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色引擎”燃動錦繡之州——遼寧錦州市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紀實
北靠茫茫群山,南臨滔滔大海,這裡就是素有東北“咽喉”之稱的遼寧錦州。
8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的第一站就來到了這裡。70多年前,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首戰——遼沈戰役曾在這裡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錦州因此也被稱為“新中國第一縷曙光升起的地方”。
“聽黨指揮、決戰決勝”是遼沈戰役的制勝法寶。在這個英雄戰鬥過的地方,紅色精神和紅色基因早已融化在錦州的血脈裏。而今,“吃透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已經成為錦州全市上下的共同認識和工作態勢。
錦州市委書記靳國衛表示:“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把英雄城市‘紅色名片’擦得更亮。”
現如今,紅色不僅是錦州的精神底色,更點亮了鄉村振興的新征途。近年來,錦州市以基層黨組織建設“堡壘鞏固工程”為統領,持續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組織功能和服務功能,不斷提高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激發鄉村振興活力,以黨建引領帶動農戶積極參與,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
築牢“政治堡壘”——
紅色村莊煥發新生機
白天參觀遼沈戰役紀念館,看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紅色舊址,夜晚住在翠岩鎮的農家大院品黃金瓜、吃農家飯,已成為遊客到錦州旅遊的“標配”。鄉村旅遊和紅色旅遊的跨界融合,讓紅色村莊煥發新的生機。
每月的第一個週一,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所在地——淩海市翠岩鎮牤牛屯村村部廣場都會舉行升旗儀式,不僅村裏的黨員群眾早早地來到村部廣場集合,省內外前來開展黨建活動的各類團體、大中小學生、遊客等也慕名前來,接受紅色洗禮。
牤牛屯村黨支部書記金祥輝向記者介紹,通過開展“升國旗、聚合力、促振興”活動,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提升了,黨員群眾的精神面貌不一樣了,別開生面的紅色旅遊還帶動了鄉村發展。
2021年,牤牛屯村接待遊客10余萬人次,旅遊年收入150余萬元。村集體成立合作社,190棟高效棚種植“聖女果”、黃金瓜、茼蒿等果蔬,平均每畝大棚年純收入3萬元,村集體年增收40余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萬元。
“活了80多歲,都沒想到這麼多人來我們村參觀,我們村裏人老驕傲了。我家種了3個大棚,一個棚一年純利潤2.5萬元。”説起村裏的變化,村民丁蘭英滿臉幸福。
用好“紅色資源”,培育“紅色傳人”,是牤牛屯的使命,也是優勢所在。淩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周穩平告訴記者,牤牛屯村充分發揮紅色教育資源在黨建中的引領作用,修繕了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新建了黨員學習基地、紅色廣場等多個紅色項目,被確定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第一批現場教學點、全國首批重點旅遊鄉村和省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今年“七一”,牤牛屯村被錦州市委授予首批“五星堡壘”農村基層黨組織稱號。據了解,錦州市以鞏固提升基層堡壘作用為目標,大力實施基層黨組織建設“堡壘鞏固工程”,通過“鑄魂補鈣”“頭雁領航”“鞏固提升”“紅色先鋒”“聚力保障”5項行動,努力把全市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
在實施“紅色先鋒”行動中,錦州市充分發揮駐村幹部的作用,去年以來深入實施駐村幹部片區化建組織、集成化謀發展、制度化抓落實“三化”管理新機制,有效解決部分駐村幹部作用發揮不充分、合力不強等問題,為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如今,在“三化”管理新機制下,錦州市1100名駐村幹部擰成一股繩,市級抱大團、縣鄉抱小團,在一起商事、議事、解事、幹事,抱團發展已蔚然成風。
錦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麗娟表示,錦州市從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多維度選、多層次育、多方位管、多形式激,加強以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為重點的農村基層組織體系建設,通過強化隊伍、築牢堡壘,切實起到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作用,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夯實“經濟堡壘”——
集體經濟由“空心”變“實心”
這邊電商直播不停賣鮮花,那邊村民忙著照單分揀裝箱,七里河村的鮮花賣向了全國各地。村民李紅華在直播間隙告訴記者:“我現在一天能接500單,剛開始也不會幹,接受培訓後,學會了怎麼接單、如何包裝,現在從種到銷樣樣精通。”
義縣七里河鎮七里河村是遼寧著名的鮮花産區,年産鮮花超過千萬支,種植的扶郎花、玫瑰花行銷北方多省。盛夏時節,記者在村裏看到,大棚裏的各色玫瑰花鮮艷奪目。而説到當地鮮花産業的發展,就不能不提到七里河村黨支部書記畢存仁。
畢存仁原來在七里河鎮上開飯店做買賣,家境殷實富裕。2014年回到村裏後,下定決心要帶村裏人一起致富。剛開始搞花棚建設,村裏也沒錢,他與其他村幹部集資建棚,畢存仁入股10萬元,村主任入股6萬元,其餘班子成員每人入股2萬元……隨後20多戶黨員群眾自願入股,第一批籌集50多萬元,建棚有了啟動資金。第一年,每棟大棚的純收入就達到了10萬元左右。
