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烺隱居地——木葉山莊。 供圖 受訪者
元代關氏世傳碑刻立於1289年。
核心提示:
遼寧文學遺址遺存田野調查,自2022年10月起,展開對盤錦和葫蘆島的調查。近日,經專家學者對上述兩市調查獲取的線索進行論證後,為遼寧省增添了兩位近代文化名人李龍石故居、劉春烺隱居地及秦代碣石宮遺址、元代關氏世傳碑、明代興城文廟、明代朝陽寺等8處文學遺跡。其中,關氏世傳碑彌補了遼寧省元代文學遺跡的缺失之憾。這些文學遺跡形態多樣,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將成為遼寧文學史研究的重要資料庫。
4處文學遺跡引出“鎮海碑”佳話
近代“關東才子”李龍石的故居在盤錦市盤山縣古城子鄉青蓮泡村,保存完好,當地政府在保持舊居原貌基礎上還曾對其修繕復建,故居內陳列著李龍石書稿、繪畫、書法、著作等。
據史料記載,當年李龍石曾先後考中秀才、舉人。1876年,在盛京(今瀋陽)結識《子弟書》作者韓小窗和尚雅貞、榮文達等,成立“會文堂”詩社,後又成立“漱經齋”“養園”等,授課講學,交流詩文,擅寫書法,著有《李龍集》和大量詩文。
位於錦州北鎮市富屯街道龍崗子村的木葉山莊,是近代名人劉春烺的隱居地。劉春烺係鞍山市臺安縣桑林子鎮人,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劉春烺為避亂,舉家遷居醫巫閭山深處的龍崗子村建居所,取名“木葉山莊”。“木葉”之名取自屈原《楚辭》中“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山莊是個規整的四合院,現存三間正房是唯一的原始建築。
此次田野調查還發現了劉春烺的讀書堂,叫丹崖洞。這是在木葉山莊西南方不遠的半山腰的一個天然石洞,人稱小石棚,當年劉春烺在此讀書,人稱丹崖洞,又稱看雲聽濤館。
劉春烺飽讀詩書。1882年中舉,名列關東舉子之首,與同窗好友房毓琛、榮文達一起被譽為“遼東三才子”。他精於書法、文學,並且在天文、地理、醫學、兵學等方面造詣頗深,5次會試不第,仕途無望,後經舉薦,在河道改造方面功不可沒。
李龍石、劉春烺4處文學遺跡的發現,在給遼寧文學史研究帶來新證據、新思考的同時,還引出了兩位文人聯手治水的佳話。
1888年,李龍石攜家人投奔少年學友劉春烺。二人作賦吟詩,名噪遼東。1896年,遼河發大水,駐奉天將領左寶貴推薦劉春烺去治理。劉春烺與李龍石共同起草了《請賜籌經費開通減河呈文》,提出“挑河治水”方案,建議“循冷家口故道,別浚鹼河”,分流遼河水經盤山入海,減弱遼河主流水勢,呈文得到盛京將軍批准。朝廷撥銀1.4萬兩,委任劉春烺為“治河會董”,主持疏浚鹼河工程事宜。經考察,劉春烺確定“以‘勾股’測量繪圖,命役就河心取土,拋岸成堤”的施工方案,動員40余村的2萬餘人動土20余萬立方米,歷經一年多完成分流工程。從此,遼河水便一分為二,一半照舊南流,一半西流經新河入海,解決了遼河本流二狼洞至三岔河一段因多年淤塞而成災的問題,又使鹼河兩岸變成良田沃土。鹼河開通20年後,人們立起一塊“鎮海碑”,記述劉春烺“挑一條河,濟一方之眾”的功績。
關氏世傳碑彌補遼寧省元代文學遺跡缺憾
在葫蘆島進行田野調查,所發現的4處文學遺跡要麼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要麼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而這次專家學者從文學的視角對其重新審視,使其定位又新添了文學屬性。葫蘆島市建昌縣娘娘廟鄉石橋子村的元代關氏世傳碑,由碑座、碑首和碑身三部分組成,碑身正面陰刻碑文。碑文共有1800余字,記述了關氏家族一門忠孝事跡,除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書法價值外,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遼寧文學館工作人員張忠誠説,關氏世傳碑彌補了遼寧省元代文學遺跡的缺失之憾,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葫蘆島市綏中縣城西56公里止錨灣的秦代碣石宮遺址,是歷史傳説中的孟姜女墳。“碣石宮”被後世許多文人墨客寫進文學作品;姜女墳與中國民間四大傳説“孟姜女哭長城”相互映照,傳説為孟姜女投海處;西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征,行軍途中登山觀海,寫下大氣磅薄的《觀滄海》。
葫蘆島興城市古城頭道牌坊西衚同的明代興城文廟,原係明朝都指揮劉斌所建的“廟學”,後經歷代多次維修,保存至現在的面貌。據記載,明代在寧遠文廟內開辦的學宮先後培養貢生101人。明代著名儒學家、《中庸衍義》撰者夏良勝,因罪謫戍寧遠時多次駐足於文廟。清代文化名人郝浴、和瑛、鐵保、程偉元等人都曾經來到寧遠文廟,他們或吟詩作對、揮毫潑墨,或探討研習儒家典籍。
葫蘆島興城市首山西北麓的明代朝陽寺依山勢而建,陡峭威嚴,精巧肅穆。多位文人墨客登臨首山,或遙望或駐留朝陽寺有感而發,留下詩文墨寶。劉大觀曾登臨首山消夏,到訪朝陽寺,寫下《消夏絕句》:“流水行雲作吏心,久忘身世有浮沈。首山松頂朝陽寺,鶴跡泉聲獨去尋。”
據介紹,遼寧省文學遺址遺存田野調查在結束對朝陽、錦州調查後,自2022年10月起展開對盤錦和葫蘆島的調查,其間共收到線索21條,其中有價值線索11條,另收到與盤錦文學遺跡相關的線索1條,在錦州北鎮市。經田野調查人員及相關專家學者對有價值線索進行了細緻調查論證後,再為遼寧省增添了上述8處文學遺跡。
張忠誠告訴記者,在實際調查中發現,所存文學遺跡大都距離市區中心較遠,有的在山區,一些文學遺跡保護堪憂,缺少足夠的保護措施。他特別提到,有些“遺跡”線索因材料缺失或不足,沒有被認定為文學遺跡。期待調查者今後能夠拓寬渠道,為文學遺跡認定蒐集更多證據。(記者 趙乃林)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