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共瀋陽市委關於制定瀋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0年12月3日中國共産黨瀋陽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十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瀋陽推動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關鍵階段。根據黨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具體要求,就制定瀋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實現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時期是瀋陽振興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宏觀環境、艱巨繁重的振興任務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央及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務實進取、攻堅克難,奮力開創了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在主動做實經濟數據的基礎上,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持續向好,新的增長動能更加強勁,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産;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糧食生産連年豐收,民營經濟不斷壯大;全面深化改革縱深推進,營商環境明顯改觀,機構改革成效明顯,國資國企改革穩步推進,創新創業活力不斷迸發,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一批“國字號”創新平臺在沈佈局,對外開放水準不斷提升,區域合作取得積極進展;三大攻堅戰成效顯著,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提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取得積極成效;城市面貌明顯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和功能品質進一步優化,文明城市建設成果持續鞏固;教育、醫療、文化、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步伐加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人民群眾幸福感不斷增強;全面依法治市紮實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不斷提高,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深化,政治生態持續優化,黨員幹部的觀念作風深入轉變,幹事創業精神狀態更加振奮,抓發展謀發展氛圍愈發濃厚。“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為推動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2.瀋陽振興發展面臨的形勢。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已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遼寧加快構建“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瀋陽振興發展面臨著重大機遇。但同時應該看到,瀋陽仍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一些深層次矛盾剛剛破題,鞏固和擴大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還需在調整經濟結構、轉換新舊動能、實施創新驅動、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治理效能等方面聚焦發力、持續用力。全市上下必須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加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更加深刻認識錯綜複雜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牢牢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把握髮展規律、順應發展大勢,緊密結合實際、認清差距不足,堅定信心決心、發揚鬥爭精神,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奮勇前進,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3.到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展望二〇三五年,瀋陽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成為在國家戰略佈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城市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産業轉型升級取得重要進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對外開放水準持續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趨於成熟,創新瀋陽、數字瀋陽、智造強市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城市輻射力、帶動力、影響力明顯增強,瀋陽現代化都市圈基本形成;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法治建設、平安建設達到更高水準,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生態環境建設取得重大成效,綠色生産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美麗瀋陽基本建成;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準差距顯著縮小,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二、“十四五”時期瀋陽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
4.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具體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保障,統籌發展和安全,立足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的戰略定位,聚焦補齊“四個短板”,紮實做好“六項重點工作”,深入落實“四個著力”“三個推進”,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主動服務和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奮力推動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貢獻力量。
5.遵循原則。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準,為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根本保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牢把握共同富裕方向,把增進群眾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持新發展理念,聚焦發展第一要務,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創新,堅決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廣泛匯聚資本和資源,大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與安全、守正與創新、秩序與活力的關係,系統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發展品質、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堅持打基礎利長遠,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瞄準目標、久久為功,扎紮實實把瀋陽的事情辦好。
6.主要目標。圍繞推動瀋陽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總目標,建設好瀋陽現代化都市圈,在打造數字遼寧智造強省、“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解決“老字號”問題上為全省作出示範,建設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國家先進製造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增速力爭高於全省水準,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鏈現代化水準明顯提高,數字經濟比重持續躍升,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效;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水準大幅提升,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帶動作用全面增強。