畢存仁和村“兩委”班子得到村民的信任,更多的村民紛紛入股加入合作社,現在全村已建起70多棟高效溫室大棚。通過採取“黨支部+合作社+村民”的“三變”改革模式,七里河村192名村民變成股東。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2.3萬元。
“賠了算我的,掙了算集體的。”正是在畢存仁老書記的帶動下,義縣村級黨組織服務群眾能力越來越強、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先後打造“三變+鄉村旅遊型”“三變+特色産業型”等10種改革“樣板”,花溪谷森林公園、鐵河嘴子村韓家大院等一批産業項目成為鄉村旅遊“打卡”新地標,小粒花生和白羽肉雞産業入選國家級特色産業集群。
“黨心連民心,上下一條心。”正是義縣鄉村的真實寫照。縣委書記郭廓深有感觸地説,義縣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中堅持黨建引領,選好“領頭雁”,用好“特色牌”,通過實施農村“三變”改革,打通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經絡血脈,村集體經濟由“空心”變“實心”,村級黨組織擺脫了無錢辦事的被動局面,提高了在鄉村振興中的統籌服務能力,在群眾中的威信也越來越高。
截至目前,錦州市1103個村年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10萬元以上的佔30%。此外,錦州還採取“黨建+産業”融合模式,推動基層黨組織上産業鏈、進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入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截至目前,已建立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黨小組568個,黨組織有效覆蓋涉農非公企業120家。
值得一提的是,錦州市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作為領導幹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市委主要領導帶頭深入9個縣(市、區)調研督戰,調整不勝任、不合格、不盡職村黨組織書記97人、選派幹部77人,倒逼啃硬骨頭、結硬賬。
建強“服務堡壘”——
哪任務險重,哪就有黨員當先鋒
一幢幢具有現代氣息的居民樓整齊美觀,園區內綠草茵茵,百花爭艷。每到傍晚,長廊上、休息亭中老人孩子歡聲笑語;廣場上,唱紅歌、跳廣場舞、老年交誼舞各顯其能;小河邊,健步走的隊伍精神抖擻……這個溫馨的畫面來自北鎮市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東門外村。
東門外村原是個一窮二白、破舊不堪的村子。2007年,程國東肩負著上級黨委和東門外村全體黨員的重托,擔任東門外村黨支部書記。他立下誓言:帶領村集體、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現如今,東門外村成為北鎮市經濟收入十強村。
村裏百姓生活條件好了,但村民的一些陋習還存在。程國東與村“兩委”班子大力倡導移風易俗。村子靠近城邊,因城市建設佔地百姓動遷的較多,在全村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上倡導回遷百姓不許辦喬遷宴,程國東帶頭在承諾書上簽字。黨員、村民代表紛紛響應,僅此一項就為全村百姓省下600萬元,村民紛紛拍手稱快。
“黨員樹起一面旗,大家都上前跟著幹。”村民朱麗榮告訴記者,村裏現在志願者就有300多名,像疫情防控期間大家都爭著去疫情排查點值班,每年召開村民大會、每月召開村民代表議事會,大家都積極響應。
程國東正是北鎮最美村官的典型代表。“通過開展‘學身邊典型,揚拼字精神’活動,以先進村書記先進事蹟為引領,激發農村黨員,尤其是村黨組織書記發揚‘拼’字精神,帶領黨員群眾走好致富之路,發揮出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北鎮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竇建軍如是説。
而在黑山縣,通過把支部建在網格上,高標準配齊736名網格員,實現了“黨群一張網、服務叫得響”。同時,全縣將4700名機關黨員幹部納入網格志願者隊伍,創新設置黨建工作指導員、城市管理監察員、環境衛生管理員、市場監督管理員、村(社區)警務員、公共衛生協管員、網格志願服務員等“七大員”,創建了黨員群眾互聯攻關機制,解決群眾各類“急難愁盼”問題1.7萬餘個,實現了基層管理服務體系的扁平化、信息化、即時化。
黑山縣委書記滕飛説:“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進程中,黑山縣始終抓牢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積極探索‘黨建+’模式,通過整縣推進網格化管理服務工作,大力推廣半拉門鎮評理説事點先進經驗,實現基層‘堡壘’作用由實轉強,推動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由強變優。”
服務沉下去,治理跟上來。為全面提升聯繫服務群眾水準,錦州在農村開展轉作風優服務專項行動,推行村幹部聯繫服務群眾“五提五知”“三必聽四必到四必訪”工作機制,賦予村幹部深入群眾、發現問題、化解矛盾的職責,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米”作用。
如今,放眼錦繡大地,哪任務險重,哪就有黨組織堅強有力的工作,哪就有黨員當先鋒作表率,廣大黨員幹部近在身邊、幹在一線,群眾都看在眼裏,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凝聚了民心。
錦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李俏滿懷信心地説:“通過基層黨組織建設‘堡壘鞏固工程’,全市樹立了最美村官王桂蘭、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高彩霞等一批先進典型,打造了紅色牤牛屯、産業七里河、幸福山神等一批鄉村振興示範村。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動農村基層黨建全面進步整體提升,一步一個腳印把習近平總書記為遼寧、為錦州擘畫的振興發展藍圖變為現實。”(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于險峰 曹茸 張仁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