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見習記者姜姝琪)江西萍鄉市安源區,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與紅色記憶的地方,曾是中國近代工業的重要發源地,更是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
4月20日,“四張名片看萍鄉”全國主流媒體江西行採訪團走進安源,感受這座“工運搖籃”之城的發展脈搏,領略工業遺跡與紅色文化的交融魅力。
追憶路礦風雲,銘記歷史征程
姜姝琪/攝
踏入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仿佛穿越時空,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宣傳科科長段志能帶領記者們回到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段志能提及一首流傳甚廣的民謠:“父挖窿中煤,子扯窿中拖,煤炭堆如山,父子都挨餓,寅吃卯時糧,妻寒子也餓,三月無餉發,生活真難過!”這首民謠,是當年安源路礦工人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讓人深刻感受到那段歷史的沉重與艱辛。
姜姝琪/攝
在總平巷,記者們見到了在安源煤礦辛勤工作了40餘年的安源煤礦原黨委副書記孫正風。他滿懷熱忱地向記者們介紹了安源煤礦的發展歷程。
作為中國唯一仍在生産的百年煤礦,安源煤礦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勇立潮頭,不斷開拓創新。通過三次精煤加工系統改造,精煤回收率實現了從20%到41%的跨越式提升,用科技創新書寫著百年老礦的傳奇新篇章。
科技賦能紅色,傳承煥發生機
為了讓紅色記憶永葆青春,科技賦能成為關鍵之舉。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將科技與紅色故事相融合,為紅色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段志能介紹道,通過AI技術生動還原黃靜源烈士的生平事跡,讓參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黃靜源烈士的英勇與偉大,增強了教育效果。此外,還通過光影演藝《風起安源》,讓紅色歷史鮮活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近年來,安源區以“保護、數字、融合”三大舉措為抓手,全力激活紅色資源。一方面,完成5處核心遺址的修繕工作,打造了10個精品文旅景點,讓紅色遺跡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另一方面,創新運用科技手段為歷史賦能,AR技術讓文物“開口説話”,VR體驗讓遊客仿佛“穿越”回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