——發展動力更加強勁。形成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營商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成效明顯,基本完成國資國企改革任務,民營經濟活力明顯增強;對外開放格局不斷完善,人流物流信息流樞紐功能全面增強;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區域創新體系加快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進展。
——社會文明全面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産業融合發展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産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集約節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城鄉綠化覆蓋率顯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斷減少,循環經濟深入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天藍水綠山青的美麗瀋陽加快建設。
——民生福祉明顯提升。推進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力爭高於經濟增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品質就業,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健全,教育、文化、衛生、養老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水準持續提高。
——治理效能切實增強。依法治市邁出堅實步伐,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持續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創新瀋陽
堅持創新在振興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圍繞積極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全面提高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能力水準,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式增長。
7.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大力引進、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全定制化支持政策,不斷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雛鷹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大企業平臺化”梯度培育體系,引導扶持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鼓勵“專精特新”發展,打造一批高成長性企業、“隱形冠軍”和創新型領軍企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建設技術研發中心和産業創新中心等,發揮大型骨幹企業帶動作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圍繞重點産業鏈建立産業技術創新聯盟,鼓勵頭部企業平臺化轉型,推動産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8.建設科技創新重大平臺體系。依託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加快建設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機器人與智慧製造創新研究院等國字號平臺,爭取建設區域綜合性實驗室,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建設。推動高校院所和企業圍繞重點領域打造一批基礎性、共享型、專業化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大力推動協同創新,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數字醫療、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支持企業、高校院所、行業協會等建設産業技術研究院、協同創新中心、國際研發機構,加快瀋陽産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創新新型研發機構績效評價,全面提高産業技術供給能力。
9.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權”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合理分配機制,完善東北科技大市場等技術交易市場功能,支持高校院所和各區、縣(市)建設一批成果轉化基地。聚焦産業鏈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加大研發投入,增強財政投入的引導放大效應,形成多元投入機制。圍繞重點創新鏈和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開展攻關,滾動實施重大科技研發項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推進産學研用金深度融合。
10.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促進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深入實施高精尖優才集聚、盛京工匠培養等重大人才工程,健全“人才+項目+基地”機制,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管理人員和急需緊缺人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深化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推進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健全以創新能力、品質、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完善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
11.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推進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建設,發揮創新創業孵化聯盟作用,因地制宜推進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産業園區等載體建設,構建孵化服務生態體系。強化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開展協同保護和聯合懲戒,完善專業化裁決調解機制,建立區域性知識産權運營服務平臺。促進科技開放合作,加強科普工作,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崇尚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
四、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大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強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12.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以市場主體獲得感為評價標準,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以“一網通辦”為抓手,以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為保障,營造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營商環境。著眼“一網通辦”為全省作示範,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開展“只提報一次”改革,推行“全程電子化”審批,全面提升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權責清單動態管理,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簡化優化審批流程,不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創新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對新産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完善企業全生命週期的服務體系,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加強誠信瀋陽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誠信體系。深入開展“萬人進萬企”等特色載體活動,完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定期開展營商環境評價,以評促改、對比提升,推動營商環境建設向抓好“絕大多數”延伸、向優化社會環境拓展、向建立長效機制深化。加強營商文化建設,營造“辦事不求人”“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社會氛圍。
