與度持續高漲。最新科考顯示,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達946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物種41種,2023年,保護區成功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CBRN)”,生態價值獲得國家級認可。

  創新體制機制 激發生態治理新動能

  高效的治理體系是生態保護成效的關鍵保障。

  全面深化林長制改革。設立各級林長1517名,壓實四級林長責任。創新探索“林長+警長”“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在重點區域設立“山水警務室”,配備24名“山水警長”和1300余名“山水網格員”,實現“網格+警格”融合,執法效率顯著提升。丹徒區獲評2024年度國家級林長制激勵表揚單位(全省唯一)。

  科學推進國土綠化。深挖造林潛力,累計完成造林綠化8.41萬畝,林木覆蓋率提升至25.60%。新建、提升省級綠美村莊111個,建成省級森林步道9條。義務植樹活動蓬勃開展,線上線下參與達6.1萬人次,“愛綠、植綠、護綠”蔚然成風。

  提升資源利用效能。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保障了312國道、丹金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用林需求。深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等綠色産業,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十四五”以來,鎮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統籌保護與發展,交出了一份資源底色更亮、生態屏障更牢、人與自然更和的出色答卷。展望未來,鎮江將繼續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久久為功,持續築牢生態基底,為描繪“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的鎮江畫卷貢獻更多自然力量。(新華日報 作者 傅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