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年磨戲 百獎添彩 125項省文華大獎的背後……
11月27日,江蘇省文化藝術政府獎頒獎儀式暨優秀作品惠民展演在南京舉行,“文華獎”和“五星工程獎”各類獎項逐一揭曉,匯聚獲獎精品的惠民演出同步精彩上演。新華日報 記者 余萍 蔣文超 攝
11月27日晚,江蘇大劇院內星光熠熠,掌聲如潮。2025年江蘇省文化藝術政府獎在此揭曉,其中,省文華獎11個類別的125項大獎逐一落定。從“十佳劇目”到“藝術評論獎”,從舞臺藝術到書畫創作,這場覆蓋多藝術門類的評選,是對江蘇近年創作成果的集中檢閱,標注著江蘇文藝向“高峰”攀登的新坐標。
碩果纍纍,彰顯江蘇文藝創作活力
文華獎的舞臺,是一面時代的鏡子,既折射著歷史的璀璨光輝,也映照著當下的時代脈動。在這場藝術的盛典中,35台大型劇目、64個小型節目、134件美術作品、44件書法作品與10篇評論文章亮相終評。
其中,揚劇《鄭板橋》、錫劇《英雄兒女》、越劇《織造府》、話劇《西遷》、舞劇《10909》等10部獲得“文華十佳劇目獎”的作品尤為耀眼:這些作品或回望歷史風雲,或聚焦現實生活,或禮讚英雄人物,或描摹人間溫情,在舞臺上構建起一幅幅鮮活的江蘇圖景與時代畫卷。
125項大獎的背後,是無數文藝工作者的堅守與付出。創排舞劇《10909》,如同攀登一座無人涉足的高山。如何以柔美的肢體語言,去詮釋萬米深海的磅薄氣象與深潛者的孤勇精神,是創作的核心挑戰。
揚州市揚劇研究所創排的揚劇《鄭板橋》,此前已摘得國家文華獎,此番再度榮獲“文華十佳劇目獎”,可謂實至名歸。編劇羅周以一支生花妙筆,勾勒出鄭板橋的文人風骨與赤子情懷。而“揚劇王子”李政成的表演,更是將這位“揚州八怪”之首的“倔勁”與溫情演繹得淋漓盡致。“我們排這齣戲,不是簡單地復刻一個歷史人物,而是希望從他的人生理念中,找到與今天這個時代的共鳴點。”李政成説,“國家文華獎、省文華獎的認可,證明了傳統戲曲在當代依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關鍵在於如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原總政治部文藝局局長汪守德作為本屆省文華獎的評委之一,對眾多參評作品深感驚喜。他觀察到,江蘇不僅省級院團表現優異,市級、縣級院團的作品同樣展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而江蘇文藝工作者反復打磨、精益求精的創作精神,令他深為感動。“這些作品的成功,不僅體現了江蘇文藝工作者的藝術追求,更標誌著江蘇藝術創作整體水準走在全國前列,在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産生了廣泛影響。”
機製革新,“指揮棒”引領創作新風向
125項大獎的背後,更是評獎機制的“破與立”。本屆省文華獎備受矚目的,是一系列直指行業痛點的改革,讓“評獎”真正成為引領創作的“指揮棒”。
省文華獎首次將參評劇目的首演時間拓寬至“十年”,體現出“好戲多磨”的創作導向;同時明確要求參評作品“年均演出”不少於10場。這一規定,直指“獲獎即沉寂”的行業頑疾——此前部分作品為評獎臨時登臺,獲獎後便“刀槍入庫”。而2025年評選中,那些深受觀眾喜愛、市場口碑良好的作品更具競爭力,清晰地傳遞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鮮明導向。
“創作之初就得思考,這戲孩子們愛不愛看,能不能常演。”江蘇省兒童藝術劇院院長史國生感慨,作品的生命力,從來不是獎盃,而是觀眾的認可和掌聲。目前由該劇院創排的兒童劇《草房子》已演出301場,其演出場次遠超評選的基本要求。“觀眾的反饋和建議,也成為了我們持續優化作品的動力。”
本屆省文華獎還首次增設25個文華節目獎,聚焦於時長不超過40分鐘、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小戲小品、歌曲舞蹈等節目,旨在引導藝術創作“大小並重”、多樣化發展,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小而美作品得以綻放光彩。評選中,淮劇小戲《趕腳》、揚劇小戲《水火相容》、小品《陽光便利店》、錫劇小戲《碗裏碗外》、淮劇小戲《買你敲門聲》、歌曲《東坡願》、群舞《開山島上》、揚州評話《站臺》、雜技《草原魂·頂》等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作品脫穎而出。
獲得“文華節目獎”的淮劇小戲《趕腳》,將傳統劇目《孝燈記》中的一折,拓展為一個結構完整、情節巧妙、詼諧生動的小故事。喜訊傳來,創排單位鹽城市淮劇團負責人李鶯歌激動地表示,“小戲成本低、週期短、接地氣,能最快速地反映生活、服務基層。文華獎為小節目專門設獎,是對基層創作力量的巨大鼓舞,我們前進的信心更足了。”
文化惠民,讓藝術繁花盛開在人民中間
文華獎的價值,不只在於“評”,更在於“享”。一邊開展評選,一邊推動惠民。省文華獎主動將藝術精品送至群眾身邊,使其從“行業評獎”昇華為一場百姓共享的“文化盛宴”,真正讓“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落地生根。
在靖江大劇院,南京市越劇團演出的詩韻越劇《織造府》迎來動人一幕——隨著曹雪芹一聲高呼,十二金釵手持風箏隱入風雪,台下掌聲與喝彩聲久久不息。這樣的場景,是本屆文華獎“評獎與惠民並重”的縮影:43場高水準演出深入七市十四縣的劇場、廣場甚至社區;美術館裏,在書法美術作品前駐足的觀眾絡繹不絕;文化評獎與文化惠民的有機融合,讓高高在上的藝術獎項,變成了老百姓可感、可觸、可分享的文化盛宴。
文華獎不僅致力於“齣戲”,同樣注重“出人才”。文華單項獎的評選看重創作和演職人員的個人能力,不限年齡、地域、領域等條件,充分肯定編劇、導演、音樂、舞臺美術、表演5個藝術創作環節的傑出貢獻。
可喜的是,本屆文華單項獎中涌現了一批青年力量,展現出江蘇省舞臺藝術人才梯隊建設的良好接續與蓬勃生機。作為一名90後,丹劇《鳳先生》編劇俞思含獲獎後對創作之路更為堅定,“榮譽的光環終會隨時間淡去,但真正的創作要深深紮根於時代土壤,也要靜靜向著藝術天穹生長。文華獎的意義,恰在於為青年編劇提供了這樣一方沃土,讓我們在紮根時不孤獨,生長時有方向。”
本屆文華獎還首次增設文華評論獎,填補了文藝評論領域獎項的空白。鄭世鮮、方標軍、黃戈、許薇、于平撰寫的評論文章獲獎,標誌著文藝創作與理論批評的良性互動格局正在形成。這些獲獎文章以其獨到的學術眼光和深刻的理論見解,為文藝創作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推動創作與評論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125項大獎,是對過往辛勤耕耘的肯定與嘉獎;更是文藝創作通向高峰的征途。江蘇省文華獎,正以其不斷優化的機制、開放包容的胸懷和引領時代的擔當,持續激發著江蘇文藝工作者打磨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文藝精品,為江蘇的文化藝術繁榮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新華日報 記者 王慧)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