13.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引導各類要素向主導産業、優質企業集中集聚。促進土地要素配置提質增效,盤活存量土地,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形成勞動力要素集聚效應,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發揮資本要素服務實體經濟作用,不斷優化融資結構,增加金融有效供給。破除技術要素轉化瓶頸,建立健全科技攻關對接、運行服務和市場價格決定機制。發揮數據要素賦能作用,推動政務數據、公共數據共享和開放,加強數據資源安全保護。
14.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紮實推進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做強做優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以集團層面為重點,積極穩妥、分類分層推進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精準引入戰略投資者,加快推進競爭類國有企業混改。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和市場化經營機制,全面實行經理層市場化選聘和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優化國有資本佈局結構,深化授權經營體制改革,提升國有資本配置效率,發揮國有資本戰略性支撐作用。完善國有資産監管體制,促進國有資産保值增值。
15.深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興辦模式、管理方式、資源配置等方面轉型升級,強化經濟管理和投資服務等職能,賦予更大的自主管理權限,促進各級各類開發區發揮主力軍作用,提升集約化、內涵式發展水準。創新管理運營機制,實行“一區多園”管理,構建精簡高效的管理機構,深入推進“管委會+平臺公司”改革,提高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水準,將開發建設、招商引資、投資運營、專業化服務等事項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委託外包等方式交由市場承擔。完善差異化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提高産業水準、投資強度、畝均效益。
16.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確保民營企業獲得平等市場主體地位。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法治環境和政策體系,健全執法司法對民營企業的平等保護機制,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産權和企業家權益。建立民營企業梯次培育體系,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深化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和優化重組。
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完善政企溝通、涉企政策制定執行機制,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17.深化金融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圍繞積極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用好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強上市公司後備庫建設和上市輔導服務,完善遼寧股權交易中心功能,推進優質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和新三板及境外資本市場掛牌上市,支持産業投資基金、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為企業發展提供資本支撐。推進金融産品和服務創新,加大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産業金融等特色金融發展力度。推動金融法人機構設立,打造金融“全牌照”城市,做大做強地方金融法人機構。推動地方徵信平臺、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三農”、創新創業的金融服務能力。完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創新融資方式,優化投資方向和結構,不斷提高投資效益。
五、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構建支撐高品質發展的現代産業體系
著力提升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水準,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率先在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改造上實現突破,在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中作示範,積極打造國家先進製造中心。
18.推動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完善産業鏈供應鏈工作機制,統籌抓好交通裝備、智慧裝備、機械裝備、電力裝備、積體電路裝備、醫療裝備等産業鏈供應鏈建設,努力在解決“老字號”問題上走在全省前列。提升汽車産業全産業鏈水準,促進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發展,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重塑機床製造産業領先地位,培育數控系統和核心功能部件生産基地。提高通用石化裝備、輸變電裝備、核電裝備等産業豐厚度,提升本地産品配套和供給能力。推進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和重大新産品規模化建設,促進産業基礎能力提升,加快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發展,推動製造業加快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19.大力發展新興産業。開展建鏈延鏈補鏈強鏈,推動優勢領域戰略性新興産業高品質發展。發展積體電路産業,以材料、裝備、零部件為重點,打造IC裝備産業化基地。做大做強機器人産業,重點研發標誌性工業機器人産品,構建機器人産業創新生態圈。加快發展民機大部件産品、燃氣輪機等航空産業。壯大重組蛋白藥物、醫學影像裝備等生物醫藥及醫療裝備産業。重點發展高性能鈦鎳銅合金、稀土永磁和碳纖維等新材料産業。加快佈局未來生産、未來交通、未來健康和未來信息技術、未來材料等未來産業。
20.著力建設數字瀋陽。強化數字賦能,推進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北斗數據應用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面佈局5G産業,打造中德園5G應用示範區和工業大數據中心,探索工業數據採集標準化,推動信息流持續匯聚。做強優勢數字産業,打造工業軟體和基礎軟體研發高地,培育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數字産業集群。發揮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品牌效應,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打造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擴大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應用規模。深入推進企業“上雲用數賦智”行動,發揮應用場景優勢,推動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AR/VR/MR、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數字貿易、數字文旅、數字創意、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推進政務數據信息歸集共享,有序開放基礎公用數據資源,促進全社會數據資源流通,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慧化水準,努力在“一網統管”上作表率。
21.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鼓勵駐沈軍工單位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軍民兩用實驗室、開放式協同創新平臺,促進軍工技術向民用領域推廣和應用。加強軍隊後勤保障社會化基地建設,鼓勵民用高技術企業參與軍工科研生産配套,培育一批專業化配套商和供應商。做大做強軍民融合産業,培育發展軍民融合領軍企業和特色産業園區。
22.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堅定不移擴大內需,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大力發展冰雪經濟,培育服務消費、體驗消費等新熱點。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重點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産權、科技諮詢等高技術服務業,提升會展業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水準,培育壯大樓宇經濟,促進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優化商貿流通、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服務業供給,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挖掘培育更多中華老字號和瀋陽名牌。
