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瀋陽 跑出科技創新加速度
2021-09-01 10:00:11來源:瀋陽日報編輯:王巍責編:李勝蘭

  科技興則産業興,科技強則城市強。“十三五”期間,瀋陽科技創新日新月異,跑出屬於自己的加速度,多項指標實現翻番,為打造“創新瀋陽”奠定了堅實基礎。

  方興未艾

  高新技術企業近5年平均增長率44%

  科技型企業數量是衡量一座城市科技創新實力最直接的指標。瀋陽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完善科技政策體系,陸續出臺了《關於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的實施意見》《關於全面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瀋陽市以科技創新促進産業創新行動方案》等政策。針對研發經費投入不足、科技成果本地轉化薄弱、高新技術企業偏少等弱項短板,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雙培育”計劃,構建了多層次、分階段、遞進式的培育體系。強化科技創新與做好“三篇大文章”和全市産業結構調整佈局銜接,形成未來産業17個細分領域發展規劃以及《IC裝備産業發展規劃》等專項産業政策,並通過建設實質性聯盟等方式,實現産學研深度融合,增強企業創新發展驅動力。

  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2560家,是2016年的4.6倍,近5年平均增長率達到44%,高於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個百分點。科技型中小企業增速明顯。2020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註冊數量4559家,入庫數量1628家,分別是2018年的3.19倍和1.60倍,近3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78.49%和26.65%。瀋陽市近兩年獲批認定的遼寧省瞪羚等企業在省內獨佔鰲頭,2020年新增省瞪羚等企業40家,同比增長88.88%。呈現出多點開花良好勢頭,區縣(市)科技型企業蓬勃發展。以渾南區為例,該區高新技術企業786家,是2015年的5.8倍,2020年凈增252家,同比增長48%。

  吐故納新

  建設各級科技創新平臺1167個

  科技創新平臺對科技創新工作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突出。2019年,瀋陽市將科技創新平臺優化整合為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臨床醫學研究中心5類。組織科技創新平臺向先進材料、智慧製造、機器人等12個産業創新鏈配置和開放,提升對産業的支撐和服務效果。

  2019年以來,瀋陽市新增瀋陽鐵路信號有限責任公司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醫學檢驗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7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目前,瀋陽市擁有1167個科技創新平臺,其中國家級64個、省級842個。近3年,瀋陽市累計安排科技專項資金9500萬元,對新獲批的各級科技創新平臺給予後補助支持。

  異軍突起

  新型研發機構涵蓋17個細分産業技術領域

  瀋陽市2017年啟動新型研發機構申報工作,走出了一條新型研發機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助力産業發展的道路。

  近年來,瀋陽市先後出臺了《關於推動瀋陽市新型研發機構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在全省率先建設了一批科技創新能力強、科研實驗條件完善、支撐産業發展的新型研發機構。截至2020年底,共認定32個瀋陽市新型研發機構,涵蓋了新能源、智慧裝備、智慧製造、生物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等12個重點産業創新鏈的17個細分技術領域。新型研發機構集聚了1180名研發人員,佔職工總數的91.6%,其中高層次人才285人,組建創新團隊144個;場地面積達到19.1萬平方米,擁有大型科研儀器3588台套,認定以來研發投入達到4.2億元;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産品150項,形成技術標準26項,涌現出一大批高水準創新成果。

  精準施策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破解“卡脖子”難題

  2018年,瀋陽市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聚焦重點産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以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集合優勢資源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專項行動,著力突破産業發展關鍵共性技術、核心技術,不斷提升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鏈水準。瀋陽市從重點産業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等需求出發,從技術研發、中試熟化、轉化應用等方面系統化組織實施,探索形成了“需求管理+科學論證+精準佈局+分類實施”的項目組織新模式。這一經驗做法成功入選了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第二批經驗。

  2019年,圍繞機器人、IC裝備等13個重點領域,市科技局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137項,落實研發補助資金7.39億元。2020年,圍繞智慧製造、先進材料等12個重點産業創新鏈方向,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107項,研發總投入10.09億元。2021年,聚焦經濟轉型升級“三篇大文章”的20個重點産業鏈創新方向,瀋陽市發佈31個“揭榜挂帥”項目榜單,來自北京、廣東、江蘇等地的35個創新研發團隊與發榜企業達成合作意向,揭榜項目研發總投入2.23億元。(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岳雨 通訊員 董飛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