六、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23.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化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促進土地有序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品質,探索更多農企利益聯結機制有效模式。積極穩妥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穩慎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做好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積極探索閒置宅基地和農房資源等利用形式,盤活農村閒置資源資産。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建立集體資産運營管理、監督和收益分配機制,推進農村綜合産權交易體系建設。深化縣鄉財政、供銷合作社、集體林權和農業水價等領域改革。
24.提升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有效遏制糧田“非糧化”,嚴禁農地“非農化”,加大高標準農田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農業良種化水準,加強動物疫病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穩定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産量,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林生態保持區、農業生産主導區、都市農業主導區空間佈局,加強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和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經濟作物種植比重,鞏固提升肉牛、禽業等優勢産業,拉長農産品精深加工産業鏈條,發展設施農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開展糧油、果蔬等集聚區建設,推行綠色標準化生産和全程品質控制,加快農業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確保“菜籃子”供應充足。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建設農業新型科技推廣體系,推動農業金融服務創新。
25.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大力推動縣域主導産業差異化發展,積極引導工業企業向園區集聚,加快特色産業園區建設,促進園區提檔升級,科學有序建設基礎設施,合理佈局公共服務資源。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都市農業新業態。全面加強鄉鎮工作,充分發揮中心鎮先導作用,提升集聚産業、公共服務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建成若干“小城市”和縣域副中心,打造一批特色小鎮、專業村。
26.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優先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解決戶廁改造、飲水安全、污水治理和垃圾處理等問題,加強農業生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打造一批精品示範村和美麗示範村。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和體系,壯大知農愛農、紮根鄉村的人才隊伍。
27.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健全防止返貧、新致貧的監測和幫扶機制,常態推進産業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産管理和監督,完善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七、推動高水準對內對外開放,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
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內對外開放,更好發揮城市組團的集聚輻射、産業協同和同城化效應,以深度參與國內大循環為重點,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28.加快瀋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圍繞全省構建“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深化與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鐵嶺、沈撫示範區等的聯動發展,科學控制發展邊界,防止“攤大餅”式擴張,推動統一市場建設、基礎設施一體高效、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産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城鄉融合發展、重點領域智慧應用,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打造新型工業化的示範區、東北振興發展的增長極。加快推進都市圈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主動加強與周邊城市對接,打造便捷、高效的一體化城際交通網。以全産業鏈深度協作為紐帶,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産業體系。有效引導人口流入,增強對年輕人口的吸引力,改善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積極推動與以大連為龍頭的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良性互動,在規劃銜接、打造物流通道、促進産業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搭建開放平臺等方面加強對接協作。加強與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遼東綠色經濟區的互動發展。加強與哈長城市群主要城市的多層次、寬領域協同配合。
29.積極拓展國內區域合作。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拓展京沈對口合作廣度深度,加強要素共享、産業互動、園區合作和市場融通。深入開展産業鏈招商、以商招商、仲介機構招商,承接産業轉移和創新要素輻射,鼓勵跨國公司、央企、行業龍頭在沈設立研發中心、區域總部等功能性機構。紮實做好對口支援和對口幫扶工作。
30.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推進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瀋陽片區高水準發展,提升制度創新的産業結合度、需求匹配度、措施精準度,深化跨境電商綜合試驗,釋放綜合保稅區功能優勢。發揮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瀋陽高新技術開發區、輝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開放前沿作用,強化中德園集聚全球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功能,推進中日産業園、中韓科技園等建設。加強友好城市、經濟合作城市經濟交流,擴大在各類自由貿易協定框架下經貿合作,進一步暢通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聯繫。發揮中國(瀋陽)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等重要經貿交流平臺作用,穩定擴大優勢産品進出口規模,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八、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按照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瀋陽現代化都市圈的功能定位,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著力提升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
31.打造國家現代綜合樞紐。構建互聯互通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桃仙機場擴能改造,加快沈白客專等高速鐵路和沈遼鞍營、沈丹城際鐵路建設。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和總部經濟,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優化佈局物流園區,培育壯大現代物流企業,加快現代物流産業發展,降低物流成本,構建商貿服務型、生産服務型、陸港型物流樞紐。推進瀋陽國際陸港建設,加快建設多式聯運中心,加強與省內港口合作,實現“公鐵海航”多式聯運高效協同,形成“干支結合、樞紐集散”集疏運體系。拓展瀋陽中歐班列通道建設,提升班列對歐洲輻射能力,創建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
32.優化城市空間佈局。強化資源環境底線約束,建立並完善“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堅持組團式發展、協同性建設,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發展佈局。深入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産力和公共資源佈局,擴大生態空間和生態容量。滾動有序加強開發區建設,統籌工業區與生活區、商業區等功能建設,實現生産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進行戰略空間留白留璞增綠。
33.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以高速路、快速路為骨架,國省幹道及主幹路為支撐的路網體系,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結構,構建佈局均衡的客運樞紐,深化公交都市示範城市建設,擴大停車設施供給。強化能源基礎設施保障能力,積極發展新能源項目,推進城市水網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建設海綿城市,增強防洪排澇能力。推進沈飛、東塔機場等重大項目和舊批發市場搬遷改造,開展重點地區低效工業更新改造,合理有序開發地下空間,加強老舊小區改造,建設完整居住社區,提升歷史文化街區、核心商業區和生態旅遊區等建設水準。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九、推動文化強市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加快建設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
34.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公民道德建設,開展志願服務品牌活動,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佈局。深化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完善常態長效創建工作機制。踐行新時代遼寧精神,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注重家庭、家風、家教建設,選樹宣傳“身邊好人”等道德模範典型,不斷提高市民文明素養。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
35.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紮實開展文化惠民工程,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策劃建設一批重點文化場館,健全基層公共文體設施網絡,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提升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水準。深入實施藝術精品創作工程,完善創作生産機制,推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建好主流媒體,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培育引進國際性文化藝術活動,做強“瀋陽藝術節”“渾河岸交響音樂節”等特色文化品牌,不斷豐富文化供給。紮實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完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加快發展體育産業,提升瀋陽馬拉松等體育精品賽事活動影響力。
36.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深入挖掘整理歷史文化資源,做好考古和歷史文脈研究工作,加大文物和歷史建築修繕利用,盤活用好文物資源,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系統推進新樂遺址、盛京皇城和老北市、中山路、大東路歷史文化街區綜合提升。加快推進北大營遺址修繕展示、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提質改造,加強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等革命遺址遺跡建設,弘揚傳承紅色文化。打造鐵西工人村、衛工街老廠區、大東區肇新窯業等民族工業展示區。加強石佛寺、葉茂臺、遼濱塔歷史文化名村建設。做好遼河文化帶、渾河文化帶、蒲河文化帶的開發利用。加強文博場館建設,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地標。
37.推進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産業創新體系、文化市場體系、要素支撐體系和政策保障體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建成一批文化産業園區,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和平臺,推出一批特色文化街區和特色小鎮,打造一批文化品牌,集聚一批文化産業領軍人才。集聚“文化+”新動能,拓展文化與互聯網、科技、裝備製造、體育等融合發展領域,壯大動漫遊戲、智慧穿戴等重點産業,培育數字文化産業新型業態。促進文商旅深度融合,發展歷史文化遊、紅色文化遊、工業文化遊、自然生態遊、鄉村休閒遊,做強冰雪旅遊。推進棋盤山國家旅遊度假區、盛京皇城5A級景區建設,系統推進旅遊景點改造提升。加強特色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和行銷資源整合,培育影視傳媒、娛樂休閒等創意産業,加快建設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
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資源利用方式轉變,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和水準。
38.持續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切實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深化大氣污染防治,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綜合治理工業企業大氣污染,加大機動車污染防治力度,推進冬季清潔取暖,強化揚塵管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持續改善水環境品質,完善河長制和“一河一策”管理制度,提高遼河、渾河等重點河流綜合治理水準,加大重點排污行業和企業整治力度,消滅黑臭水體。加強土壤污染治理,推進重點地區排查、整治和修復,無害化處置危險廢物,強化暫不開發地塊風險管控。
39.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嚴格生態環境準入,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系統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推進水土流失和侵蝕溝綜合治理,加大天然林管護力度,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依託遼河干流建設國家公園,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和中小河流域整治,加強臥龍湖、仙子湖、獾子洞、蒲河等重要濕地生態保護,實施入遼河、渾河、蒲河河口濕地建設。開展國土綠化行動,防治西北地區沙化,構築生態安全屏障。
40.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水準。嚴控用地總量和規模,嚴格執行建設用地使用標準,積極落實國家關於低效用地再開發的各項政策。控制取用水總量,優化生活用水、工業用水配置,改進農業用水方式,加強高耗水企業用水定額管理,大力推進城市再生水利用。拓寬優質煤炭、天然氣使用面,全面提高發電、供暖等行業資源利用效能。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
41.推動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開展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綠色化改造。培育節能環保、清潔生産、清潔能源産業,降低碳排放強度。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十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社會建設水準
提升生活品質,推動共同富裕,讓人民群眾更多更公平共享振興發展成果。
42.促進充分就業和持續增收。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加大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精準開展就業困難人員崗位供給、技能提升、就業援助,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構建更加和諧的新型勞動關係,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千方百計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途徑增加居民財産性收入,優化農民收入結構,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43.推進教育事業發展更加公平更有品質。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逐步縮小義務教育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辦學差距,促進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提高市屬高校辦學品質,支持在沈高校“雙一流”建設。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城市。
4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與經濟發展水準相協調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落實養老保險制度,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待遇,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提高社會福利保障水準,促進慈善事業與社會救助功能互補。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
45.全面推進健康瀋陽建設。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健全疾控機構和城鄉社區聯動工作機制,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提高監測預警和應急反應能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健全分級診療制度,推進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強化縣級醫院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區域專科中心建設。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46.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深入推進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養老機構供給品質,改善為老服務勞動力有效供給,發展普惠型和互助性養老,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準,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
47.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創新和完善城市基層治理制度,推動街道賦權擴能,加快網格服務管理標準化建設,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建設“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和諧社區。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著力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十二、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瀋陽
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把安全發展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提升城市安全韌性,防範化解各種風險,切實做到以發展促安全、以安全保發展。
48.提高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建立健全國家安全風險研判、防控協同、防範化解機制,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提升網絡綜合治理水準。推進國家安全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長效化,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全社會國家安全意識。加強國防動員建設,提高快速應急協同保障能力,持續深入開展雙擁模範城創建活動,進一步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49.維護經濟安全。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增強産業鏈供應鏈本地佈局配套的系統性、協同性、穩定性,做好水利、電力、供氣、交通、通信、網絡等重點工程運營維護,促進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堅決防控金融風險,優化地方金融監管體系,有效處置金融機構風險,穩妥處置重點企業經營和債務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等違規違法金融活動,防範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50.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和管理制度,及時排查化解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産隱患,健全預警應急處置機制,有效遏制危險化學品、建築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強化生物安全保護,構建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健全突發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事件應急體系,全面增強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提高氣象預報預測精準化水準,加強應急物資保障。
51.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推動信訪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科學化,加強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聯動,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建立健全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完善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慧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堅決防範和打擊暴力恐怖、黑惡勢力、新型網絡犯罪,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十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凝聚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強大力量
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52.提升領導振興發展能力水準。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教育引導全市黨員幹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運用中國共産黨一百年的寶貴經驗,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具體要求。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提高黨的建設品質。推進黨的組織體系建設,發揮廣大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把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鬥堡壘。鞏固黨政機構改革成果,調整優化事業單位佈局。建立健全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考核體系。
53.加強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支持和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立法、監督、決定、任免等職權,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和諧,鞏固和發展大團結大聯合局面。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聯繫、服務和動員群眾的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強化科學立法,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司法,以民法典學習宣傳為重點,做好“八五”普法工作,在全社會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圍。
54.激勵廣大黨員幹部擔當作為。落實好新時期幹部標準,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推動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進一步推動思想解放,發揚鬥爭精神,提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切實形成與高品質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思維和工作方式。健全正向激勵體系,完善容錯糾錯、規範問責等機制,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幹部的激勵和保護,激發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加強政治監督,嚴明紀律規矩,構建監督體系、推進治理體系,以“兩個體系”建設的貫通融合,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55.健全狠抓落實推進機制。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及省委十二屆十四次全會、市委十三屆十三次全會要求,科學編制市和各區縣(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實施清單式管理、項目化推進,開展精準有效的督促檢查,進一步為基層鬆綁減負,深入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促進形成苦幹實幹之風。
全市上下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戮力同心、頑強拼搏,為順利完成“十四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推動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而努力奮鬥!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